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岭南水乡南庄罗格孔家村。南方日报记者戴嘉信摄
升级改造后的罗登贤公园已经成为村民休憩的好去处。南方日报记者戴嘉信摄
“这是善美的禅城,用爱呵护每个人,我们传递温情,陪你到永恒……”去年11月,禅城区第四届“感动禅城道德人物”暨2018年度“禅城好人”“最美家庭”命名仪式在美丽文明村居张槎莲塘村举行,26位市民、15个家庭受到了命名,一首原创主题曲《温暖禅城》进行了首发,用歌声将乐善好施、见义勇为、敬业奉献的好人精神内化为禅城的城市精神内核。
近年来,禅城持续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首善之区·幸福家园”文明创建系列活动内涵,通过加紧推进美丽文明村居示范点建设,发挥道德模范先进典型引领作用,夯实基层文明系列创建基础,努力推进思想道德高地建设,在全社会营造了赞好人、学好人、做好人的良好氛围。
通过一系列举措,大批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好人好事在禅城涌现。根据统计,仅去年一年,禅城区内就产生了22宗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正能量事件,通过一个个典型案例,乐善、助人的基因正融入禅城每寸肌理和每位市民血脉,并涵养形成了乐善好施、仁爱侠义、厚德敬业的城市精神,为建设高质量发展首善之区注入了精神力量和提供道德支撑。
南方日报记者孙景锋
树立好人品牌
22宗全国性正能量事件传递禅城温度
去年7月份,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吴昊在厦门旅游途中向倒地不起的游伯施予援手一事被广泛传播,引起全国关注,收获赞誉,他也因此被命名为第四届“感动禅城道德人物”。和他一同获得表彰的还有14年来对渐冻症妻子不离不弃的仇志晖,热心于心理辅导的暖心警姐潘晓。此外,命名活动还选出2018年度“禅城好人”团体和个人23名、“最美家庭”15户。
“希望通过评选发挥好人、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发动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让城市文明的温暖春风覆盖到社会每个角落。”禅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文明委常务副主任张红兵表示,这些先进典型犹如一簇簇火苗,点燃持续不断、引人向善的精神火炬,激发好人的“森林效应”。
为了弘扬社会正能量,厚植好人文化,近年来禅城深入挖掘好人好事,创新“一纵一横一基层”好人推选机制,形成上到中国好人、下到镇街好人的推荐选树机制,在各行业开展“最美系列”推荐命名活动,在社区、村居普遍开展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好孝子、好邻里等评选活动,发掘出吉利小学霍少妹用瘦小的双肩撑起家庭重担足足20年等典型案例,充分激发大众争选好人、争当好人、争评好人的热情,使推荐评选成为市民群众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有效载体,有力推动禅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在此基础上,去年7月份,禅城出台了《禅城区礼遇帮扶道德模范暂行办法》,设立关爱好人基金,并精心制作道德模范礼遇卡,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对各级道德模范给予慰问礼遇、节庆活动、文化服务、参观游览、医疗保健、宣传褒扬等普惠性礼遇措施,并重点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给予生活帮扶、慰问帮扶、就医帮扶、就业帮扶等,从而彰显道德模范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社会风尚。在去年11月举行的命名仪式上,禅城就向历届共151名道德模范代表颁发道德模范礼遇卡。
通过多个角度搭建起“好人社会”治理模式,以持续的社会治理创新探寻善政善治,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禅城好人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禅城就涌现了“快递小哥”覃积槿、“广东最美志愿者”潘晓警官、厦门街头救人的吴昊医生、“逆风而行”的李胜奇警官等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正能量事件22宗,中国文明网刊登禅城文明创建典型案例数量创历年之最。
截至目前,禅城拥有“中国好人”7名,“广东好人”5名,“佛山美德之星”“佛山好人”35名,“感动禅城道德人物”和“禅城好人”90名,镇街、村居道德人物200余名;自2014年以来,涌现出2户全国“最美家庭”、14户广东省“最美家庭”、36户佛山市“最美家庭”、35户禅城“最美家庭”,他们成为了禅城一张亮丽城市名片,是禅城精神、禅城形象最好的实践者、代言者、传播者。
开展崇礼、乐善、陶养三大行动
推进志愿服务和诚信建设制度化
