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底,蔡元培聘请黄节为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
后人整理研究黄节的各类文本。
顺德收藏家收藏的黄节书法作品。
黄节先祖居在顺德杏坛右滩村福绵坊一带。
黄节所编写的《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
文/图佛山日报记者招钰英
制图/孙小兰
岭南学术辉煌于近代,涌现了陈澧、朱次琦、康有为、黄节、李文田、梁启超等一批引领时代潮流、影响遍及全国的学者。
目前,“蒹葭苍苍——黄节先生诞辰145周年纪念展”正在顺德博物馆展出,通过其作品和生平介绍,回顾这位出生于晚清动荡年代的顺德籍“岭南诗宗”的跌宕人生。
他是诗人,《蒹葭楼集》之下,几多爱国豪迈,名士风华;他是学者,《黄史》背后,是对中国五千年唯有“君史”,却无“民史”的斥挞;他是革命者,剪辫、反清,反对续订美对华民工不平等协议;他是教育家,潜心北大教学十五载,践行诗教观。这个儒雅、敦厚、内敛外表下慷慨激昂的岭南名家,值得我们了解和铭记。
高风亮节弄潮儿
顺德区杏坛镇右滩,宋朝开村,因地处甘竹滩勒流方向的右边滩岸而得名。黄节的祖辈世居于此,至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始移居广州。1873年2月23日,黄节出生于广州珠江南岸,但幼年时经常回老家,让他对顺德有着深厚的故土之情,并以家乡为豪,早年发表论著时多署名“顺德黄纯熙撰”。
故乡的风土人情、文化氛围,哺育滋养了黄节,而家乡的先人也对他产生深远影响。黄节自幼听母亲讲述岳飞精忠报国、陆秀夫抗元等英烈故事,不仅形成了真诚正直又敏感细腻的性格,还把对气节的追求视作一生最为看重的精神高地。因此,当他得知自己的同宗、明万历状元黄士俊屈膝仕清后,感慨难言,改名为“节”,并取号“甘竹滩洗石人”,以气节自勉。
1902年,黄节为完成亡母的心愿,赴洛阳参加乡试。时值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而考题恰关国事策论,这让重视民族气节的黄节顿生不吐不快之感。“选将练兵,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抵御外侮。”洋洋洒洒,大气磅礴,让同考官袁玉锡读罢,叹为奇才,联络十八房同考官合力推荐解元。然而,主考官陆润庠却以众人联名舞弊,将其驳回。
黄节对科举本就不抱希望,而这次考试的落第似乎就是一条导火索,将儿时从母亲口中听到的爱国救亡故事、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哪堪华夏帝诸夷”的夷夏观念、游历途中亲见的民生疾苦,串联引爆,开启了他文化救国的事业。
据纪念展主办方、顺德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会长马锡强介绍,清末,国内报刊林立,各种学说风起云涌,科考落第的黄节旋即前往上海,与同为顺德籍的邓实创办《政艺通报》,欲“以学术思想养成国人之政治思想”。该报所宣传的变革图新思想以上海为中心辐射着整个中国文化界,在当时引起巨大的反响。邓实在《国粹学》(连载于《政艺通报》第三年甲辰十三号和十四号)一文云:“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有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其将何以自存矣。”
1905年,黄节倾尽家产,与邓实、章太炎、黄侃等在上海创办革命学术团体“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更推出《国粹学报》。这份“谈革命而兼学术”的刊物力避门户之见,去党派之私,敢于发声,成为清末国粹派发表论说和论著的主要阵地。
同年,黄节还回到广州担任《广州旬报》主编,并创办《拒约报》,揭露美国华工受迫害的实情,宣扬反帝爱国。
1907年,他参加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筹建。
1909年,他加入同盟会。
这段时间,黄节从一个书生完全投入到慷慨激昂的革命斗争洪流中。
难写人间尽短诗
辛亥革命之后,黄节出任广东省高等学堂监督,替都督胡汉民草拟《改元剪辫文告》《誓师北伐文》,进一步为革命造势;1912年,黄节与谢英伯、潘达微等组建“天民社”,创办《天民日报》,力倡发扬民主,伸张民权,罢斥贪官污吏。
他一度乐观地期盼着推翻皇权的中国能迎来民权的新页,但是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割据,中国陷入四分五裂后,黄节黯然离开政坛和新闻界。1916年,黄节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担任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开始走上教书做学问之路,从而成就了一代“诗宗”。
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黄节出版了一大批汉魏六朝的诗歌笺注,著有《诗律》《诗旨纂辞》《变雅》《汉魏乐府风笺》《魏文帝魏武帝诗注》《曹子建诗注》《阮步兵诗注》《鲍参军诗注集说》《谢康乐诗注》《谢宣城诗注》《顾亭林诗说》等,其中,他的授课讲义被编成《诗学》一书出版,对中国诗学史研究有开创性意义。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吴小如高度评价黄节《诗学》,认为“其学术价值足与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媲美”。
黄节对古典诗歌具有独到的学术见解,与其深谙创作之道、诗艺高超密不可分。顺德文化学者李健明研究黄节近20年,他介绍,黄节的诗格高奇,趣新语妙,融唐诗高华与宋诗峭健于一体,散发出浓郁的家国情怀,世称“唐面宋骨”,与梁鼎芬、罗瘿公、曾习经一起,号称“岭南近代四大家”。
据悉,黄节诗作基本都收集在《蒹葭楼诗》中。他前期的作品主要表现为对清政府的愤怒鞭挞,对祖国处境的忧虑,对革命理想的憧憬及与同志友人的相互勉励。以《岁暮示秋枚》为例,它是黄节1906年末在上海写给秋枚的一首诗,诗中有凄婉,有血泪,然而深情却不消沉,充满乾健气息,刚柔并济,沉郁顿挫。而辛亥革命之后的后期作品,更多的是表现出对时局的失望与无奈,虽然退出政治舞台,他却从来不随波逐流,对国家与民族的灾难痛心疾首,悲愤炽烈之情奔涌而出。
黄节在1932年冬写的《我诗》,是其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亡国之音怨有思,我诗如此殆天为。欲穷世事传他日,难写人间尽短诗。习苦蓼虫惟不徙,食肥芦雁得无危?伤心群贼言经国,孰谓诗能见我悲!
