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的商贩也用起了扫码收款。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以扫二维码为代表的手机支付时代到来,给人们日常消费购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一些新的烦恼也随之出现,比如财务安全、网购成瘾。手机支付到底怎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该如何趋利避害,让这些新技术为我们服务,而不是被其“绑架”?带着上述问题,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扫码支付风行
大超市小档口都有支付码,阿公阿婆也成“扫码族”
近日,记者饭后出去散步,返回时碰到有一小贩,开着货车在小区卖橙子。刚好有一位小伙子上前挑了几个橙子,掏口袋付钱时,才发现身上只带了几块零钱。小伙子不好意思地说,钱不够下次再买了。他话音未落,小贩马上接话了:“没关系啊,可以扫码,有手机就行。”他随手从旁边拿过一块打印了二维码的牌子,小伙子打开微信对着一扫,问题马上解决了。不禁感慨道:“真是厉害啊,路边摊买东西都能扫码了。”小贩却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挺简单的,开通微信支付,把支付码打印下来就成。”
聊起手机支付的话题,市民曹阿婆说,自从去年女儿给她买了一部3000多元的智能手机,教会她上网、玩微信后,她如今也成“扫码族”了。曹阿婆本来习惯用现金,但店家时不时搞活动,扫码的有奖励,被这么一引诱,她也央求女儿帮忙开通了手机支付,现在连到楼下买点菜都用手机支付。曹阿婆觉得,手机支付不用记着带钱,挺方便的,没啥不好,还经常有便宜捡。双“十二”那天,她在小店买了20元面条,扫支付宝买单只要10元,等于打了5折。如果付现金,最多只能少一两角钱。
记者走访发现,手机支付虽然只是这两三年才兴起的新事物,其推广应用的速度却非常快,已是遍地开花。现在不管是大超市,还是社区小店,买东西都能用手机支付。
商家也鼓励顾客用手机支付。市区江北一间士多店新开张,货物还没到位之前,档主小张就先把支付码办好了。支付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门针对商户的,还有一种是个人账户的。“这个时代做生意,不能用手机买单就落伍啦!”小张说,扫码支付能省去找零钱的烦恼,又能方便顾客,容易挑动顾客买东西的欲望,增加销售业绩。虽然要付出一些手续费,但能够成倍地赚回来。
不带现金的尴尬
手机突发故障,身无分文好难堪
手机支付是很方便,但有时候也让人遭遇尴尬。开通手机支付后,市民刘先生就收起了以前出门必带的钱包。钱包一般装着现金、银行卡,还有相关证件。刘先生嫌钱包不方便,就干脆放在柜子里不用了,出门也没有了记着带卡带钱的习惯。
但前两天,他因此发生了一件难堪的事情:那天周末,刘先生用手机预先买好了电影票,打算一家人去看电影放松一下。后来有一位亲友临时来访,就顺便邀其一块看电影。到现场补买电影票时,刘先生掏出手机扫码,没想到却支付不了。拿妻子的手机试,也是不行。原来是苹果手机支付系统出现故障,暂停使用。刘先生和妻子忙翻口袋找现金,结果身无分文。那位亲友见状,赶忙掏钱买了票。原本请人看电影,却要被请的人掏钱,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刘先生还是觉得难为情。
如今出门不带钱的人,远不止刘先生夫妻俩,市民小王也曾遭遇过类似的尴尬。上个月,小王心血来潮开车出去玩,下车后一不小心手机掉地上摔坏了。他身上没带钱包,结果啥都玩不了。还是靠着车上放来做停车费的十几元,找小店吃了个快餐,才不至于饿着肚子回家。
手机隐藏的风险
扫码不慎掉进陷阱,手机不见心发慌
扫码支付带给人们便利,与之相随的还有财务风险。一些不法分子瞅准其中的漏洞,鱼目混珠偷人们的钱财。新闻报道中,关于手机扫码碰到钓鱼网站,染上木马病毒,卡里的钱被莫名转走的事情,在各地都屡见不鲜。
市民廖小姐就曾中招。去年有一次网购鞋子,她看到商家提示扫码有优惠,没多想就扫了,结果上了当。当天就收到信息,说消费了800多元,而鞋子的标价明明只要238元。好在廖小姐只绑定了一张卡,而且存的钱不多。
“这些陷阱真是防不胜防,而且我们普通消费者,哪里看得出是真是假。”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自那次遭遇后,廖小姐对扫码支付便有了恐惧感。
消费者扫码买单有风险,收钱的商家也是如此。不久前,媒体刚刚曝出,佛山一士多店老板报案,称一天营业收入中,扫码收款的6000多元不翼而飞,后经调查发现是支付码被人偷换了。警方顺藤摸瓜查获了一个团伙,已在广东、广西多地流窜作案320多宗。
手机支付时代,人们还面临着另一个隐患,那就是什么都在手机里,手机丢不起。手机被人偷盗后,卡里的钱也被刷掉的事件,在媒体上时有报道。