除了深入挖掘好人好事,为了促进社会文明风尚向上向善,去年以来,禅城区文明委以打造“志愿之城”“乐善之城”“敬业之城”“大爱之城”为重点,积极推进“首善之区·幸福家园”活动品牌建设,通过崇礼、乐善、陶养禅城三大行动,重点围绕“奋力新时代共建新文明”主题,构建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格局,打造具有禅城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品牌体系。
具体来说,去年禅城广泛开展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礼仪、网络文明“五个文明”活动,先后举办了文明交通主题宣传活动暨“警商旅”志愿服务队启动仪式,承办了佛山市2018年文明礼仪主题宣传活动暨禅城区中小学文明礼仪绘画比赛、文明礼仪小标兵推荐活动,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培训活动等,不断提升市民整体文明素养。
此外,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节点,禅城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和“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志愿服务和诚信建设制度化是禅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去年禅城创新开展“警商旅”志愿服务,形成“警家校”“警商旅”两大志愿服务品牌,促进文明交通与志愿服务的有机融合。
截至目前,禅城警家校护畅项目已覆盖辖区内67所学校,每天约有1000名护畅队员在校园周边参与护畅工作,校园周边涉校涉学生警情稳步下降,车辆平均通行率提升33%至65%,家长接送孩子所花时间平均减少15分钟,满意率超过90%,孩子安全系数大幅提升,真正为孩子上学最后100米构筑安全保障通道。
在“警家校”的基础上,去年禅城进一步打造了“警商旅”护畅队,通过建立交警、商圈、旅游景点、企业、村居联动的商圈周边道路交通综合治理平台,创新周末和节假日的商圈、旅游景点周边道路节点交通安全管理模式,促进文明交通与志愿服务的有机融合,让志愿者精神成为城市文明的底色,涌现出禅城区妇女儿童服务志愿者陈永雄十多年投身志愿服务、佛山市九小西校区家长义工服务队谭建嫦从不缺席义工服务等先进典型,他们均获得了“禅城好人”的称号。
为了破解城市化发展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营造睦邻友好的社会氛围,2017年以来禅城积极探索“共享社区”建设,充分借助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线上开发“和谐共享社区APP”,依托大数据技术,将群众“需求清单”“服务清单”精准匹配,把共享行为简化为“掌上动作”。线下搭建以“共享小屋”为主体的共享物理空间,居民可以面对面、零距离互通有无,提升社区居民间的信任度。
目前,禅城区已在全区88个社区中推动“共享社区”建设,基本实现社区全覆盖。线上“和谐共享社区APP”注册人数已有3.7万人,其中党员1.2万名,超5万人次参与活动,提供共享物品近1.3万件、共享技能30余种,受益人数超2.1万人次。居民小区共享物理空间已有66个。
打造“一村一品一特色”
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均衡发展
去年,“禅城好人”命名仪式还首次开进村居,通过道德模范进村居,进一步引领乡村文明风尚,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禅城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禅城作为中心城区,辖区拥有54条村居,乡风文明建设是塑造城市精神、打造首善之区的重要内涵,也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实践。
为此,近年来禅城大力推进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在前期百村升级的基础上,以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服务优的“三美一优”标准打造美丽文明村居的示范点,重点建设200多个项目,完善村居的软硬件设施,打造了20个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美丽文明村居示范点,并辐射带动周边各行政村,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质,弘扬了优良乡风和淳美家风,在乡风文明建设上结出累累硕果。
“201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按照美丽文明村居的标准做了13个项目,包括了文化建设、河涌整治、道路改造等方面,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村的古建筑里面。”莲塘村党支部书记陈锦碧介绍,经过几年建设,莲塘村以“龙狮圣源·毓秀莲塘”作为品牌,打造成为禅城区龙狮文化基地、廉政教育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守规矩、讲廉政、要孝顺等要求,充分体现到传统文化当中,推动文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以莲塘村为代表,2017年以来,禅城全力推动20条美丽文明村居示范点建设,投入近2亿元,推动220多个美丽文明示范村居项目入库,重点打造一村一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及景观,建设一批村史馆,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特色”。
