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胜福
明朝崇祯年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原明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农民军,统治大半中国,皇室后裔纷纷南逃,明末遗臣不甘灭亡,举起反清复明大旗,奋起反抗,广东陈子壮等号召两广抗清力量勤王。已在67岁告病回到新会杜阮家乡养老的原明朝吏部御史黄公辅,获悉崇祯皇帝的死讯后,在杜阮莱巢山羊石坑(今称叱石)与新会王兴散钱募兵,联合南海陈子壮,顺德陈邦彦,东莞张家玉,以及增城、三水等诸城抗清力量起兵勤王。逃亡的北燕皇太子朱由榔被接到杜阮羊石坑。
时值夏至,“天无三日晴”,雨后,便是炽热如焰的太阳,这种忽湿忽热的气候极易滋生害虫,也易使人生病。北燕皇太子朱由榔及随从官兵由于大多为北方人,一路上鞍不离马,衣甲不卸,再加上仓皇出逃的劳累困顿,到了杜阮,将士身上已长满了湿热引起的既痒又痛的红疹癍。太子朱由榔也染上了。由于逃亡,军中没有御医。黄公辅急忙找来村中一位姓黄的郎中为皇太子及官兵诊治,郎中验看后伏案写方递给黄公辅,黄公辅细看后眉头紧锁,心想太子和这么多官兵患病,杜阮是偏远乡村,市头药铺的中草药也没这么多的存货,到江门墟或新会县城去买这么多药材,势必引起官府的注意。便问郎中除了这个方子还有没有更简单的土方疗法?郎中稍沉默了一会,说,眼下正是苦瓜收获的季节,用苦瓜煎水服,外用草药“七姐妹”等熬水洗也可收到辅助治疗效果。黄公辅心中豁然开朗。杜阮民间早就有吃苦瓜,用苦瓜干蒸鱼、肉或煎水祛体内湿毒的习俗疗法。由于心急倒把这个疗法忘了,忙命人向农户收购苦瓜。
黄公辅担心北燕皇太子喝不下苦瓜汤,就让人配入在山涧采摘的一些也具有清热功效的野生山茶,一齐煎水。皇太子端起苦瓜茶汤,抿了一口,便觉嘴里苦中回甘,忙问是什么药?黄公辅心想,此时官兵上下正当艰难困苦,意志消沉之际,只可用激励的话语,带晦气的“苦”字是万万不能说出口的,于是脱口而出:“杜阮凉瓜茶汤”。又道:“国朝名医李时珍《本草纲目》云:凉瓜(苦瓜),祛心火,除邪气,解劳乏,补气益精,止渴消暑,治痈明目。正是治湿热症的良药。”皇太子听黄公辅巧妙将“苦”变成了“凉”,既诠释了苦瓜所具有的本性,又表达了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的淡化和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心中大悦,欣然服下。连服数日后,皇太子和北方来的将士身上染疾治愈了。
“凉瓜”一词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在珠江三角洲逐渐传开来,而且沿用至今。
杜阮莱巢山山不高,林不密,难于匿藏。恐重蹈南宋灭亡的覆辙,黄公辅及将士劝皇太子避走肇庆、梧州,黄公辅率部分军队仍然坚守在杜阮。皇太子到肇庆后自称桂王,改年号为永历。
顺治四年(1647年)九月,新会知县林凤翔闻知黄公辅等聚集军队藏匿在莱巢山羊石坑,率兵马来杜阮欲擒黄公辅邀功,却被歼杀。明朝灭亡后,杜阮乡人为纪念反清复明的皇太子和勤王的陈子壮、黄公辅,便把皇太子曾居住活动过的半山山崖称为“北燕岩”。
凉瓜茶治愈皇太子和北方将士湿热红疹的消息在杜阮传开来,农户们纷纷大量种植凉瓜,除了销往新会、江门等地,村民还将凉瓜切成片晒干储存,以备急需。有人以外地苦瓜替代,都觉疗效稍逊,究其因由,是土壤和羊石坑的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杜阮凉瓜的外形特征是上大下尖,短壮似陀螺。外衣水分多,肉粒粗壮、饱满、厚实,如翠玉碧绿那般温润透亮。食之皮脆,口如含幼沙,汁清而不涩。有人将种子移到别处种植,结出来的苦瓜都变成了长条状,如“雷公凿”。由于凉瓜每年春、夏、秋三季都可以种植,许多人认为鲜食凉瓜也可达到疗效,而生晒凉瓜干,除仲夏之际较容易晒干,其他季节晒则不易成型,渐渐很少人再愿意晒凉瓜干了。
新闻推荐
唐磊晶到乐从开展慰问和安全生产检查工作落实责任排查隐患珠江商报讯记者黄祖兵报道:昨日,顺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