安全风险系于手机的状况,甚至让人产生了焦虑。有一次,市民陈先生跟朋友聚餐回到家下车时,一摸口袋发现手机没在,以为是落在饭店里,吓得整个人都不好了。采访中,好些市民都说有过这样的经历:找不着手机时,会慌得手足无措,仿佛天都要塌下来了。
被“绑架”的生活
点手机花钱好比玩游戏,不知不觉成“负翁”
“嘀”的一声手机响起,是上个月的信用卡账单信息来了。市民黄小姐点开一看,吓了一大跳:欠款4600多元。而她一个月的工资,也才不到5000元。“就因过了个双"十一",搞到生活费都搭进去了。”黄小姐自嘲地说,自从办了信用卡,绑定手机支付,她就过上了“负翁”生活,工资月月光,每回都是先欠账后还钱,工资发到卡里来不及过夜,就转出去还债了。
到年底了,林女士清点一年的开支,查看支付宝和微信账号,才发现总花费已达6万多元。“哎,都怪这个智能手机,平时扫码买东西、发红包,花钱就跟玩游戏一样,不知不觉就没了,这一年又是白干。”林女士嫌手机支付害自己存不到钱,但又没办法不用,因为没有手机支付的话,实在不方便。
扫码购物太方便,明知不必买却管不住手
新房已装修好,打算住进去过新年。搬家时收拾旧房子,陈小姐才吃惊地发现,家里怎么有那么多的东西:3个大衣柜、床头柜、鞋柜、电视柜,包括卫生间的柜子,凡是能装东西的地方,都塞得满满的。一间卧室的墙角,还堆了两个大皮箱。
翻出来一看,里边全是衣服、被单、鞋袜、围巾、包包,还有各种美容产品。这些物品,有不少是差不多类型的,有些用过一两次,有的根本没打开过,但已经放了那么久,要么已快过保质期,要么看上去不再光鲜亮丽。留着可能也不会再用,扔掉又觉得可惜,这让她颇感纠结。
这些物品都是这两三年内陈小姐在网上买的。她在一企业做人事经理,爱时尚赶潮流,平时在手机上看到有啥新品,或者商家搞促销,她就想买。东西到手了,经常又觉得不太中意,丢在柜子里,过段时间就忘了。
陈小姐说,有时明知没必要买,或者家里已经有了,但就是控制不住。她认为,如果不是现在网购太方便,稍微麻烦一些,自己也就不会这样买个不停了。
专业人士支招
■网络安全工程师
手机别绑太多卡,限制额度减少损失
一家支付结算公司的网络安全工程师张康宁介绍,支付公司和银行方面想了很多技术手段,以提升手机支付的安全性,网信、公安等部门也不断进行严打。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骗子的手段总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
他提醒,路边流动摆摊、一些不熟悉网站、微信群QQ中流传的二维码,不要随意扫,往往容易中木马被“钓鱼”。另一方面,密码设得复杂一些,多个账户之间密码不要通用,手机设置开机密码,如有两部手机,可设置关联认证,尽量多几层保护。此外,手机里绑定的银行卡不可太多,尤其是工资卡别关联上去,同时设定单次、单日消费、转账的额度,这样即便中招也不至于损失太大。
■银行理财师
做理财规划建家庭账本,监督自己理性消费
市区一银行的理财经理黎小姐建议广大上班族,防止自己变成“负翁”、“月光族”,应做好以下两件事:
首先要树立理财意识,做好理财规划。把收入分成几份,固定要花和想预存的先留出来,只花能灵活开支的那一部分。这样哪些能花哪些不能,有个预算就不会稀里糊涂。如果现金存不住就买基金定投,既存了钱还能获得比利息高的收益。
其次,建议养成登记家庭账本的习惯。一个月开支多少,花在哪些地方,哪些是不必要的项目,隔一段时间就检查统计一次。收支情况清清楚楚,一旦有不合理开支,也能及时提醒自己。
■心理咨询师
多去户外少盯手机,防范购物成瘾
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宋华介绍,所谓“购物狂”、“剁手族”一类,心理学上称之为购物成瘾症。买东西本是生活中一种平常行为,但一些人受网购诱惑,形成了一种强迫心理,表现为不买就心痒,买了又后悔。
蔡宋华认为,网购太便利,信用卡能透支,商家诱惑多都只是直接诱因。购物成瘾的背后,还是与自信心不足、安全感缺失和生活压力大等因素有关。比如一些爱美女士,对于时装、化妆品永不满足,就是内心深处觉得自己还不够漂亮。有些人对网购乐此不疲有种快感,很刺激,其实是在释放生活压力。
蔡宋华建议,预防购物成瘾,关键要学会调节心理,转移注意力。平时不要封闭自己,多交朋友,与家人保持和谐关系。空闲时少玩手机少上网,多点其他健康的兴趣爱好。通过户外运动、唱歌、旅行等方式科学化解压力。
如果已经到难以自拔的程度,就应勇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及时去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同时,身边的亲友对购物成瘾症患者也应要多些情感关怀,帮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罗孝宗
新闻推荐
广佛智城国家级众创空间与粤科强强联手,将朝国家级孵化器迈进 广佛智城闭环式孵化器助创客长成“大树”
广佛智城董事长黄河(右一)与粤科跨境电商孵化器代表(右二)签约。受访者供图2016年9月,广佛智城·智造佳双创中心入选国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