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花市见好,沈姨笑了。
丰收时节,花农在工作
在花田里玩乐的小朋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成通
春节临近,位于勒流连杜的350多亩连片桃花开了。连杜桃花是顺德乃至整个珠三角的一张亮丽名片,拥有近80年的种植历史,全村近80%的耕地都用于桃花种植。然而,近年来,连杜桃花在销售、市场、文化挖掘上都凸现瓶颈,尽管在2002年已注册“连杜桃花”商标,但其商业价值的挖掘上仍有待加强。近日,借助首届连杜桃花节的举行,连杜村从软硬件两方面解决这一困扰多时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统一种植技术;并从桃花舞、桃花小品、成立连杜村书画艺术创意基地等“软举措”方面深入挖掘桃花文化内涵,并计划规划文旅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
现状
种植桃花已有70多年历史
全村每年可上市桃花达4万株
连杜种植桃花已有七十多年历史,当地农民早在1946年就开始种植桃花。一直以来,连杜桃花都以树形好、花蕾多、花朵大、颜色鲜红著称。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种植范围的不断扩大,现在全村共有400多户农民种植桃花,面积达350多亩,占了全村耕地面积的八成以上,每年可以上市的桃花达4万株。
在桃花基地,50岁的花农梁校祥十岁起就跟着父亲种植桃花。“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桃花,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的桃花种植开始出现。”记者从连杜村委会获悉,连杜是顺德最早种植桃花的地方。2002年,当时的勒流镇政府积极推广连杜桃花,并委托当地一公司为连杜桃花申请注册了“连杜”商标。该商标现由勒流街道办统一安排,实行全街道桃花统一品牌,拓展桃花市场。
但是,近一两年来,桃花市场的一些变化令连杜村党委书记麦剑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桃花的销售和市场开拓一直不太容易。”麦剑开表示,“这突出表现在,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春节前夕,可供大家选择的年花品类更为繁多;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少人都会选择住商品房,大株的桃花并不太适合在家中摆放,相反,一些精细化、精致性的盆景、盆栽更受到大家的青睐。”
令麦剑开更为着急的是,“连杜桃花”作为顺德乃至整个珠三角桃花供应的基地,却还没有一个叫得起名堂的桃花品牌活动,没有取得规模化效应;虽然注册了商标,但是在商业价值的开发上仍有挖掘的空间;此外,在桃花文化传承上也有待强化。“发现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问题。”麦剑开非常坚定地说。
如何实现桃花年年开?
桃花节从修路开始
前不久,第一届连杜桃花节成功举行,短短三天时间,吸引了过千人参与,这对于面积约2.58平方公里的连杜村来说,可谓是一大盛事,可与当地一年一度的“生菜(财)会”相媲美。
麦剑开表示,桃花节是连杜探索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也代表着连杜在振兴乡村经济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据了解,连杜村近80%的耕地均用于桃花种植。汽车沿着村道驶入村居,处处可见通往桃花基地的标识。2013年后,初现规模的桃花基地于此形成,但农业基础设施还跟不上,直至该基地在去年底基本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修路,是连杜桃花的产业振兴之路的“伊始”。连杜村党委宣传委员郭焕珍回忆,“过去基地全是泥路,晴天时,小车开过扬起阵阵泥灰,雨天又会变成一片泥泞。”如今,基地铺设了水泥路,并且几乎每一条村道都能通往桃花基地,方便游客一边自驾一边观赏。
首届连杜桃花节的举行恰逢其时。60岁村民梁伯,在靠近村居主干道的桃花基地处的自留地上种了五亩桃花,桃花节的举行让他的销售增长了30%,“光是开幕首日,我就赚了一万多元。”梁伯笑得合不拢嘴。昨日中午,为了招揽前来购花的游人,他和妻子一边守在基地一边吃快食面,此外,他还用月历纸在最大最显眼的那株桃花处写上了自己的联系方式。
延长桃花产业链
多措并举为农民增收,是麦剑开心心念念的一件事。麦剑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村有400户村民种植桃花,约有4万株桃花,如果按照每株桃花200元来算,产值将达到800万元。然而,这只是单纯的桃花产值,“农民辛辛苦苦一整年,靠的是在春节前卖桃花赚钱,而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种植和培育的过程中,难以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
