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和各界代表在有关双塔修缮的座谈会上发言。
座谈会嘉宾名单
●冼阳福顺德区副区长
●梁国锋顺德区文化体育局副局长
●路晓红顺德区人大代表
●徐国元顺德区政协副主席
●李梓文顺德区政协副主席
●叶中平顺德区政协委员
●陈兆卿顺德区政协委员
●陈浩然顺德区政协委员
●陈茂祥顺德区政协委员
●陈文波顺德区政协委员
●孙志恒顺德区政协委员
●胡键顺德区政协联谊会会员
●吴庆洲国家著名古建筑文物专家、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肖旻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
●麦立军广东立德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广东省文物古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邵成村广东省内唯一的灰塑国家级传承人
●周耀源1985年双塔修缮筹建小组负责人
●吕浩荣修缮项目负责人、广东顺德东部新城城市管理公司副总经理
一座塔就是一座城市的记忆。
矗立于顺峰山公园的“双塔”(青云塔、太平塔),历经400多年的岁月,已渐渐沉淀为顺德的文化地标之一,寄托着众多顺德人的“乡愁”。
因其已近30年未有重大修缮,存在多处残损,出于对历史文物的保护,顺德区于去年年初提出修缮工作任务,要求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再现“千年古塔”风貌。
经过专家大量的勘察测绘论证以及设计方案征询工作,“双塔”于去年7月启动修缮工作。然则,经过一个阶段修缮的太平塔,引发了市民的不解和讨论,认为修缮前后的太平塔变化太大,并没有做到“修旧如旧”。
为此,南方都市报佛山新闻部牵头组织了一场“双塔”修缮座谈会,对“城市文物如何活化修缮”、“如何提升市民的参与度”等话题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座谈会上多位代表认为,文物修复要在尊重专家意见的同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在专业意见和民意之间找到平衡点,共同推进双塔修缮工作。
民众对“翻新感”存疑
国内古建筑权威解释“修旧如故”
本次座谈会的规格颇高,除了主管部门顺德中心城区建设工程指挥部,还邀请了顺德区文体局及修缮的专家组成员、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等到场解疑答惑。其中,专家组成员更是邀请到国家著名古建筑文物专家吴庆洲、广东省文物古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麦立军、广东省唯一灰塑国家级传承人邵成村以及1985年双塔修缮筹建小组负责人周耀源等。
座谈会上,主管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区文体局等对双塔修缮的过程,设计的详细论证过程以及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进行了介绍。
据悉,去年7月底启动修缮工作以来,青云塔塔厦除锈已基本完成,补齐了缺失的琉璃,还把原有锈迹斑斑的铁栏杆恢复成木质栏杆;太平塔则进行了墙身抹灰。
部分顺德居民对于太平塔墙身抹灰带来的“翻新感”而不是“修旧如旧”存有疑惑,作为国内古建筑权威梁思成教授的学生吴庆洲在现场厘清了诸多概念。据他介绍,相对于古建筑早期“修旧如旧”的观念,现在更加推崇的是“修旧如故”,即在修缮的过程中遵照过去的材料、过去的工艺、过去的颜色,“并非修完以后就一定要是‘旧’的”。
吴庆洲强调,“现在全国一类专家的共识是,不要求古建筑修完以后像旧的一样,‘该是怎样就怎样’。它会随着时间,自然风化慢慢变旧。不要用不自然的方法干预自然的东西,这样会花成本,也增加修缮的费用,这个是没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座谈会上项目负责方、专家组成员还对群众关心的如何传承历史文化、如何充分征询、如何改进修缮方式等等一一予以了回应。
技术上要充分相信专家
效果上要充分尊重民意
座谈会同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包括顺德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社会贤达等都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顺德区政协委员叶中平认为,双塔之于顺德人,如同清晖园、钟楼公园、西山庙一样,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区域身份的认同,故其修缮会引发这么广泛的关注,回归到实际修缮工程中,就需要更充分尊重顺德居民的这种“身份认同”,吸纳更广泛的意见。
顺德区人大代表路晓红则提到,关于“修旧如旧”和“修旧如故”理念上的差别,希望通过类似的途径进行更多的普及,让更多群众了解专业知识,丰富文物保护的知识储备。
周耀源老先生讲述了其参与1985年修缮的过程,提出当时的指导思想就是“工程主力坚固,风貌务补旧观”,关于本次重修,他认为“群众说好就是好,专家说好就是好”,希望政府部门在尊重专家意见的前提下,充分听取群众意见。
在座谈会的前一天,顺德区政协还带队到广州对琶洲塔、赤岗塔等进行了考察。区政协副主席李梓文亦赞同周老先生的意见,“对于文物修缮,在技术上要充分相信专家;在效果上要充分尊重民意”。
顺德区政协副主席徐国元也提到,希望接下来能够通过更多的学习和深度调研,收集更多的意见和建设性意见,以更好地推动双塔的修缮工作。
顺德区副区长冼阳福在发言中首先肯定了双塔到目前的修缮过程,认为专家组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勘察调研,设计施工方亦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工作,充分体现了项目建设方的“工匠精神”。
冼阳福强调,修塔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需要由专业的意见去主导;但同时,“双塔”又凝结了顺德人诸多的情怀,需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要在民意和专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双塔”修缮真正成为顺德居民心目中的塔。
行动
省文物局实地考察
专家现场研讨调整方案
在座谈会上,区政协委员陈浩然从顺德市民情感的角度发表意见,他认为虽然古建筑修复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程,但在专业标准之上也要考虑人的直观感受,修复如同重新穿上新衣服一样,市民自然一时难以接受。区政协委员陈兆卿持相同的观点,修缮前的太平塔有着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修缮后却难以看到了,从心理上接受不了。
区政协委员孙志恒是土生土长的顺德人,他认为双塔的修缮一定要尊重顺德人的情怀,“现在(太平塔)修成这样,如何补救才是关键。”区政协委员陈文波发出同样的呼声:“(太平塔)修缮后的效果,跟顺德市民的心理距离太大了。政府也及时作出了回应,现在要想得是,下一步怎样调整完善?”
