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了性药厂内,市民参观大蜜丸的生产过程。/佛山日报记者王伟楠摄(资料图片)
走进禅城区佛罗公路35号之一,抬头就能看到“冯了性”牌匾。从一家小药铺起家,在行业动荡中成长,又于现代激烈竞争中壮大。同期起步的许多小药铺,已经在岁月中消亡,而“冯了性”延续至今,成了人名、药名、企业名三合一的“金字招牌”。
历经350余年风雨,药铺、工厂、企业几经更迭,冯了性药业的长青基业,靠的不仅仅是“祖传秘方”。在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冯了性不断与时俱进,推进产品与工艺创新,走出了一条现代中药之路。
轰动全国的中药车间革命
走近冯了性车间的蜜丸装封生产线,机器的响声并不影响交谈,每三台装封机仅有一名工人操作,散发着药香的药丸,有条不紊地在装封机里滚动,并自动封装入蜡壳。
这一看似平淡无奇的生产工序,当年却是引起中药界轰动的首创。上世纪80年代初,冯了性药业前身——佛山市制药一厂研制出首台大蜜丸蜡壳封装机,引起全国药企跟风。当时《光明日报》等媒体予以报道,《香港文汇报》在报道此事时,称其为亚洲第一台。
这项轰动全国的创举,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现任冯了性药业管理顾问谭珍说,传统大蜜丸封装工艺传承400多年,主要工序都是人工操作,从制蜡壳到成品需要九道工序,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染菌机会大,随着市场发展,再延续老工艺,必然会被淘汰。
当时,摆在全厂面前的有两个选择:要么,就引进国外的制药设备,但中药加工机械有独特要求,引进的设备难免水土不服;要么,就自力更生,自行研制一套设备,然而,当时工厂最先进的仪器只是一台千分之一分析天平,拿什么来支撑这么大的动作?
求人不如求己。任务还是落到了工厂内部一位自学成才、在机械方面颇有造诣的技师——陈浩森身上。那段时间,这位仅有初中学历、却自学成才,成功攻克全厂多个技改项目的“老药工”,便开始没日没夜的钻研。
据多位亲历这个项目的老员工讲述:白天下班后,陈浩森在家里工作,对白天设计、绘制、制作的每一个零部件反复琢磨推敲,看是否合理、尽善尽美,确定无疑后,第二天便又继续干下去。
陈浩森带队经过多年摸索实践,1980年,600型封装机终于研制成功。采用这一机器后,生产效率提高3.7倍,每个蜡丸杂菌量从手工制作的1.1万个降至10个以下,使药剂制作过程更安全、高效。
进军中医健康服务业
并入国药集团后,冯了性这一中医药文化品牌迎来第二春。2015年11月,“国药集团冯了性国医馆”在禅城开业,推出名优中医门诊、中医传统疗法、康复养生、家庭健康管理等服务。“冯了性”这个品牌,从此进军中医健康服务业。
万事开头难。国医馆酝酿之初,最难的就是寻找各路名医。当时,迎着广东开始推广医师多点执业的东风,筹备人员寻遍佛山乃至珠三角的中医机构,谋求合作,但因为医院和医生还普遍有所顾虑,一开始的合作并不理想,为此,国医馆请到的多是退休的名老中医。
随着医师多点执业之风吹起以及口碑效应的发酵,冯了性国医馆渐上轨道。冯了性国医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医馆已和佛山、珠三角的多家中医院结成良好合作关系,越来越多的名中医愿意来坐诊,“前段时间,我们和另一家机构争夺一位名中医,虽然我们给出的条件不如对方,但这位医生最终还是选择了我们,就因为冯了性这块金字招牌。”
正是对现代中医药文化、产业的不断创新,让“冯了性”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国药集团冯了性药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罗吉介绍,依托冯了性这一“中华老字号”品牌,国药集团还在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向全国布局,开辟智能配送中心、冯了性药材饮片等多个新领域。
“在传承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推进产品与工艺创新,正是冯了性能够在中成药发展长河中一直屹立不倒的重要支撑点。”谭珍说。
(文/佛山日报记者邓磊)
新闻推荐
2018年禅城区中小学生体艺节闭幕31所学校体艺工作突出获表彰
珠江时报讯(记者/区辉成谭兼之通讯员/禅教宣)昨日下午,式在金马剧院举行。现场不仅有禅城师生带来的精彩文艺汇演,还揭晓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