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公仔街的路牌设计风格清新美观,对路人的实用性很强。南方日报记者戴嘉信摄
经整治后的石湾公仔街整洁有序。
南方日报记者戴嘉信摄
南风古灶D8精品艺术街一角。
南方日报记者戴嘉信摄
在2月14日召开的佛山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指出,佛山的城市管理需要更加精细科学,因此佛山市在新的一年仍要“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作为佛山市的中心城区,禅城向来在城市管理工作上注重投入。2018年度,禅城城市管理工作全区投入超20亿元,并在各季度城管考评成绩排名保持前列,年度总评成绩在全市五区中排名第二。
除资金保障之外,过去一年,禅城还不断创新城市治理方式,从“一门式”联合执法、云平台建设、深化网格化管理、内街小巷整治提升、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实践城市治理新模式,逐一解决城市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精细化的管理水平打造城市的“高颜值”。
●南方日报记者梁志毅
通讯员朱晓燕
网格化治理
9187名网格员到一线消除城市管理死角
禅城区唐翠园小区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生活区,每到晚上不少游商小贩会到小区的公园附近摆摊经营,一些居民也会到公园内跳广场舞。
但这也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不少困扰。“晚上广场舞的音乐比较吵,烧烤档的油烟味也很重。”居住在唐翠园公园附近的陈伯表示。
针对这些扰民问题,去年9月,禅城多次开展“一门式”联合执法行动,还召集所有广场舞组织者在城管直联日到居委召开协调会,最终通过协调会达成了对音箱摆放、音量控制等问题的共识。协调会解决了音乐互相干扰的难题,之后周边社区对相关噪音问题、摊贩问题的投诉也明显减少。通过网格化监管措施,一些摊贩也没有再在唐翠园附近摆摊做生意。
“现在的音量可以接受,摊贩占道的情况也少了很多,可以安静地在家看看电视。”在后来的回访中,陈伯如此表示。
禅城在佛山五区中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社会治理任务繁重。面对压力,去年禅城重点深化建设云平台、做实城市管理网格化。据了解,2018年,禅城区通过整合区、镇(街道)、村(居)三级人员力量,组建网格人员队伍。目前,4个镇(街道)各类网格化服务管理人员达9187人。
更充足的一线人员下沉至网格,大力推动了社会治理各项工作纳入基层网格,并结合禅城区云平台大数据,开展常态化巡查和综合整治。
过去,在集贸市场、城市公园等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仅凭城管部门力量难以做到全天候管控,如今通过网格化管理,全面形成监管合力,提高效能,助推建设高品质的城市环境。
城市管理不只是政府部门的事情,更关系到全体市民的利益。“禅城要把城市管理工作继续往标准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网格化要继续落实,要做到无死角。”禅城区委书记刘东豪曾在公开场合表示。
如针对禅城曾经的游商管理“黑点”红路直街、护红巷、高基街、华强广场等路段,去年5月,禅城通过开展“一门式”联合执法行动,对这一区域的地摊墟进行取缔。而且,针对“天光墟”的旧俗生态,禅城融合传统和现代手段,不仅线下安排严格管控,还由网格员充当“行走的哨岗”,一旦发现游商踪迹,便通过可视化通信系统与云平台指挥中心连通反映,线上发布指令让执法人员到场处理。“最快数分钟内便能解决问题,这使市民投诉量迅速减少。”云平台祖庙分中心坐席员何倩表示。
要“面子”也要“里子”
内街小巷治理打响“攻坚战”
从宽敞的仿古街大路走进小巷,仿古街内街,佛山历史名园梁园旁,拥有百年历史的小区培德里坐落于此。
从水泥路踏上培德里青石板路的一刻,可以感受到,这里的时光仿佛从未流逝。不足150米的小巷,集中着3处明末清初历史建筑,格局整齐。而这里的房屋虽然老旧,但干净而充满时代特色,具有浓厚的岭南风味,与宽敞大方的主干道相比,别有洞天。
培德里就是禅城以“绣花功夫”管理整治下的内街小巷和“精品街区”。针对培德里的历史资源,禅城区对培德里采取保护为主的手段,同时也在街角巷尾的细节处,突出区域的历史文化风韵,让社区有了新的生机。多块文物保护标记石牌设在培德里的建筑旁,讲述着关于岁月的故事。
如果说密集的高楼大厦和宽敞的大道是城市的“面子”,那么处在繁华背后的那些内街小巷就是城市的“里子”。一座优秀的城市,不仅要有“面子”,还要有“里子”,因为它关系到群众生活是否舒适。
过去数年,禅城主干道、大街区的“骨架”不断得到塑造美化,而随着城市发展空间不断压缩,内街小巷始终是城市管理的薄弱环节,给社会治理带来不小挑战。如今,一场以“重回美丽”为目标的内街小巷攻坚战已经在禅城打响。
去年3月,禅城全面实施城市内街小巷整治提升工程。从主干道到内街小巷,禅城对症下药,把城市治理不断向纵深推进,解决群众生活“最后一公里”问题。
据悉,禅城内街小巷整治提升首批开展8个片区和3条内街小巷项目,总投资5662万多元,各项目已按序施工。目前,其中进度较快的石湾社头坊项目已完成95%,三友岗项目完工超过七成。
“首要是提升居民生活环境,改造老旧市政基础设施,如道路、排水、供水、供电、通信线路等,让老百姓住得更舒适一点。”禅城区城管办相关负责人张华斌表示,项目工程同时还会提升部分绿化,拓展公共活动空间,结合文化打造细节。南庄镇是结合岭南元素花窗和建陶文化,石湾镇街道则结合周边自然景观资源与人居文化,张槎街道以现代风格打造独特的街区景观,祖庙街道按“修旧如旧”将历史烙迹与景观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
智能化治理
“人防+技防”模式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
