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新闻 禅城新闻 高明新闻 三水新闻 南海新闻 顺德新闻
新岭南 > 广东 > 佛山 > 禅城新闻 > 正文

在重述中赓续传统 在重构中汲取力量白坭全力打造新乡贤文化IP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今日三水 2019-01-11 06:47   http://www.kcqsx.com/


团结拼搏、力争上游的龙舟精神早已根植在白坭人心中。白坭水资源丰富,白坭一度享有“西江第一大港”之誉。白坭镇内拥有数量众多的祠堂,它们正成为白坭基层善治的载体。

君子如玉,触手也温。

15篇即将付梓的白坭古贤故事,宛如15块拭去尘埃的璞玉,焕发着温润而柔暖的光泽。

经过两个多月的翻阅古籍、走访古迹,以及拜访知情人,白坭乡贤文化发展的脉络渐趋清晰:因袭儒家文化中仁、恕、诚、孝的核心思想,白坭历代乡贤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己任,更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忠勇豪情,一个个白坭乡贤的故事,谱写了一页页精忠报国、崇文务实、教化乡民、泽被桑梓的动人篇章。

一个独具镇域辨识度的文化IP正呼之欲出。白坭,西傍西江,南接西樵山,其狭长的镇域面积不过60余平方公里。明清两代以来,这里走出了100位举人、进士。

在农耕社会,白坭的乡贤文化从何而来?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白坭的乡贤文化如何赓续?如今,白坭呼唤古镇新贤的回归,其文化如何激活,白坭广袤的乡间,将如何谱写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篇章?

文/佛山日报记者杨立韵通讯员梁宇聪图/通讯员梁宇聪

乡贤印迹

广袤时空里的白坭传奇

耕读传家、崇文务实、胸怀邦国、泽被桑梓、代有赓续……这是白坭古代乡贤的共同特征,也是白坭乡贤文化薪火相继的内生动因。一个个白坭古贤故事,传递着白坭乡贤文化的基因密钥,宛如眼前奔流到海的西江水,汇聚成乡贤文化波澜壮阔的史诗。

崇文务实,是白坭乡贤的精神。梁士诒曾任北洋政府总理,是交通银行和“交通系”的创始人和实际领导人。梁士诒在金融、交通等方面颇多建树,还给乡人作了良好的榜样,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同样留下深刻影响。后来,梁士诒的学生梁萼联官至陆军中将,却“弃武理财”,最高曾任广西省财政厅厅长等职。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吉奎认为,梁士诒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吸收新知识的人,他十分了解国内外最新动向,眼界也非常开阔。“如果不提梁士诒,清民之际的历史便无法写好,"交通系"的历史更无从谈起。”

泽被桑梓,是白坭乡贤的胸怀。梁士诒的父亲梁知鉴,早年曾参加公车上书,其一生,历任廉州、钦州、北海商董,主持市政,调节金融,恤商惠民。南归故里之后,梁知鉴致力推动三水现代教育事业发展,三十年间教授学生超过千人。“乙卯水灾”爆发,梁知鉴振臂一呼,发起修筑樵桑联围,1933年,乡民在樵桑联围修建了一座思德亭,以纪念梁知鉴的功德。

清末民初,梁知鉴、梁士诒“父子登科”,梁士诒、梁士訏兄弟二人“出将入相”,梁氏三人实现了传统仕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理想,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心怀邦国,捐躯赴难,是白坭乡贤的底色。清朝末年,陈朝纲随抗法名将冯子材抵御法国侵略者,其忠勇为清代同治、光绪两朝皇帝所嘉许。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清塘村邓氏一门先后涌现了邓慕韩、邓警亚、邓禹一门三杰,邓慕韩24岁加入同盟会,被孙中山尊称为“师爷”;邓警亚15岁加入同盟会,为革命办报鼓与呼;为追求民族独立,邓禹更是奔赴延安求学,成为抗大一期学员,后加入新四军北上抗日和参加淮海战役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白坭乡贤的追求。明万历元年(1573年),梁鹤鸣高中举人,此后历任广西阳朔知县、常州通判、浔州知府。梁鹤鸣一生,为官“政省刑简讼恤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广西浔州百姓为了怀念他,特在城隍庙左侧建祠奉祀。梁鹤鸣告老还乡后,又与家族中其他致仕的族人一起饮酒吟诗,一部《后乐园集》被传为美谈,他还严格教育族中子弟,立族规,制定乡中规约,一部《梁氏家规》为乡民所称许。

