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借岗森林公园是佛山市拆旧复绿的典型,是中心城区新的“城市绿肺”。
■张槎产业基础雄厚,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缤纷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提升了张槎群众的幸福感,图为张槎龙狮比赛。
过去的一年,禅城区张槎街道这个禅西小镇正在进行着一轮全新的变革。
举办首届中国(张槎)纺织原料纱线面料大会、获批创建广东省首个军民融合科技产业创新试点镇、成立粤港澳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禅城区村级工业区整治现场会上作为东道主分享经验、张槎年度十大民生实事基本完成……在2018年张槎“大事记”上,融合产业经济、环境建设、民生发展、人才集聚等各方面的“成绩”跃然纸上。
从2017年开始,张槎提出打造双创张槎、智造张槎、织梦张槎、绿色张槎、平安张槎、幸福张槎的目标,经过又一年的求突破、谋发展、促提升,在党建统领、产业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民生优先的发展思路之下,“六个张槎”的目标渐行渐近,城产人文融合发展的道路越来越清晰,张槎正在以铿锵有力的步伐进入高质量发展的纵深轨道。
产业引领工业重镇持续发力双创氛围愈加浓厚
“我在张槎起家发迹,这辈子一半的时间在张槎度过,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在2018年张槎街道企业家座谈会上,广东健博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健感慨地说,虽然公司已搬到了南庄,但是他对张槎的感情无可替代。
“安德里茨中国总部就是要在张槎!”这是安德里茨(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顾问韩小兴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作出的承诺,这个唯一一家将中国总部选在佛山的大型跨国企业,已经在张槎扎根发展了20余年,引领并带动着张槎乃至佛山的环保节能、机械装备、新能源、信息科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些情怀的背后,是张槎经济产业发展强大根基的见证,也是张槎创新创业浓烈氛围的体现。
作为佛山市第四个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的镇街,张槎一直都是禅城区的产业重镇,工业总产值贡献率占据全区的半壁江山。在2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60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分布着23个成熟主题产业园区,平均每一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园区,密度之大在全省少见。在2018年前三季度,张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1亿元,同比稳定增长。
雄厚的产业基础,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数据显示,目前,张槎辖区已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国家级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拥有各类研发平台96个和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1999件,去年同比增长87%。“双创张槎”氛围愈加浓厚。
即便是在经济总体形势下滑的大背景下,张槎企业家们对在张槎发展仍然充满信心。张槎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志诚认为,这得益于张槎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三四十年前,张槎是一个传统针织专业镇,如今初步形成了现代化产业体系,聚集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生命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时尚针织产业五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汇聚,传统产业不断升级。”
在成功打造五大产业支柱的基础上,张槎于2018年开始打造自己的另一个产业平台:军民融合,接轨国家战略性产业。
去年6月,佛山禅城2018军民融合产业推介会在张槎举办,9个重点军民融合产业项目、5家重点主题园区企业签约落户张槎。张槎以获评“广东省军民融合科技产业创新试点镇”为契机,创新试点以现代电源、电子信息、激光技术、智能制造等现代制造领域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顺利启动华南科技装备(军民融合)产业园项目。目前辖区已培育、引进了20家“民参军”重点企业,年产值约达50亿元。
培育产业新形态的同时,张槎狠抓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去年,张槎举办了首届中国针织行业供应链管理发展峰会、中国(张槎)纺织原料纱线面料大会暨展会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交流活动,持续提升“张槎针织”的区域品牌价值。同时,张槎积极探索互联网+传统产业,目前已有安东尼、东成立亿等200多家传统针织服装企业主动对接“互联网+”,逐步构建现代商业和营销模式,积极培育针织“互联网+”服务新业态。
绿色发展坚持生态文明发展拆旧复绿亮点频出
在王借岗大桥通车后,从张槎到佛山西站只需10分钟车程。全面对接佛山西部,打开粤桂黔地区高铁经济带的市场空间……站在佛山市地图前畅想城市发展的愿景,可能会有无数种激荡心绪的想象,而这,正是其中的一种。
禅城南海两区合作总投资4.5亿元的王借岗大桥,给张槎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为了抢抓这一机遇,早在几年前,张槎就联动区、村进行三级规划与统筹,大力建设王借岗森林公园。去年以来,张槎在王借岗片区拆掉并收回820亩旧村级工业园。这个占地1000多亩、拥有5200万年历史的古火山遗址公园,成为张槎、禅城新的城市绿肺,是从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拆旧复绿、还绿于民的“大舍之作”。
王借岗森林公园的建设,是张槎从工业大镇走向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重要标志,也是张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之举。
在去年,张槎围绕路网、水网、绿网、污水管网、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和村级工业区改造开展工作,着力加快城市基础配套和生态文明建设,把特色传统文化融入环境改造和生态修复,落实到公园和街区建设中,实现传承和发展相统一。
以水网、路网、绿网建设为契机,张槎拆除河涌两侧低矮旧物业,建设休闲水乡景观,全面启动村级污水管网建设项目,投入2.3亿元开展10项水环境提升工程。在这其中,南北二涌综合整治工程最具代表性。
南北二涌总长约3.7公里,流经莲塘、大富、村尾等自然村。长期以来,河涌两岸工业厂房林立、村民住宅密麻且无序分布,大量违章建筑将原本南北相通的道路拦腰截断,树木杂草限制了村民出行,加上村民、企业直排污水,使得这里变成“不透风、环境脏乱差、老鼠蚊虫多、水体臭黑”的地方。