南庄查违大队的一名队员,控制着无人机在高空盘旋,拍下辖区各大工地、在建建筑的照片,这一场景已经成为禅城城市管理工作的日常。以南庄镇为例,76平方公里的土地,南庄查违大队几十名队员却需要做到辖区全覆盖巡查。在巡查范围大、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这些无人机就成为他们每日巡查的“秘密武器”,而24小时视频监控就成为了他们的“千里眼”。
引入最新技术手段整治违建、结合云平台实现“一张图管理一座城”……在城市管理能力与水平方面,中心城区禅城正充分利用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把城市管理的“绣花功夫”做细做实,让违建、户外广告、工地扬尘和渣土运输监管更精细,让执法人员动态指挥调度更高效、让执法办案更规范,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
刘东豪表示,城市管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大数据将各种城市部件在“一张图”中叠加起来,就能够实现城市管理的系统性。
如在河涌污染治理方面,该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综合治理难度非常大。但禅城建设了基于GIS地图上的河涌污染治理一张图,将污水管道、雨污分流、污染物排放口、周边重点企业等内容全部叠加在这张图上。通过对重点位置设置传感器,当某个位置排放污染物,管理部门就可以及时发现并溯源。
去年高考前夕,禅城利用禅城区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的大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辖区噪音投诉热点,精准治理噪音投诉,为考生创造安静高考备考环境。开展噪音专项整治后,禅城区噪音投诉案件数量下降近1/4。
又如在工地扬尘管理方面,禅城就不断创新方式,以“人防+技防”的模式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禅城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将建筑工地监控探头与云平台指挥中心监控连通,全面推行24小时视频巡逻和联勤联动管理执法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制度完善
规范渣土运输车辆管理标准
作为中心城区,禅城目前在建工地超过200个,扬尘、建筑废料等问题对市民造成不少困扰。其中,在渣土运输管理方面,禅城就不断创新方式,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和现代信息网络手段、大力实施源头治理。2018年1月起,禅城率先全面使用新型智能环保渣土车,推动渣土车管理进入智能管理的新模式。
据悉,禅城投入使用的新型智能环保渣土运输车载终端具备北斗定位、远程监控、信息提示、指纹识别、语音播报、车辆状态分析及诊断、锁车及限速控制等功能,可对渣土车的车速、路线、卸料地点等进行监控,如果路线偏离、超载超限,车辆将会自动提醒,并限制司机操作。
禅城区渣土运输行业协会会长朱林欢表示,以往渣土运输市场缺乏明确的准入标准,而自从禅城推行新型智能环保渣土车以来,一些“空壳公司”被迅速淘汰出局,大大有利于行业企业管理和发展。
事实上,早在去年6月20日,禅城就打击固体废料非法倾倒等问题,召集禅城区18家渣土运输公司和5家建筑垃圾消纳场公司法人代表、禅城区渣土行业协会秘书总计24人,召开打击固体废料非法倾倒会议。会上,各企业法人代表还签订企业固体废物规范管理承诺书。
2018年,禅城区投运近700辆新型智能环保渣土运输车,旧式渣土车已全部退出禅城。“新型智能环保渣土运输车投用后,超载和抛撒漏现象明显减少了,有效防控大气污染。”禅城区城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为进一步严格建筑垃圾处置审批,禅城去年也率先制定全省首部关于新型五小工程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的管理规范,创新性建立施工和运输企业诚信机制的建筑垃圾管理办法。
禅城区城管办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禅城还建立多部管理制度和作业标准,如修订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研究修编户外广告规划等多个城市管理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这为城市管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共建共治共享
购买第三方服务补足城市管理队伍力量
据了解,禅城区还在石湾公仔街、文华公园、亚艺公园、行通济等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采取购买专业服务的方式,基本解决了城管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
在2018年4月召开的城市管理工作大会上,禅城区区长孔海文指出,城市管理要调动市民的主人翁思维,也可以考虑引进第三方监管,购买服务让第三方来管理。
而去年,祖庙街道与石湾镇街道通过引入第三方监管工地,聘请社会人员到重点施工工地轮班驻点盯防,全力监督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落实,从而有效解决黑点问题。
在石湾公仔街,当地不仅专门成立了一支执法队驻点,还聘请第三方组建“公仔街秩序维护队”,在公仔街两头设岗管制车辆限时进入,以及实施人车分流,使街道秩序明显好转。如今,白天里,200多米长的石湾公仔街上人头攒动,但已不见占道经营和机动车乱停放的情况了。