为此,1月5日下午,顺德中心城区工程指挥部与专家组一同前往太平塔,进行实地勘察,商讨调整的方案。目前,太平塔的塔身已经进行了抹灰色彩复原。从专业的角度上,国家级灰塑传承人邵成村认为抹灰色彩复原是为了防止塔身的青砖受到酸雨等腐蚀。因为裸露的青砖一旦受到侵蚀,就无法支撑整个塔的力量,从而影响塔结构安全。
但太平塔抹灰色彩复原后,失去了“千年古塔”的风貌。“太平塔没有绿瓦做隔水、排水的功能,容易让灰尘雨水集聚在塔身,所以就有了‘以旧不以漏’的说法。”邵成村表示,经过一段时间,随着阳光氧化、雨水侵蚀后,原来太平塔那种‘千年古塔’的风貌就会显现出来。”
广东省文物局也高度重视双塔的修缮,于1月7日前往实地了解修缮的实际情况“太平塔的修缮是运用传统的工艺与材料,不存在‘毁容式’的修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尚杰认为,太平塔的修缮还存在完善的空间,例如市民提出太平塔没有塔基,接下来将要进一步完善工程。
在考察现场,广东省文物局副局长颜永树也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强调,双塔的修缮要坚持“不做加法,慎做减法”的原则,不随便添加东西,对于损害文物本体安全的和与其本不一致的东西可做减法。在施工过程,监理单位发现与图纸、设计方案不符的,要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A“修旧如旧”VS“修旧如故”
近日,网络上流传着太平塔修缮后的照片,引起了不少争议。有网友认为,太平塔被修成现代的模样,失去了原来“千年古塔”的风貌,并没有做到“修旧如旧”。
叶中平也在关注太平塔“修旧如旧”的话题,“前面这个‘旧’很好理解,就是文物是旧的。而要怎样理解第二个‘旧’呢?我们是要回到明朝万历年间太平塔初修建时的模样,还是回到现在顺德人历史记忆中的模样?”
