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人社部门组织企业赴凉山州越西县举办专场招聘会。
■南海区2019年新春慰问凉山籍务工人员座谈会现场。珠江时报记者/刘贝娜摄
■凉山籍务工人员乐业南海。
■南海企业迎接凉山籍务工人员。
情系凉山,乐业南海。汽车从四川凉山州出发,承载着不少彝族同胞的“就业脱贫梦”,来到1800公里以外的南海。据统计,2018年,南海区接收凉山州务工人员1800人,其中,喜德592人、甘洛651人、越西557人。
“南海区积极推进"南海—凉山"劳务协作,与凉山喜德、越西和甘洛建立起紧密高效的跨区域劳务合作关系,实现凉山州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和南海企业获得稳定人力资源保障的双赢局面。”在昨日召开的“情系凉山乐业南海”南海区2019年新春慰问凉山籍务工人员座谈会上,南海区副区长冼富兰表示,就业是成就自我的关键,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她表示,南海区将一如既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关心和帮助凉山籍务工人员在南海实现稳定就业。
多举措服务凉山务工人员就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自佛山“接棒”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以来,以最快的速度行动起来,相隔千里的佛山与凉山自此紧紧联系在一起。其中,佛山市政府与凉山州政府共建佛山—凉山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实施细则提出,佛山市引导鼓励用工企业每年接收一定数量的凉山籍贫困农民工,促进贫困富余劳动力到佛山务工就业,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南海区高度重视凉山州劳务人员就业工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组织人员多次赴凉山,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就业扶贫专题会议、开展现场招聘会等,为凉山州劳务人员和南海企业搭建了就业交流平台。
2018年,南海区5次组织企业赴凉山州越西、喜德和甘洛3个结对县开展就业对接洽谈,精准对接凉山州劳务扶贫,共计召开现场招聘会11场,进场企业逾75家次,累计供招岗位逾8000个。目前,南海区接收凉山州务工人员1800人,其中已有约1400名务工人员在南海区实现稳定就业,稳岗率达到76.4%。
政企合力为彝族同胞完善就业环境
离开老家一个月后,凉山青年康康已是南海一家企业的技能实习工。再过几天,他将成为正式员工,新生活的大门正向他敞开。
在凉山州,像康康一样选择走出大山到南海就业脱贫的青年还有很多。甘洛驻南海稳岗工作组工作人员沙马达尔说,从去年11月开始,务工人员先后分批从甘洛来到南海工作。
为了给来自凉山州的同胞感受到“家”的温暖,佛山市、南海区以及凉山州政府和南海用工企业都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南海区于去年出台了相关政策,给予到南海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每个月300元的稳岗就业补助等。
刚进用人企业,有些彝族同胞可能会出现不能完成工作量的情况,对此企业给予了保底工资的保障;效率较高的员工则可以尽快进入到计件计酬的阶段,一个月工资可达到5000~6000元。此外,用人企业还为彝族同胞安排了全新的宿舍,食堂伙食增加了肉类供应,开设了篮球联谊等文体活动。
提升劳动技能促进稳定就业
引导凉山州务工人员来到南海工作,更深一层含义还在于,通过提高凉山州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进一步稳定就业。
南海人社部门收集有意愿企业接收凉山州务工人员岗位信息,建立对口帮扶凉山州岗位库。此外,还为凉山州务工人员提供车辆接送、食宿接待、岗前培训、发放冬季被褥物资等保障,妥善安排凉山州务工人员的接收工作,展现南海区企业对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让务工人员更形象生动了解在南海企业务工环境,提高求职意愿,促使约1400名凉山州务工人员在南海区实现稳定就业。
凉山州的全面小康之路依旧任重道远。
今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在昨日召开的“情系凉山乐业南海”南海区2019年新春慰问凉山籍务工人员座谈会上,区人社局局长黄丽意表示,今年,南海区人社部门将继续落实各级关于凉山就业扶贫政策文件,形成更常效的对口就业扶贫机制,强化精准扶贫宣传,做好企业扶贫宣传工作,妥善做好劳务接收,积极开展稳岗就业服务,并做好春节期间稳岗工作,协助凉山州务工人员有序返乡。
讲述
部门:让务工人员感受现代生活的美好
“就业扶贫瓦几瓦(很好)!大家都很珍惜这次外出务工机会学本事,多挣钱,争取早日脱贫。”来自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驻南海稳岗组工作人员沙马达尔由衷地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去年11月,沙马达尔带领着同县的彝族同胞,经过26小时行程,来到了南海。南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为他们的到来进行了精心安排,接收的企业为他们提供不同工种岗位,开出的月薪为3500~5000元。“大家伙都在慢慢适应着在南海的工作和生活,也可以挣钱寄回家了。”沙马达尔说。
沙马达尔还告诉记者,以前彝族青年出来打工主要通过中介,不仅被收取高额回扣,安全还得不到保障。自佛山对口精准扶贫凉山州以来就积极推动“就业扶贫”,鼓励彝族青年到南海打工来实现脱贫。