今年75岁的沈姨种桃花有50多年了,今年她种植了30余株桃花,由于其种植的地方距离村居主干道较远,其销售情况并不乐观,“我们老了才有时间打理这些桃花,一年来赚的钱也不多,年轻人都到外头打工了,逢年过节才有时间回来,偶尔也会帮帮手。”
麦剑开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传统的“种植-销售”经营模式已经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麦剑开表示,按照传统的经营模式,每一亩地的产值不高,限制了整个村的土地利用和农业发展,连杜必须打破现状,拓宽出路。在他看来,发展特色农业、文旅产业是连杜新的发展方向。
传承桃花文化
连杜村深厚的桃花文化将为新产业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郭焕珍表示,以连杜桃花为主线的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如连杜妇女健身队自主创作的《桃花舞》、由小朋友“担纲”的桃花小品等,还有前不久成立的书画艺术创意基地借勒流的翰墨文化“泼墨”桃花之乡。此外,还将开设桃花种植等集长知识和娱乐为一体的小课堂。
据麦剑开透露,接下来,连杜将密切联系相关部门、农业学院,就连杜桃花品牌的提升做一个详细的规划。麦剑开认为,如果可以把连杜桃花作为一个文旅特色产业来打造,连杜桃花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会得到提升,而这对个人以及村集体都是利好的。
此外,桃花种植技术的规划化和统一化也十分重要。目前,连杜种植桃花的农民年龄多在50~60岁,要想实现连杜桃花的长远发展,必须培养一批接班人。麦剑开表示,下阶段要把连杜桃花的种植技术稳定下来,通过收集和整理,编制成教材,让年轻人可以学习到科学种植桃花的方法。
建言
连杜桃花应走现代农业模式
第一届连杜桃花节的顺利举行,为乡村振兴的深入发展带来了契机。勒流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俊贤表示,连杜桃花是当地的一个拳头产品、产业,如今通过新形式新内涵的注入,成为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团结各方力量、聚集多方资源、增强文化自信的“法宝”,很好地发掘自身文化资源,有力地推动乡村振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村委和村民们也在为桃花节的更好发展建言献策。“通过桃花节这一活动,进一步扩大了连杜桃花的影响力。”花农梁校祥表示,“桃花在农历十二月初开始陆续开花,在时间推进节点上可以再提早十天左右,桃花节也可以逐步从三天拓展至五天、一周等,同时也可以适度进行体验农业的拓展等。”
在走访了连杜桃花基地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王明星建议连杜桃花走现代农业模式,抱团发展。“一方面可以自身补强,发展壮大,又可以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王明星说。顺德区社科联主席沈涌则认为,连杜要保护、发展好连杜桃花,这不仅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振兴乡村的重要着力点。
观察
古村活化
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嫁接点”
面积仅2.58平方公里的连杜村,拥有“两品牌”“一名片”,“两品牌”是指连杜桃花和连杜烹饪队,“一名片”是指连杜生菜(财)会。生菜(财)会是连杜村民祈福、生财愿望的方式,与传统民俗相衔接;连杜桃花历史悠久,如今通过现代农业模式的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借助连杜烹饪队,未来还能形成“桃花宴”,成为又一道舌尖美味。
放眼古村落众多的佛山,他们保留了众多传统的文化习俗与方式,如何通过“活化”成为现代人的共同“语言”,确实需要花一点功夫。记者走访发现,黄龙冬瓜推美食爆款,成为提振乡村市场的“利器”;黄连广绣以成立广绣坊、进校园等形式,成为大小朋友传承的“接力棒”;桃村苎麻以“夏布+刺绣”的新形式助力古老技艺重现生机……传统与现代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尤其是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大背景下,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嫁接点”,活化古村、复苏传统,链接现代、面向未来,成为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
新闻推荐
佛山日报讯记者覃征鹏通讯员潘晓彤报道:2018年顺德居民的钱都花哪了?记者前天从国家统计局顺德调查队获悉,2018年,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