大家的质疑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修旧如旧”这一原则有着不同理解。“修旧如旧”是1955年由梁思成提出的观点,多年来被文保界奉为圭臬。“后来很多人发现,文物古迹经过修缮后,难以做到‘如旧’的模样,例如彩色的壁画,重新修复后,看起来就是颜色鲜艳,不旧了。后来,梁思成就补充,应该是‘修旧如故’更准确,也就是说在文物保护中,采用原有的工艺、材料、颜色等进行修复。”国家著名古建筑文物专家吴庆洲谈到修旧如旧的理念时如是说。
“基于详实的勘察测绘数据,结合大量的历史资料,顺德双塔修缮一直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双塔修缮项目负责人吕浩荣介绍,太平塔风化程度达到90%,植物入侵严重,对整个塔的结构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修缮工程需要对塔身进行抹灰色彩复原,防止风化腐蚀。其中,参考了相同建造年代的广州赤岗塔、琶洲塔等修缮经验,确保采用原有的材料与颜色。仅仅是颜色配比,就在墙上进行了至少五次抹灰对比试验。
在修缮过程中,施工队伍也沿用传统的工艺。“最初太平塔外立面的抹灰是分两层的,第一层是草筋灰,第二层是纸筋灰。我们采用原来的材料,先是草筋灰后是纸筋灰,一层一层地批荡。”双塔修缮工程施工单位广东五华一建工程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B“最小干预”VS“抹灰色彩复原”
文物古迹的修缮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保护者有精湛的修缮技术,更要有先进的保护理念。在保护性建筑设计应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减少对遗址本体的扰动,以及对原有景观的改变。
那么,太平塔为什么要进行全面抹灰色彩复原?“抹灰色彩复原不是一种美化的手段,而是一种技术措施,为了保护文物的价值和安全。”双塔修缮项目设计方、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肖旻在前期勘察分析,太平塔已全面风化,外墙的抹灰出现剥落、裂缝,表层结构疏松。如果不做任何保护措施的话,水分、灰尘和植物种子更容易停留裸露在外面的青砖上。青砖一旦受到侵蚀、粉化,就难以支撑塔的力量,进而影响塔结构安全。
专家组成员、国家灰塑传承人邵成村有30多年文物保护经验。他认为,太平塔采用抹灰中的纸筋灰工艺,解决的是古建筑的热胀冷缩问题,而这也正是为了缓解岭南地区的高温潮湿天气可能给青砖带来的损害。
那是否有其他的工艺来代替抹灰,来保持“旧”的状态?肖旻提到,目前尚未有特别成熟的工艺。他举例,对古代壁画的修复,可以采用一些高分子的材料覆盖保护,防止文物受到自然界的侵蚀;但这种材料在文物工程的应用还很局部,仍存留诸多问题。“现在两座古塔大面积墙面受损,难以用这个高分子的材料进行全覆盖,这种技术的应用还是不成熟的。”据专家组考究,白墙、红枋是太平塔的主要色彩,而墙面抹灰剥落较多且有不同时期的修补情况,此次修复工程用纸筋灰为白墙主要抹灰,局部墙面调矿物土红、黑颜料。外墙裂缝采用填补方式处理。
C方案是否充分论证征询?
在本次的争论中,有市民还提到设计施工方案是否通过充分的公众征询问题。对此,顺德中心城区建设工程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双塔修缮以再现“千年古塔”风貌为目标,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勘察测绘工作,获取了详实的数据,同时结合历史资料以及国家和地方有关文物保护的管理规定,通过专家组的多方论证,最终编制形成了《顺德青云塔修缮设计方案》和《顺德太平塔修缮设计方案》。
两份设计方案还通过网络、报纸等多种渠道进行了公开广泛的意见征询,综合各方意见最终敲定并付诸施工。
此外,在文物保育上也得到了充分重视。“修缮过程中都是带着感恩和敬畏的态度来对待。”座谈会上,顺德区文体局副局长梁国锋强调,每个文物的修缮都是经过严谨的行政程序和专业指导。
比如在行政程序上,会按照文物的等级,把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上交到主管行政部门审批,行政部门会委托第三方的专业机构进行审核,按照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后,才会审批。梁国锋介绍,太平塔作为市级保护文物,需要由佛山市级来审批。青云塔是省级的保护文物,需要省级来审批。所有的程序都是按照规定来操作。
对此,顺德区政协委员陈茂祥建议,今后区政府推动一些对市民影响较大的公共工程项目时,应该建立一个充分沟通的机制,让工程方案和专家论证的过程被市民大众所了解,同时开展大范围的意见征集,充分吸纳民意,确保项目既科学又得民心。
建议
用玻璃覆盖保护太平塔的子弹孔
对于城市文物的保护与活化,国内有不少城市的做法值得借鉴。其中广州北京路是具有2000年历史的街区,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为了让该街区的传统风貌得以保留,用玻璃把部分的古代青石板路覆盖,既能起到保护的作用,又能让市民得以观看。
对此,叶中平建议,把太平塔身上子弹孔密集的一面,不改变原有的立面、色彩,然后用玻璃覆盖给予保护,“这样大家既能注意到塔身的子弹孔了解当中的历史,又能够看到塔原有的风貌。”
太平塔除了是一座明朝古建筑之外,更记录了一段顺德人的抗战历史,五位烈士在塔上英勇就义。修缮后的太平塔如何展示这段历史?顺德人的爱国情怀呢?顺德区政协联谊会成员胡键建议主责单位通过修建五位烈士的雕塑等形式展示这一段历史,以供顺德后人铭记学习。
另外,在施工工艺上,专家组成员麦立军亦提出应该纳入本土的施工队伍。据其介绍,岭南古建筑分为珠三角、客家、潮汕三个不同区域,在搭建修缮上工艺存在差异,如果聘请本土施工队伍参与其中,可以更好地尊重顺德本土做法。
07-08版统筹:南都记者胡嘉仪卢凯阳采写:南都记者胡嘉仪岑龙基卢凯阳朱成方摄影:南都记者郑仲
新闻推荐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子宁作为新年第一场全区性经济大会,顺德区企业上市工作大会昨日召开。记者了解到,2018年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