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博
上周媒体报道,佛山的“新式作业”又出现在公众视野。不过,与9月份媒体曝光的“数一亿粒米”不同,这次老师要测试的可不只是知识。60个橘子,30个班级,怎样能让每个人都人人有份?显然,“分橘”并不是一道数学题,拿着水果刀可没法一刀切出来。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这道题的内涵,玫瑰小学的老师在亮出题板之前,做足了题设的功夫。千余名小学生被安排站在校园里,共同见证禅城好人、保安叔叔段成华辛苦摘橘的全过程。多一分辛苦,则多一分快乐。树下等橘的小学生与忙碌的段成华感同身受。知道了橘子的来之不易,孩子们减少了误解“作业题”的几率,很自然地把焦点放在如何分享收获的“这份喜悦”上。
实际上,“橘”作为一种资源,可能总是不足够的。那么,“分橘”首先要做好价值的衡量,要能把“橘”转化为一种更有价值的东西。要做到这点,孩子们需要具备创造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很多学生都给出了漂亮的创意。比如,制陈皮,榨果汁,做成一件“奖杯”的手工或者索性送给付出辛劳的保安叔叔、老师。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有限的问题。
可见,快乐并不一定建立在充分拥有的基础上。只要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资源,学会探索、品味和体验,利用有限甚至不足的资源创造出“众乐乐”式的高尚和快乐,不是没有可能。
从某种程度来说,“分橘同味”称得上是一道精彩的“作业题”。这,或许就是教育的核心。这种理想,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特有的。这种理想引导着人们辛勤地创造,和谐地相处,健康地生活。
新闻推荐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必然要求打造世界级的产业。装备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