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下午,省医举行一场临床学科交叉融合暨多学科疾病诊治(MDT)分享会。南方日报记者张梓望摄
广东省人民医院门诊楼四楼多功能厅内,普外科医生殷子站在LED屏幕前,分享团队攻克疑难病例的故事,下面坐满了医务人员。但他的观众远不止于此,一块屏幕之外,有线上6家、现场3家基层医院千余人实时参加了这场分享。
10日下午,省医举行一场临床学科交叉融合暨多学科疾病诊治(MDT)分享会。肺科、消化内科、普外科、感染科、产科、血液科六个MDT团队作为代表,分享了多学科联合诊治疑难病例经验。
事实上,从2003年起,省医开始探索MDT模式,经历10多年发展,多学科联合会诊已成为了医院的招牌。医改后,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省医大力发展远程MDT,联手基层医生为病人解决疑难杂症,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互联网将距离变成咫尺,一块屏幕连接了大医院专家和县级医院的医生,但受益最大还是病人。”广东省人民医院院长余学清说。
“MDT就像医院中"战斗指挥中心",既需要各支队伍精良作战,也需要互相配合,才能最终战胜疾病。”余学清说,医院入选高水平建设医院“登峰计划”后,将进一步落实“常见病回基层、大病到大医院”的政策,以多学科联合会诊为抓手,提升疑难杂症解决能力,擦亮医院的品牌。
从自发走向规范,MDT蓬勃发展
多学科联合会诊不是一种药,也不是某种治疗手段或医疗设备,而是一种组织医生诊治病情的形式。在中国,多学科联合会诊不是新鲜事,但过去更多限于小范围、小规模的开展。在省医,这一种形式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
彼时,省医把心外科、儿科、新生儿科先心病专家,以及妇产科产前诊断的专家进行整合,创建先心病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
有这种想法不止于此。肺癌中心医生带头,邀请病理科、影像科、肿瘤内科的医生,参与案例讨论,心内科和耳鼻喉科的医生也纷纷成立团队,但那时难成大气候,更多的是“默默无闻,自娱自乐”。
10年过去了,省医的MDT数量并无大的突破。2015年,省医MDT发展迎来了春天。那时,省医制定了MDT的实施细则,在住院病区率先推广,并逐步形成以单病种MDT为主,多病种为辅的运行模式。
“不能生搬硬套他人经验,要有医院特色。”意识到这一点的医院领导开始在专家库的设置、知情同意书、诊疗意见书、专家签名等环节上下功夫,开始规范医院的MDT流程。
与其他医院多由医生发起多学科会诊不同的是,省医的职能部门能就卒中诊疗、胸痛诊疗、重症孕产妇诊疗和VTE防治等4个病种,邀请不同领域专家,发起讨论和会诊。
有了MDT,如何保持生命力?省医想出了一种方法,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参照非基本医疗的特需诊疗收费标准,一次MDT诊疗收费688元,这充分体现了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底,已有49个MDT团队在医务处备案,其中肿瘤类MDT团队约1/3,心血管相关疾病类MDT团队约占1/4,其余病种约占5/12。
现在,MDT建设在省医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成为医院的另一张名片。
顺应医改潮流,启动“互联网+MDT”协作
自2005年起,省医在全国率先提出“双向转诊”,经过10余年的发展,与合作医院基本形成了院际、专科联盟、远程协诊相叠加的医联体模式,并通过不断构建技术交流体系、急危重症救援体系、管理培训体系和远程网络体系等“四大体系”推进医联体建设。
与传统远程医疗不同的是,基层医院不需要专门设立固定的远程会诊工作站,只要根据情况,选择使用大屏幕、平板移动终端、手机“三维一体”的方式或其中之一即可在网上“点选”专家开展会诊。
一块屏幕改变了医疗的生态环境:病人也许不出远门就能看好难病;远程医生在线观看大医院专家会诊,提升诊疗服务能力。