2018年,禅城区要求每个镇街各完成两条亮点河涌建设,张槎在南北大涌整治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于去年3月投入4174万元,启动南北二涌的综合整治,整治长度为1800米。项目进行截污管网铺设、休闲设施增设、河涌景观提升等综合整治,打造出了一条岭南水乡特色显著、适宜居民休闲娱乐的景观长廊。
在整治过程中,需拆掉沿岸4000平方米的旧物业,这也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村民曾一度极力反对,甚至发生冲突、矛盾。在长达五个月挨家挨户的走访、召开几十场会议、无数次参观南北大涌整治效果之后,村民的观念最终才从“要我拆”转为“我要拆”,最多一天连片拆掉了2000余平方米。
张槎街道办事处主任颜雪锋多次提到,在过去,河涌污染、城市配套不完善、低旧矮厂房集聚等问题制约着张槎的发展,成为张槎最大的短板。在“绿色张槎”的引领下,张槎“舍”去了曾经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村级工业园,“得”到了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和载体;“拆”掉了有二三十年历史的低旧矮物业,“建”起了风景怡人的公园、景观;从街道到村民自上而下地“立”起了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如今,张槎的亮点河涌打造、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三旧”改造等均涌现出全市示范点。2018年,市委书记鲁毅就点赞张槎“拆旧复绿”的做法是向“三旧”改造要绿色发展空间、高质量发展空间、高质量生活空间的鲜活例子,是走好一座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创新之路的典型案例。
民生提质完成十大民生实事提升百姓“幸福感”
高质量发展,产业是“根基”,环境是“面子”,民生是“保障”,文化是“里子”。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对民生事业的“态度”上。
去年3月,张槎在禅城区政府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了张槎2018“十大民生实事”,涉及到污水管网铺设、亮点河涌整治、街巷整治、卫生医疗、食品安全、社区服务、美丽文明村居等方面,每一件均承载着广大群众的期盼。
作为十大民生实事之首,村级污水管网建设备受关注,张槎计划总投入9442万元,进一步完善13条村的污水管网建设。截至目前,项目基本全部完工。项目实施后将实现张槎街道污水管网与禅城区污水管网的有效衔接,增强市政管网的排水能力,提升污水管网覆盖率和污水收集率。
难能可贵的是,不少村借此契机,对辖区水环境进行全面整治提升。如村尾村投入1000多万元铺设污水管网,并对辖区河涌进行清淤,对两岸景观进行提升,让河涌得到全面整治。大富村在铺设污水管网做好污水治理的同时,还投入1000多万元更换全村的自来水管,解决上世纪80年代自来水管出现的破旧、生锈、损耗大、水压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六个美丽文明村居示范点的建设也是群众看得见成效的民生实事。
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漫步莲塘公园,让人惬意舒适。经过城市升级、古村落活化、美丽文明村居建设等项目的推进,位于张槎西部的莲塘村已成为全区乃至全市城市升级的示范村。村里颜值大大提升,让不少村民看在眼里,幸福在心头。
2017年初,莲塘被纳入禅城区首批美丽文明村居示范点范围,陆续进行了13个美丽文明村居项目的建设,在前期环境建设、古建筑恢复的基础下,注入了文化元素,并确定了“龙狮圣源·莲塘毓秀”的文化品牌,近些年来,莲塘共撬动了约3万亩文化核心区的建设。
2018年11月,随着莲塘主帅庙、清湾书室、太史第、禅狮圣域牌坊等一批历史与文化内涵并存的古建筑的落成,标志着莲塘美村建设再次实现质的飞跃。一系列的成效使得莲塘成为佛山市、禅城区众多文体活动举办的首选之地,包括感动禅城道德人物、2018年度“禅城好人”“最美家庭”命名仪式、“培育乡风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禅城面对面线下活动等等。莲塘人既在家门口享受精神文明大餐,也向外界展示了莲塘蝶变成果,收获自豪感、获得感。
不止如此,张槎“青年之家”建设、“互联网+小镇”慢行系统提升工程、马鞍街及南侧15米规划道路改造工程I期、四条内街小巷整治提升、打造“西华里”食品安全示范街、三个社区卫生站建设、心智障碍康复中心启用等民生实事均已完成。
此外,“龙腾狮跃闹元宵”大汇演、端午龙舟赛、国笋美食文化节、“张槎好人”评选等品牌文化活动持续举办,缤纷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让群众参与其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的同时,也弘扬了优良的民风,凝聚了民心,提升了文化自信,“幸福张槎”轮廓逐渐明显。
人才聚集高端团队加速聚集院士经济悄然打响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一座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聚财气,首先要聚人气。
在过去,张槎给人“工业园区”的印象,人气、吸引力比不上祖庙、石湾。然而,随着张槎在经济格局的重塑、双创氛围的提升、生态环境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选择张槎、留在张槎。
在过去两年,禅城引进的各类顶尖人才中,张槎引进的人数排在了首位,分布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
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带来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随着高层次人才接踵而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在张槎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借助国际级顶尖专家的影响力,禅城举办了2017佛山新药研发论坛,成功引进3个新药研发产业链上的博士及其科研团队落户禅城。
此外,致力于医用生物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的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宁成云,参与推动成立粤港澳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生论坛,吸引高校研发团队带项目到禅城寻找市场。
“越来越多高端人才团队集聚张槎,正是看中了张槎雄厚的产业基础,便捷的区位优势以及优质的双创服务。”刘志诚表示,近年来张槎引才成效凸显,仅2017年便成功引进了2名国家千人计划成员,1名中科院百人计划成员等人才。张槎也有志打造成院士基地,借力这些智慧“大脑”,让"院士经济"成为张槎创新驱动的新引擎。
文/珠江时报记者
黄群飞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刘东豪带队开展2019年春节前安全生产检查时要求从细节上抓好安全生产管理
■昨日,禅城区委书记刘东豪带队到鸿运汽车站开展节前安全生产检查。珠江时报记者/谭兼之摄珠江时报讯(记者/赵天雅)昨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