“过去,中国有一个绅士阶层,他们的身份是学者与官员的二元合一……”著名学者费孝通在《中国绅士》一书概括了古代乡绅的群体属性和精神实质。费孝通认为,就社会必然性来说,绅士有必要为自己发展出一个更加精巧的社会结构。

这个更加精巧的社会结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基层的真实探索。在旧时代,乡绅群体代表人民与政府打交道。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他们注重立德、立功、立言,久而久之,乡绅群体发挥了地方上自治组织的作用。在拥有一定的社会话语权之后,他们践行着仁、恕、诚、孝的儒家思想。

这也就是白坭乡贤文化的实质。他们从不计较一家之得失,一姓之荣辱,而是心怀邦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白坭璀璨的乡贤故事,其实是植根于传统文化所绽放的一簇奇葩。

乡贤何来

天时地利人和使然

历史上,西江之畔的白坭为何能产生数量众多的乡贤?乡贤文化又是如何在白坭落地生根,长成参天大树呢?

背靠光耀岭南的理学名山西樵山,手握优渥的农业生产环境,发达便捷的西江航运在侧,白坭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以理学名山为根源,以祠堂为载体,白坭乡贤文化自此滥觞,浩浩汤汤,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使然。

从特定的历史时期看,进入明代,南方地区的开发力度加大,西江、北江沿岸迎来蓬勃发展。明嘉靖五年(1526年),三水设县。最早在1586年,白坭岗头村为三水贡献了设县以来的首位进士、翰林林承芳。

明清两代,白坭共有举人、进士100余人。其中,与西樵山相邻的岗头一带文风尤盛,自晚明至清末,岗头全乡共有贡生逾50人、举人46人、进士9人、翰林3人,其中林钟、林承芳一家三代两进士一举人;梁氏一房六人三进士、两翰林、六举人。

从地理上看,白坭拥有15公里长的西江河岸线,享有“西江第一大港”之誉。白坭距离思贤滘不过10来公里水路,从思贤滘出发,往东,是通往禅城、广州的东平水道和西南涌;往北,是通往芦苞、韶关的北江航道;往西,则可沿西江直上肇庆、广西等地。发达的航运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活络了白坭人的心思,还打开了他们的视野。

仓廪实则知礼节。奔腾的西江为白坭带来肥沃的冲积土,白坭当地有句俗话“三年不过滩,猪?戴耳环”,意思是只要三年没有发生洪灾,连母猪都能戴上金耳环,可见白坭优越的发展环境和富裕程度。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则不得不提南粤理学名山西樵山。1517年,理学大儒湛若水等人在西樵山建立大科书院,吸引了诸多大儒来此讲学问道。此后,西樵山上云谷、大科、石泉、四峰书院影响日增,西樵山的明代“四大书院”到清代“三湖书院”,都有大批名儒贤才先后汇聚西樵山讲学,西樵山成为当时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理学名山。

西樵山书院与地方文化发展,尤其是清代以来岭南理学的传承,促进了理学在广东乃至我国南方地区的传播和地方文化发展。至少从明代开始,理学在岭南地区的兴起和普及成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文化现象。

百尺扶疏古木阴,千秋童冠共招寻。西樵山这一座光芒万丈的精神灯塔,照亮了珠江文明的天空。白坭独得地利之便,陈白沙、湛若水等硕儒先后到白坭讲学,在历代硕儒的熏陶下,白坭学风鼎盛,乡贤辈出。

白坭在西樵的上游,最南部的岗头村步行到西樵山,只有20余公里的路程,白坭人民自然深受这种风气的洗礼,数百年间文风蔚然,不少学子慕名到南海西樵、丹灶等地负笈游学,如今遗迹尚存、横跨樵北涌两岸的清塘文桥就是一个历史见证。

一座座气势恢宏的明清古祠,则为白坭乡贤文化带来了最后的加冕。据考证,在上世纪樵桑联围真正筑起之前,白坭跟西樵、丹灶等地一样,处于西江与东平水道的包围之中,白坭当地更是布满了众多河涌,分隔出许多洲渚,形成一个个小岛,夏天汛期到来,除小山岗之外全部都会被洪水浸淹。

为此,白坭先民聚族而居,齐心协力抵御自然灾害。随着族群的发展壮大,他们乐于建造宏伟的祠堂,把祠堂作为追终慎远,维系族人,乃至教化后人的公共空间和精神纽带。

历史上,白坭各村祠堂曾先后作为族人讲学的学堂。迄今,白坭64个自然村仍散布着众多私塾。上世纪初,梁知鉴、梁士诒父子在岗头村大祠堂创办劝学性质的义学——琼冈高等小学,梁士诒本人更是大力提携乡人、后进。据载,白坭梁汝弼退隐后受聘于本县行台书院主持讲学,梁士诒也曾在家乡的凤冈书院讲学。

