2021年4月29日,第九期ESG投资前沿论坛“"30·60"碳中和背景下金融产业创新”在深圳举行。本期论坛由南方基金作为战略合作方联合南方论坛共同推出。论坛聚焦碳中和目标与金融产业创新,邀请了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及教授巴曙松作相关主旨演讲,同时邀请南方基金权益投资部执行董事李振兴、中创碳投科技公司总经理唐人虎及北京绿金院特邀研究员葛兴安参与圆桌讨论,探讨国家大力倡导碳减排的背景下,金融行业如何推动低碳转型,以及科技在推进金融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创新应用等话题。
巴曙松:拥抱碳中和是未来必然趋势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及教授巴曙松发表了“碳中和与中国金融产业的创新”的主旨演讲。巴曙松首先分享了中国“30·60”目标的提出将对企业和金融机构产生的影响:企业拥抱宏观碳中和目标、更多优秀人才投身ESG相关领域创业将成为必然趋势;金融机构将进一步推出绿色金融评价标准、制定相应投资流程,将碳达峰和碳中和从理念变为现实。
在谈及绿色金融与ESG投资的发展如何与碳中和目标协同时,巴曙松分享各方动向:中国内地监管部门已经开始建立上市公司ESG方面信息披露指南;港股上市公司已经要求强制披露ESG信息,而投资者也趋向为绿色低碳的上市公司配置资金;重视ESG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创业家明显增多,更多创业者主动选择新能源、环保、民生、医疗等符合碳中和目标的行业。
话题1:碳中和背景下,金融产业新态势
南方基金权益投资部执行董事李振兴,中创碳投科技公司总经理唐人虎,以及北京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葛兴安参与圆桌讨论,分别从投资、学术和产业的角度共同探讨在“30·60”碳中和背景下金融产业相关的变化和带来的启发。圆桌论坛由南方基金李茜主持。
李茜:自去年中国面向国际社会提出“30·60”目标后,各行各业都在探讨这个话题,如何推动这个碳减排的进程,请三位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和启发。
葛兴安:碳中和目标不仅仅是中国一家单独提出,目前已经在全球形成了浪潮和趋势。截至今年4月份,已有125个国家和地区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左右实现碳中和。毫不夸张地说,全球已经进入碳中和时代,碳中和的技术和产业竞争必然成为这个时代主要竞争领域,这些竞争将涉及到新型的国家竞争形式和新能源体系下的能源安全问题,这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机遇。
唐人虎:从研究者的角度看,“30·60”目标为碳中和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方向性、总量性的目标,这个目标更容易引导各个产业、生产环节朝同一个方向走。相比于碳达峰的目标,碳中和还是一个愿景,在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的40年里会发生技术突破、产业重构、模式重构,甚至概念的重构。
李振兴:首先,金融立足于实体产业,而未来的实体产业将基于碳中和大背景有序运作。从金融角度讲,如何构建出一个足够好的市场,让各方资源实现充分良好的定价和流动,高效推动碳中和,这是在未来40年必须要做到的。其次,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是公募基金机构投资的核心原则。我们在衡量一家公司的投资价值时,会真实地考虑该公司及所在行业是否具有长期发展潜力和机遇。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个领域的上市公司都可能面临加入碳中和产业的过程,因此如果相关公司缺乏碳中和的意识和责任感,从投资者角度很难得出该企业有良好未来预期。
话题2:碳中和新风口下的机遇与挑战
李茜:最后请三位嘉宾谈谈您认为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的机遇有哪些?对未来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有何展望?
唐人虎:第一,我们要重视碳治理体系。不管是从政府、企业还是个人的角度,都需要有碳治理体系作为支持。第二,面对明确的“30·60”目标和具有强不确定性的碳减排路径,金融资产在管控风险、获得超额收益上有很大机会。第三,面对“30·60”目标,顶层设计和数据体系还比较欠缺。如果未来绿色低碳投资有更明确的数据体系,相对良好的政策支持,我相信该领域的投资将超出我们想象。
李振兴:回应唐总提到的“目标明确但难点很大,过程非常不确定”的问题,有一个决策体系叫做马尔科夫决策体系,代表路径曲折,但只要看得到目标,通过不断努力和尝试,达成目标的概率将会得到提升。从二级市场看,其实现在各行业的行动早已开始,从供电端和用电端都有非常大的创新空间,传统的能源也面临短期内提升效率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也会面临机遇和风险并存。
葛兴安:首先是碳中和的技术和产业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次,金融作为资金的聚集地、资源配置的关键环节,中国未来资本市场在这方面的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另外,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消费方式也在进一步绿色化和低碳化,正如3月15日的中央财经会议所说的,这是一个深刻而广泛的经济社会的变革,一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新闻推荐
日前,由于私募投资者叶飞举报近20家上市公司及券商、基金等参与市值管理,涉嫌违规操纵股价,导致5月17日“叶飞概念股”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