而在越西县驻南海稳岗组工作人员木留法铁看来,走出大凉山,南海区美丽的市容、发达的经济、便捷的公共服务等给凉山州务工人员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让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现代生活的美好。“我们觉得,来南海务工,不仅仅是经济脱贫,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木留法铁介绍,目前越西县与南海企业签订劳务就业意向的人比较多,已经形成持续输出到南海就业的趋势。接下来,他希望以劳动技能培训为主要手段,增强务工人员的劳动就业能力,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和速度,帮扶甘洛县尽快实现就业脱贫目标。
企业:为务工人员庆祝彝族新年
近段时间,佛山市英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人资行政部副经理莫燕勤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公司为新来的凉山籍务工人员组织了不少融入本地的活动,包括为他们过彝族新年。“这是一群很朴实的务工者,我们希望能让他们了解南海、爱上南海,在这里安心工作。”莫燕勤说。
得益于佛山与凉山州的劳务协作,目前已有不少凉山劳务人员在南海就业。大多数员工表现优异,得到就职企业的肯定,他们的文化习俗也得到了企业尊重。
莫燕勤告诉记者,“春节快到工人陆续回家,但我们第四季度订单紧张,劳动力有很大缺口。而彝族新年在去年11月刚过去,他们的到来刚好补上空档期。”
在莫燕勤看来,这些凉山青年干劲十足,“我们企业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程度,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我们对这些彝族同胞充满信心。”莫燕勤说。
为了让凉山籍务工人员尽快融入,企业想了不少方子。“对待凉山籍务工人员对工作不熟练的情况,我们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此外我们还尽量安排凉山籍务工人员住同一间宿舍,给他们提供生活用品,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交流。”
莫燕勤并不担心这些凉山籍务工人员融入难题。她说,公司会充分尊重彝族风俗习惯,包括在饮食、文娱、休假等细节做出调整。“我们建立了凉山籍务工人员的微信群,只要有什么问题可以第一时间找到我们来处理,感受公司的温暖。工作之余我们还组织凉山籍务工人员做义工,参与政府活动,既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能让他们更加了解南海爱上南海。”
务工人员:挣到钱还交到了朋友
“想挣多点钱,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42岁的凉山籍务工人员王开华腼腆地说。4个月前,王开华与彝族同乡一起,坐大巴后抵达南海,正式成为佛山市英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生产工人。
王开华的家在凉山州甘洛县,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因为贫穷,他没上过学,一家四口挤在石头房子里。10年前,王开华只身一人到西昌打工,在打工中学会了常用汉字。去年,王开华一家享受到精准扶贫政策,他拿出自己打工的积蓄,又借钱建起新房。
尝到外出务工的甜头,在就业扶贫工作组前来宣讲时,王开华想都没想就报了名。去南海务工,路费、住宿费和培训费全包,“技能培训后,就可以拿证,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听到南海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相关人员如此介绍,王开华的顾虑完全打消了。
“这次下定决心,看到两地政府组织可靠企业招聘,我就来了。”王开华说,现在他和另外两位彝族兄弟住在一间宿舍,企业给他们配齐了生活用品。“我们的基本工资是3000元,其他的按计件算钱,每个月到手都有5000元左右。”王开华开心地掰着指头算,如果自己干得好,不出两年就能还上家里的借款。
在南海工作4个多月,王开华最深的感受是,“不仅挣到钱,还开阔了眼界,认识了不少朋友。”前不久,在公司的新年晚会上,王开华还得到了一份“意外惊喜”,“我是全公司唯一一个抽中平板电视的,我打算把这台电视寄回家。”王开华说。
数读就业帮扶
2018年,南海区接收凉山州务工人员1800人,其中,喜德592人、甘洛651人、越西557人。
南海制定南海区与凉山州结对县劳务对接活动工作方案,并形成扶贫工作台账,就业扶贫工作全年支出约88万元,并安排专人提前赴凉山州结对县考察当地情况,落实对接工作。
2018年,区人社局、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5次组织企业赴凉山州共计召开现场招聘会11场,进场企业逾75家次,累计供招岗位逾8000个。
目前,已有约1400名凉山州务工人员在南海区实现稳定就业,稳岗率达到76.4%。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关帅屏文/见习记者黄婷通讯员关亮朱玮莹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署名除外)
新闻推荐
一碗腊八粥 细品人情味南海多方联手为公共服务提供者派送逾千份应节食品
志愿者和医院代表为一线医护人员送上腊八粥。/通讯员梁健桃摄佛山日报讯记者丘媚通讯员谢小兰、崔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