截至目前,禅城20个美丽文明村居均树立品牌。其中,南庄紫南村的广府家训馆、佛山好人馆和紫南村史馆已经全部建成,进一步擦亮“仁善紫南”的特色品牌;罗南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园将《新三字经》、传统美德故事彩绘等融入其中,展现“书香罗南”的独特气质;南庄村主打“探花故里”这张牌,将探花文化园、罗文俊故居和村史馆连片打造;龙津村通过推动“龙津村文化中心文化提升工程”项目,展现“和美龙津”风采。
在张槎,除莲塘外,下塱村取自粤剧文化中的折扇造型的小品已全部完工,通过举办大型粤剧主题活动助力“粤剧之乡”品牌打造;祖庙扶西村运用莲文化整体提升主干道沿街商铺和特色主题公园来展现“颐荷扶西”特色品牌;石湾鄱阳村结合具备广府民居建筑特色的镬耳屋元素与古拙质朴的石湾柴烧陶砖的标志性景观,以仁理为主题打造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展现“仁理鄱阳”特色品牌等。
仓廪实而知礼节,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呼唤新的文明标准。为此,禅城积极组织各示范村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开展《村规民约》修订、宣传、学习,将传统的村规民约和新时代特色有机结合,形成符合各村实际的“村规民约”以规范村民行为。其中,紫南村、扶西村的《村规民约》被录入广东省文明办编制的《新村规民约》当中,在全省推广。
■案例
塔坡社区
“共享小屋”搭起居民议事协商平台
捐赠物资、借用物品、寻求帮助、提供服务……在塔坡社区“共享小屋”,每天都有社区志愿者值班,社区居民可供共享的物品或技能,以及他们的需求都会被登记入册。对于修水管、换灯泡、借轮椅这些小问题,往往通过联系有技能或物品的居民,在社区内第一时间得到解决,而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社区党员志愿者会把问题向居委会反映。
去年,塔坡社区里一位年轻的女孩因患脑炎昏迷不醒,急需救命钱做手术。听闻此事,社区居民纷纷到“共享小屋”商量。“女孩不到30岁,而且病发时恰好断了社保,听说做手术要30多万元,大家都是街坊邻里,希望能帮就帮。”社区志愿者潘宜珍说,那天很多居民到“共享小屋”商量,大家一致认为要找社区党委出面解决,“社区党委有影响力,如果由党委号召捐款,效果肯定比我们自己私下发起要强得多。”
民有所呼,党有所应。塔坡社区党委书记谭翠婵在了解情况后,迅速帮女孩在网上发起“轻松筹”,并帮助她申请政策性救济,同时在社区共享群发起捐款倡议书,联动居民、商户等进行义卖,最终为女孩筹款近10万元。“我女儿有救了,多谢你们帮我解决了一大难题。”接过救命钱,女孩的妈妈对社区党委和一众街坊表示感谢。
从互借物品到分享技能,从邻里相亲到疾病相扶,从对社区事务默不作声到议事协商,塔坡社区正逐步形成“熟人社会”,打造“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守望相助”的社区生活共同体,营造“人人参与治理,人人服务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共享小屋"的初衷是搭建社区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社区互助共享氛围的形成,但现在"共享小屋"还发挥另一作用,成为社区居民议事协商的平台。”谭翠婵说,之前一些“芝麻绿豆”的事都会到居委会反映,如今这些事都能在“共享小屋”里由社区居民内部解决,“这让我们腾出了更多精力解决社区居民更迫切的需求,真正做到急群众所急。”
去年以来,塔坡社区党委启动“共享社区党建项目”,打造图书共享、公益微课堂、物品共享、儿童助托四大共享服务品牌。
这是塔坡社区以党建促服务的一个缩影。据悉,该社区以党建统领工作全局,把党建融入社区工作各方面,全力打造“温情塔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龙津村
活化《龙津古训》
传承爱国尽孝的“古训精神”
“乡邻与我,庐井相依,居游最熟,非和焉将?”去年8月份,中国现存唯一散体古训发祥地——禅城区南庄镇龙津村,举行了首届《龙津古训》朗诵比赛。来自龙津村辖区10支队伍约300人,为到场的2000多名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诵读盛宴。活动现场,龙津村将《龙津古训》翻译成书派发给每一户村民学习、分享,以此传承爱国尽孝、尊师重教、邻里和睦的“古训精神”。
龙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冯耀泉介绍,《龙津古训》凝聚了龙津先人的智慧,是先辈留给龙津后世子孙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滋养后人高尚品性的丰富内质,是当下龙津人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食粮,举办朗诵比赛正是为了检验龙津人半年来学习、效仿和传承《龙津古训》的成果,并借此在全村掀起传诵古训的比学浪潮。
