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雁崧在制作花灯最后的装饰部分。珠江时报记者/张佳敏摄
每年正月初九,到乐安花灯会“行灯地、买花灯、赏花灯”的人不计其数。乐安的花灯起源于明末清初,延续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春节将至,乐安花灯会也提上了日程。近日,记者采访了乐安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周雁崧,了解目前她为花灯会筹备的情况。
全家出动潜心做灯
走进周雁崧的家中,满屋子的花灯材料映入眼帘,纯手工制作的成品半成品摆放有序。今年是乐安花灯会入选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第10年,作为乐安花灯传承人的周雁崧,做花灯已有27年了。
据周雁崧介绍,乐安花灯与其他地方的花灯不同,乐安花灯实际上是观音送子莲花灯,以莲花灯为灯身,灯下挂藕,两边饰以鲜花、茨菇等物。随着时代的进步,花灯的寓意也逐渐丰富。如今,乐安人在过年时,每家每户都要挂上一盏花灯,这个“年”才算圆满,“还有不少已搬到别处的老街坊,年年都会回来买灯。”周雁崧说。
花灯的制作看似简单,但每道工序都需要纯手工制作,稍有不慎就得从头再来,既耗时又费神。“要做一盏3层的小花灯,从准备材料到完成,要花上一天的时间。”周雁崧说,花灯以莲心的层次计算大小,有2到10层不止,8层以上的花灯要求做灯人的严谨度极高,这样的大花灯一年只会做3到4个。
谈话间,陆续有买灯人上门。来自禅城南庄的冯日松一大早便和村里几位长辈驱车前来,他说:“我们村年年都会来这里买灯,村里的老人都说这里的花灯好。”
周雁崧每年都会制作大概一千多盏的花灯,除了本地自用,还远销广州、肇庆、梧州等地。为了这一千多盏成品,周雁崧要忙足一年,提前将各个配件做好,等到年前的一个月,再组装成成品。
目前,周雁崧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花灯制作,还有小部分半成品由全家人出动加紧组装中。“现在正在做的是年初一到初八的花灯,年初九花灯会的灯等到过完春节做,尽力如期完成制作,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周雁崧说。
半路出家成绩斐然
在周雁崧家里的一个角落,有一箱纸已明显铺了尘。“这些纸作画效果不好,用它做出来的纸花,都是砸招牌的次品。”周雁崧说。事实上,就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周雁崧踏上了做灯的道路。
1992年,周雁崧嫁到乐安。由于乐安花灯会的习俗保存较好,当时赋闲在家的周雁崧为了生计,便开始跟着小姨每年到灯会上兜售花灯。为保证销量,担任进货的周雁崧学会了“看花灯”。
慢慢地,周雁崧能轻松看出花灯的质量好坏,并发现还可以有改进的空间。“我当时就想做出更好的花灯。”周雁崧回忆道。然而,从头开始谈何容易。没人教,周雁崧就自己来,她将买来的花灯逐样拆开,看着尺寸模仿。虽然是半路出家,但周雁崧学得很快。
2008年,周雁崧制作的两个花灯被当作吉祥品赠送给北京残奥会组委会。2011年,她制作的四个乐安莲花灯作为展览品被送往第41届上海世界博览会广东馆展览。2012年正月十四,广东省首届花灯文化节中,周雁崧制作的“盛世莲花灯”获金奖。2014年,她本人被选定为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周雁崧期望技艺传承后继有人。“要完成一个花灯,需要经过近100个工序,工艺细致复杂,步骤繁多,鲜有人能坚持下来。”周雁崧感叹道,村里的艺人也仅剩两三户,一些花灯手艺人现在都转行了。“我也只能尽我的能力,能做多久是多久,将这项手工艺传承下去。”周雁崧说。文/珠江时报记者张佳敏蔡小玲
新闻推荐
①水上花市斑斓色,节至人间万象新。②船游碧水添花色,人行两岸赏卉春。③泛滟金光说喜事,阖家欢乐庆团圆。⑤红妆点缀新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