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
当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的先进科技,与佛山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型的庞大市场在佛山中心城区碰撞,最终会演绎出怎样一段关于创新的佳话?
前日,佛山全球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香港分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在禅城祖庙丰收街举行签约揭牌仪式。两个中心,由政府、科研机构、协会等六方共建,聚焦一个主题: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依托两个中心,禅城希望探索一套创新成果变现新模式,打破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打造一个集聚高新技术孵化及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产业投资基金服务、技术交易等功能为一身的大平台,服务佛山乃至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
未来5年,每年各培育、孵化50家高新技术企业,各引进国际人才团队不少于5个——这不仅是两个中心许下的承诺,某种程度上,也是禅城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对做大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功能命题的具体回应。
文/佛山日报记者王晓丹、邓磊
目标:链接全球创新技术资源
上午,从香港出发,经过不到两个小时行程,苏祖耀就来到禅城区四大双创园区之一——祖庙街道丰收街,与他同行的,还有律师、会计师、金融分析师等团队成员,就在这个古老而又充满创新创造活力之地,他们即将签订一份可能影响佛山制造转型升级的协议。
下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协会佛山市主席团创会主席、香港创新协会创会主席,苏祖耀与禅城区政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美国安德鲁大学香港分校和佛山艺臻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六方协议。
从这一刻开始,他们将共同打造佛山全球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香港分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一手链接全球科技创新成果,一手对接佛山乃至珠三角制造业向先进制造转型的庞大市场。
根据协议,两个中心采取“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营机制,将依托佛山全球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以应用研究和科技创新为核心目标,根据禅城、佛山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引进香港乃至全球的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成果资源,服务佛山制造转型。
今后5年内,两个中心将每年各培育、孵化50家高新技术企业,每年各引进团队注册的企业不少于10家,每年各引进国际人才团队不少于5个。今年,佛山全球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将有30个项目落地佛山,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环保四个领域。
作为两个中心建设的关键依托,佛山全球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底蕴雄厚。
佛山全球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主任王向东介绍,2017年10月,佛山全球创新技术应用转化中心在佛山市成立。近两年来,中心已经在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12个国家建立了创新技术资源库,在上海、海南、湖南、陕西等多地成立了分中心。
禅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曹洪彬表示,希望通过两个中心的建设,拓展禅城与大湾区城市的创新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新贡献。
缘起:为何选择禅城作为出发地?
两个中心的建设,既是禅城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机遇,落实佛山+行动的实践。只是,以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服务佛山制造为己任的两个中心,为何选中禅城作为出发之地?苏祖耀给出的回答是三个关键词:乡情、人才、市场——
与祖籍石湾的苏祖耀一样,如今香港依然有不少禅城乡亲,同根同源;相比其他地方,禅城逐渐兼具一线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二线城市的创业成本,对人才具有巨大吸引力;作为佛山中心城区,禅城身后是服务佛山乃至珠三角制造业转型的巨大市场。
“创新创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仅要有创新成果,还要有市场,但香港空间小,科技成果要转化成产品时,就断了。”苏祖耀认为,佛山恰恰相反,不但制造业发达,而且政府在企业孵化、培育、加速器、产业园等方面有完整的体系,能够帮助创新成果实实在在转化。
“香港的创新成果就是一颗种子,土壤就是佛山乃至珠三角的市场。”苏祖耀说。
作为合作的另一头,禅城同样对来自港澳的创新资源渴求已久。城市面积不到佛山三分之一的香港,却拥有8所大学,3所世界名校,各类创新人才更是不知凡几,向来是全球范围内创新最为活跃之地,如果这些创新的成果,能够与佛山制造融合,引发的核变效应可想而知。
曹洪彬认为,两个中心作为佛山与香港合作交流的桥梁,既可借助香港优势丰富资源,协助香港科技创新成果以及高端人才“走出去”,促进香港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也能帮助佛山中小企业突破技术发展瓶颈,推动佛山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心城区,服务佛山制造,禅城的确责无旁贷,这也是市委赋予禅城的使命。今年市委全会期间,市委书记鲁毅强调,禅城要在抓功能、抓平台、抓项目上下功夫,进一步做优做强佛山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首善之区。
禅城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局长李凯说,禅城作为佛山的中心城区,有资源、有能力打造平台来服务全市企业,两个中心将成为双向对接禅城企业和香港乃至全球创新成果的平台,达到转化一批成果,成长一批企业的目的。
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相比其他机构、平台,两个中心从揭牌之日起,就给自己定下每年培育企业、引进项目、引入人才团队的硬指标。一如王向东所言,这些目标聚焦佛山对比周边城市,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一是人才团队、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每一个“小目标”的兑现,都并非易事。落户禅城的两个中心,底气究竟从何而来?
底气,既来自其链接全球资源的能力,也有赖其转化模式。中心采取项目、平台、团队联动机制,集创新信息传播、服务资源对接、科技成果展示、技术服务、技术交易等于一体,打造高新技术孵化及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产业投资基金服务和技术交易平台。
这意味着相比之前在禅城、佛山星罗棋布却又显碎片化的双创园区、平台,一起步就面向的全球的两个中心,不只链接创新资源的实力更为强大,也将可能形成一套汇聚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的创新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王向东表示,与其他平台相比,两个中心接入来自佛山制造企业转型诉求的底层数据支撑。作为共建方之一,佛山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前期通过调研走访以及与各大行业协会的合作,掌握了大量企业、行业的具体技术需求,为创新成果针对性快速转化打开通道。
这些努力,为禅城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提供可能。禅城区经科局也表示,两个中心的建设,对各方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禅城希望借助它们,培育出一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队伍,打造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禅城、佛山制造转型的新样本。
事实上,聚焦做大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功能这一命题,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产业,正是禅城破题的方向之一。
今年初,禅城区委四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大力提升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打造“一环创新圈”核心“服务区”。其中,充分结合佛山制造业强市特点,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单打冠军”,正是关键。这份产业培育目录中,创新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双双在列。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长、教授郝志峰的致辞,也是许多人共同的期待:两个中心的建设,代表一种创新链和产业链全新的对接模式,也是创新技术转化最后一米、乃至一纳米的新探索。希望佛山和港澳一起,打造一个新平台,打开佛山汇聚创新动力新渠道。
新闻推荐
禅城区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任命 14名机构改革后区政府组成人员
珠江时报讯(记者/罗艳梅通讯员/禅人宣)昨日,佛山市禅城区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一批人事任免。会议决定任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