“通过挖掘、编译、诵读,我们将"沉睡"的《龙津古训》唤醒,活化利用,传颂后世,让古训带来新风,为龙津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能够凝聚精神力量,为我们龙津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高地而提供文化内动力。”冯耀泉说。
冯耀泉表示,接下来,龙津村还将围绕《龙津古训》陆续开展“古训书法创作”“古训学习征文”等一系列活动,真正将古训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数读
2018年禅城精神文明建设成效
在前期百村升级的基础上,围绕“环境美、风尚美、人文美、服务优”的建设主题,禅城加大投入,重点建设200多个项目,完善村居的软硬件设施,打造了20个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美丽文明村居示范点。
过去两年,禅城区20个美丽文明村居示范点共开展各类文明文化主题活动约300场,覆盖村民群众超过1.5万人次,村风民风得到有效提升。
2017年以来,禅城成功创建“佛山市星级健康村”38个、“佛山市五星健康村”2个(南庄镇紫南村、吉利村)、“佛山市四星健康村”9个、“佛山市三星健康村”27个,健康村覆盖率达70%;建成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136个,实现100%全覆盖,所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五个有”建设;实现20个示范村居污水管网建设和河涌整治建设全覆盖。
2017年以来,禅城活化“爱心学堂”11个,服务儿童7.5万多人次,开展亲子活动84场,惠及儿童及家长3800多人次;举办职业技能竞赛13场,组织700多人参加各项免费专业工种的技能培训;广泛开展“青年123村居文化行动”,举办以文体培训、电影欣赏、文化活动、文化展览等为主题的各类活动近150场次,派出大学生社团志愿者近4000人次,累计服务各类群众共20万人次。
截至目前,禅城现有全国五好文明家庭4户,全国文明家庭1户,“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1个,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村1个,广东省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3个;区级文明(平安)家庭51529户,占全区总户数的五分之一。
目前,全区创建省级文明校园1间、市级文明校园5间、区级文明校园15间。
■计划
勾勒“一张图”探索大数据+文明创建
经过前期努力,中心城区厚植文明、传播文明的土壤业已形成。为了进一步巩固前期成果,引领禅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结出丰硕成果,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禅城将重点策划“建功新时代共享新文明”品牌活动,进一步激发全区参与文明创建工作动力,助力全市争创全国一流文明城市,推动和落实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建设,引领禅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结出丰硕成果,共同铸造打动人心的“温暖禅城”。
具体来说,为了进一步激发形成“好人效应”,禅城将成立“好人工作室”,通过“好人工作室+志愿服务”的模式,汇聚和传播更多社会正能量;通过组建好人联盟和宣讲团,举行好人巡演巡讲、事迹分享会,把好人的感人事迹改编成舞台剧等艺术作品走进村镇、社区、企业、学校、机关,传唱好人故事。进一步把乐善、助人的基因融入城市每一寸肌理、融入每一位市民涌动的血脉中。
此外,禅城还将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工程,以20个美丽文明村居示范点为带动,突出特色,通过开展思想引领、文明涵育、文脉传承、规范创建四大行动,进一步提升全区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和村民文化文明素养,将54个行政村打造成为“崇德乡村”“孝义乡村”“好学乡村”“乐善乡村”。
为了推动文明创建工作常态化,去年以来,禅城区文明办和创建办以建设数字政府为契机,推进“大数据+文明创建”项目建设,构建信息化操作平台,在“三二一多网”创文常态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促进文明创建工作常态化,形成了《禅城区运用大数据开展文明创建工作方案》。
接下来,禅城将基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两套体系以及相关数据,将文明创建工作叠加在禅城“一张图”上,并融入云平台,实现文明创建工作广泛动员、指挥调度、巡查监督、对比分析、数据共享五大功能。目前已初步整理出174项创文指标融入云平台日常管理,大数据+文明创建系统预计今年上半年正式投入运行。
新闻推荐
佛山禅城区对口帮扶廉江两条村建起种植基地 入选“省十大产业扶贫项目”
本报讯记者卓朝兴通讯员张思燕报道:昨日,记者从廉江了解到:为展示精准扶贫开发的新成果,宣传广东产业扶贫的特色、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