这一年,日本侵略者逼近南京,南京政府计划迁都洛阳,在行政院召开国难会议,行政院长汪精卫邀请黄节南下赴会,黄节对政府的对敌不抵抗十分不满,拒绝赴会。黄节这时已经59岁了,距离他去世只有三年,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想到令人忧虑的国家和失望的政局,写下此诗。他说,国家危难,我写诗又有何用?我像那吃很苦的蓼菜的蓼虫,不会改变志向,而那群像吃饱喝足的大雁一样的政客,处境就不危险吗?我最伤心的是国家由一群“民贼”掌控着,诗可以表达我的失望悲哀吗?这既是对作者一生写诗历程的回顾,也寄予了深重的忧虑和悲愤。
心系乡土编教材
“我独治诗思远古”,黄节不仅热爱诗歌、为诗歌作注,还把诗歌融入教育教化当中,并且十分推崇这种方式,这就是黄节一生当中又一重要思想——“诗教观”。他以著述、笺注,践行他的诗教观,连他所编写的乡土教材中亦有体现。
1905年,清政府大兴教育改革,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明文规定初等小学堂要开设历史、地理和格致(科学)课程,尤其要讲授与本乡本土有关的史地和科学知识。尽管黄节反对清政府,却十分支持这个规定,在他创立的“国学保存会”成立“乡土教科书社”,开始策划编写各省乡土教科书。生于南粤、长于南粤的黄节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广东乡土教科书的编写之责。据统计,国学保存会一共编印发行了21册乡土教科书,黄节一人就编写了7册。
黄节编写乡土教材之宗旨,不仅在于让受教育者了解乡土历史、地理,更注重引导了解广东省乡土历史、地理与国家大局之关系,灌注爱乡不忘爱国,爱国才能爱乡的思想。他怀着满腔忧国伤时之热血来编写这套广东乡土教材。在《广东乡土历史教科书》的序言里,他写道:“广东之治乱得失,不惟关中国之大局而已,抑于世界上有影响也夫……吾人挚爱中国者也未有不挚爱广东。何也?其治乱得失于世界上有影响也……吾邦人子弟,于吾广东故事与夫吾广东影响于世界大端不可不知,诚有以其爱乡土之心,由是而群知爱国,亦当世急务也。”在《广东乡土地理教科书》里,他则大声疾呼:“吾愿举吾粤十五洲之土地,而纳之吾邦人弟子之手中,曰:"毋坐以付人也"。”引导故乡子弟挚爱南粤的用意溢于言表。
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程存洁表示,黄节对乡土教育有很大贡献。除了编写教材,在1928年春至1929年春,黄节受邀回粤担任广东省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其间,他大力实施教育改良和文化建设,首次提出和再三督促扩建省立图书馆,筹建越秀山博物馆,扩建省体育运动场,设立编修馆,建立省戏剧改良委员会和戏剧模范小剧场等,参与拟定编撰广东通志办法。
正因为黄节在教育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上世纪40年代,黄节的儿子黄大星曾经受到乡亲的邀请回顺德教书。如今,黄节纪念展正在展出,黄大星的女儿黄焕芬受邀回到顺德观展。
看到爷爷的作品和生前的事迹引起乡亲的关注,黄焕芬十分激动。她说,自己在黄节去世后才出生,虽然无缘见到爷爷,但是父亲经常在空余时间整理爷爷的诗作,给子女们讲述爷爷生平,她为爷爷生前的诸多创举而感到自豪。
“乡贤是乡村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往往为整个乡村的道德、视野和文明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马锡强说,黄节著作丰硕,品质极高,下一步,基金会将发动社会,对黄节故居作修缮,建设黄节纪念馆。
新闻推荐
105国道环市北路口 立交全线通车桂畔路口封闭,市民可经立交桥下辅道通行
佛山日报讯记者朱朝贵报道:昨日,记者从顺德区恒顺交通投资管理公司获悉,作为顺德区重点交通建设项目,105国道大良环市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