在分享会上,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即时提出远程会诊请求。惠州一64岁阿伯因“缺血心肌病”在十余年前做了“支架植入术”,长期坚持药物治疗,并同时伴有糖尿病、肾功能衰竭等多器官疾病。目前该患者心脏功能已无法支持正常工作生活。现场通过手上的iPad和手机终端,省医心研所心内科黎励文主任、心外科黄劲松主任仔细研究了患者病历资料,并经过咨询问诊,判断该患者属于终末期心衰,药物治疗已无法有效控制和逆转疾病进程,心脏移植可能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唯一出路。
在结合省医的优势学科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等综合学科群,以及目前成熟的MDT诊疗模式,并综合评估医院综合救治能力后,两院专家会诊确定一旦找到合适供体,让患者转院接受心脏移植。
与传统的双向转诊相比,这一新模式解放了患者,他们不用再担心“无人搭理”,完全解决以往匆匆忙忙自己跑到大医院就诊“盲选”医院医生或面临床位已满的尴尬,结合患者病情,节省了院方联络、急诊留观等诸多环节,大大提高了就诊效率,便利了患者,也更为有效合理地配置了医疗资源。
除了深圳市罗湖医院,分享会现场还有5家基层医院近千名医务人员通过互联网直播技术实时参加分享会。它们分别是英德市人民医院、佛山市禅城中心医院、花都区人民医院、汕尾逸辉基金医院、惠州中心人民医院。现场听众则来自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番禺区中心医院三家医院。
一切为了病人
MDT实现医患双赢
3年前,王进贤躺在病床上,几度病危,但现在他能紧跟节奏,跳广场舞,“想不到还能活到现在”是他最真实的想法。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是省医血液科的MDT团队。
王进贤的病情可用“一波三折”来形容。2015年起,淋巴瘤、白血病、放射性脑病接踵而来,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在妻子蒋蓉(化名)的眼里,相处几十年的丈夫从没如此不堪一击。
有次,妻子觉得“他的路要走完了”。那是王进贤接受骨髓移植后的一次常规复查。他被发现脑中有病灶。之前已有走路不稳、神志不清等病兆,但背后的原因不明。面对病人突如其来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省医血液科副主任翁建宇没把握,断定它究竟是放射性脑病、中枢系统肿瘤,还是免疫损伤。
不止是翁建宇,医院的相关专家也没法下定论。因此,翁建宇决定举行多学科会诊,邀请神经科、放射科等专家讨论病情。在MDT诊室内,几乎所有人观点都不一致。磁共振室的曾辉表示患者不像肿瘤,怀疑是血管炎,但PET/CT的徐卫平认为极大可能是白血病浸润,原因是颅内病灶不对称,小脑有新发病灶。
放射科的潘燚从影像学出发,判断可能是放射性脑病组织,但这又与临床经历不符合,因为放射性脑病出现时间太早了。神经内科赵洁皓表示不排除放射性脑病与白血病侵犯同时存在……
这显然不是一场平和的谈话。在翁建宇的理解中,“这才是真正的MDT,所有人围绕着一个病去讨论,而不是每个专家就各自领域问题发表看法。”
僵持不下。最终在脑外科唐凯建议下,所有人决定开颅做病理诊断,并现场敲定手术方案。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了此前的想法:放射性脑坏死。
不止是诊断,连治疗方案“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翁建宇表示,针对移植后半年患者,放射性脑病并无相关治疗规范,MDT团队在结合患者原发病控制、免疫状态后,为患者量身制定短程足量、快速减量治疗方案。
多学科联合会诊,不仅避免了患者反复挂号看不同的医生,在不同科室或医院之间辗转,真正实现了“患者不动医生动”,而且让医生及时更新知识。“我要感谢病人,他用自己亲身经历告诉我,原来放射性脑病是可提前出现。”翁建宇说。
南方日报记者黄锦辉通讯员张蓝溪靳婷
新闻推荐
2018“感动广佛城市榜样”城市推动力年度团队获奖者昨天的珠江之畔,广报中心春意盎然。由广州日报社主办的“感动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