乡贤回归

乡村振兴中的白坭探索

白坭是三水较早开展工业发展的镇街之一,同时又肩负着特色小镇建设、产业转型、基层治理探索等重要任务。三水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的县级试点,白坭镇被寄予先行先试的重任。

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首先要解决的是乡村空心化和人才流失的问题。白坭正以新乡贤文化IP实现聚才引才,以人才振兴奏响白坭乡村振兴的蝶变曲。

实践证明,乡贤文化在过去和今天的白坭乡村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人文道德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进入新时代,乡贤是乡村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新时代的道德模范,以及具有正能量的榜样,他们对推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展,具有强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从2018年12月15日起,首届白坭乡贤文化节启动不到一个月,白坭镇知贤、崇贤、颂贤、学贤、当贤的氛围日益浓厚。一位位古代先贤的故事得到梳理、传颂,即将付梓成册。一位位“红色乡贤、慈善乡贤、产业新贤、文化乡贤”呼之欲出,他们将接过白坭乡贤文化的精神火炬。

“白坭有深厚的乡贤文化传统,新时代乡贤文化具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挖红色乡贤,是党建引领下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白坭镇相关负责人说,党员、外商投资者、善长仁翁、科研人才和高学历团队,以及在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士,都将被纳入新乡贤范畴。不久的将来,一批有积累、有情怀、有温度的新乡贤将返乡,共谋乡村振兴与发展。

以党建为引领打造新乡贤文化IP,立足解决的是新时代人才回归的问题。白坭也有着浓厚的祠堂文化、龙舟文化作为支撑。在白坭,越来越多的祠堂成为推动基层善治的载体。樵桑联围边,白坭陈氏大宗祠数十对旗杆石上彩旗猎猎,迎风招展。这是佛山地区少有的四进式明代古祠,这里,还是三水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的发源地。

2013年前后,白坭镇以陈氏族人重修陈氏大宗祠为契机,引导构建以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为主题的基层善治“三驾马车”,通过将陈氏大宗祠打造成为开放性的文体活动中心,由此推动新白坭人融入社区。

距陈氏大宗祠不过五六公里的中社村,则是另外一番光景。中社村村民打破血缘界限,将原邓氏宗祠改建为村中四大姓氏共用的中社公祠,并推动建成了知青展馆、村史馆,村容村貌得到提升,这里“党建统领、三治融合、四会联动”的乡村治理模式同样值得借鉴。

白坭共有54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祠,陈氏大宗祠和中社公祠的活化,开启了白坭以祠堂为载体,探索“党员+新乡贤”的人才振兴新模式的大门。而龙舟文化,同样是白坭人念兹在兹的精神纽带。改革开放以来,白坭涌现了一大批本土实业家,他们大多有着浓厚的龙舟文化情结,不少人从捐助龙舟赛事开始,走上了捐书助学、修桥筑路、支持家乡发展的公益道路,为乡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新闻推荐

禅城:信息化治理下的智慧城市 大数据改变城市气质,成为城市关键基因

禅城区行政服务中心不断深化“一门式”政务服务改革,推出多项改善群众办事效率的措施。南方日报记者戴嘉信摄祖庙街道微服...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在重述中赓续传统 在重构中汲取力量白坭全力打造新乡贤文化IP助力乡村振兴)


 
频道推荐
  • 退休民警张毅刚: 退休前一刻还在“破小案”
  • 顺德机动车智能审核系统上线 车辆年检还要排长龙?10秒搞掂!
  • 广东省纪念第50个世界地球日活动将在佛山举行 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
  • 美食打探茶? 喝茶?春日里你该吃茶!
  • 企业加入“博物馆之城”建设 东鹏明善博物馆开放
  • 
    图文看点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泪失禁体质?给我办他!
    
    推荐阅读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 企石为老旧厂房“体检” 将“电老虎...
    
    热点排行
    4月18日 早间新闻 达芙妮继续亏损:关店千余家 转型电商遭资 北京春季求职期平均月薪10970元 过半职位 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之我见 余杨:特种设备的安全守卫者 樟木头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加大对火灾隐 近期全国多处发生车间事故 这些车间安全 大朗检查水库排站防汛防涝准备工作 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