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金融高新区。(资料图片)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区政协委员秦伟新在抢麦大会上发言。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两会热点
推动金融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企业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加强资源整合;政府牵头构建制造业金融景气指数体系,助推南海实体经济发展。在昨日举行的南海区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针对制造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来自各界的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构建制造业金融景气指数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在区域竞争格局下,南海有必要形成制造业金融这一特色,提前把握住制造业金融的话语权。”区政协委员、南海农商银行办公室主任秦伟新建议,南海作为制造业大区,应构建制造业金融景气指数体系,在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擦亮南海制造业金融品牌。
“发布制造业金融景气指数,一方面可以让社会、政府很快了解制造业的融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产业资本的投入方向,这是一种大数据理念的运用。”秦伟新认为,金融机构每天都有贷款签约、贷款退出、金额的发放,这些数字很有价值,而投资是先于经济的,有投资才有活力,将这些金融数据公布,有利于引导产业资本的投入方向,有利于打响广东金融高新区的品牌,有利于本土制造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制造业金融景气指数在操作上也具有现实的可行性。”秦伟新建议,可以由区金融办或广东金融高新区牵头,联合知名大学等研究机构,以及辖区内的重点金融机构,共同研究并定期发布数据。指数的构建可包括:银行贷款合同签订笔数、增长率,融资的具体行业、区域分布情况,制造业金融景气指数体系可以细分为先进制造业金融、传统制造业金融以及智能制造业金融等子体系,通过数据科学反映制造业发展情况,将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系统
“打铁还需自身硬,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都是从草根成长起来的,在制度和财务管理等方面实现规范需要一个过程,这让金融机构很难评估其还款能力和经营风险,从而导致银行收紧贷款,形成恶性循环。”区政协委员、南海区海韵乐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冬花分析认为,在造成企业融资难问题上,既有金融机构缺乏创新的风险评估体系的原因,也包括企业自身未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系统。她认为,企业的管理模式上要减少家族式管理的负面影响,建立现代新型的管理模式。
区政协委员、广东珠江开关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柏成则认为,中小微企业应该“跳出融资来看融资”,要看到融资只是企业运营的一个重要手段,做好企业运营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融资的难题。比如,中小微企业可以用资源整合的方式,和一些有资产的企业、产业上下游的企业,甚至是跨界的优势企业,进行一些包括知识产权、技术、团队、股权等方面在内的合作,帮助企业实现新的发展。
推动供应链金融创新
“金融机构应结合实际进行金融创新,可以好好研究"供应链金融"。其中的重点是包括融资企业的供应链情况,以更全面的对企业还款能力进行评估。”胡冬花认为,佛山是一个产业集群发达的制造业城市,佛山的金融机构应借助现有的广泛的信息网络及对其上下游的金融个性化需求较为了解的优势,提供符合当地企业实际情况和符合地区产业特色的金融服务。当中,供应链金融非常符合佛山的实际需要。
事实上,南海也一直想方设法解决民企的融资难问题,包括出台《佛山市南海区促进融资租赁发展扶持办法》,鼓励企业通过融租方式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及引进其他有助于生产经营的配套设施。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末,全区融资租赁机构累计发放融资金额约269亿元,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融资租赁资产余额约15.71亿元。
“利用大数据进行金融创新,从而帮助解决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胡冬花表示,由于很多数据掌握在政府手上,政府要用好大数据,将诚信体系的建设和使用推向“深水区”。
新闻推荐
佛山日报讯记者林嘉慧通讯员连艺报道:一辆大货车与一辆货车相撞,失控越过道路中心分隔带,与对向而来的小型客车碰撞,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