这些市容黑点能够美化成亮点,破解之道在于禅城推动社会治理从静态向动态转变,找准问题病根,在继续大力推进区镇互动、部门联动的基础上,加强重点部位的守护管理,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参与城市治理,减轻职能部门管理压力,提高执法效率。
让更多力量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让更多市民知晓城市治理所取得的成果,同样是禅城过去一年的重点所在。去年,禅城发动大学生走进工地、开动脑筋调研献策;开展户外宣传活动,市民齐心手绘,把工地围墙变成色彩缤纷的创意涂鸦墙……禅城区在城市管理的创新与实践中,正探索完善“城市升级+城市管理+基层治理+文明创建”的工作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社会化、常态化,逐步形成城市管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方向
社会治理如何
从静态向动态转变
禅城推进城市管理“一张图”项目
为了提升经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禅城还拿起信息化“武器”,创新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提高社会治理的可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2015年,禅城推出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构建起“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社会综合治理新模式,促进社会综合治理的精准化、高效化、快速化。
而禅城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运用“信息化+网格化”手段,突破了原来层层上报、级级审批的传统处置路径,“我们社会当中人是流动的,社会多元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还用静态的治理去管动态的社会,会疲于奔命。”禅城区委书记刘东豪表示,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实现了社会治理从静态向动态转变。
目前,禅城正在推进城市管理“一张图”项目,其中包括“违建和户外广告监管一张图”“工地扬尘渣土运输监管一张图”“市容复杂点监管一张图”“执法人员动态指挥调度一张图”“执法办案一张图”。以工地监管项目为例,通过“城管视频监控一张图”,城管执法人员进行视频巡查效率更高,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置违法行为。
结合云平台大数据,禅城还创新机制,在城市管理上实行网格化管理。该机制自2014年在全区正式实施,将全区划分为125个网格,现已建立起以镇(街道)、村(居)、村民小组及物业小区等单元为单位的三级网格管理体系。
以城市道路和集贸市场管理为例,这些公共场所人流、商家密集,管理难度大,仅凭城管部门的力量难以做到24小时管控。网格化管理与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相结合,禅城正不断探索推进市容环境责任区的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计划
活用“绣花功”
锻造城市细节
禅城将推动实现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
从“一门式”联合执法、云平台建设、网格化管理完善、“四位一体”机制建立,再到审批管理改革,禅城无不在寻找创新之路。
2018年,在考评项目上,工地和渣土管理成效显著,率先推行“五小工程”管理办法,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市政设施建设和管理在不断进步;园林绿化管养得到市民的充分肯定。在新的一年,禅城将继续以精细化为主要思路,继续抓好城市管理工作。
“禅城区是在以绣花针一样的精细,来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这样的精神,值得全市的城市管理部门学习。”佛山市城管办专职负责人程斌表示。
程斌指出,下一步禅城要持续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要以实现城市环境品质化为总目标,下足绣花功夫,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城市管理各项工作逐步纳入基层网格,推进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切切实实将制度落实到实处、转化为成效。”
2019年,禅城将持续在常态整治和专项整治上发力。坚持“堵疏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采取长效管理与突击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种城市黑点、乱象进行重拳出击,确保原有成效得到巩固、新的成效持续彰显。
探索长效管理机制一直是禅城对城市管理效率的重要保障。在创新管理模式上,2019年,禅城将继续实现城市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通过禅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为佛山市五区提供可供借鉴的样板。
2019年禅城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管”“改”结合,坚持政府统筹与社会市民参与相结合,活用精细化管理“绣花功”,炼出城市“高颜值”。通过创新管理理念、探索利用新技术、强化督导考核、加大宣传力度等手段,完成第二批内街小巷整治提升,打好大气污染精准防控攻坚战,完善城市治理体系,优化市容环境秩序,解决民生短板问题。
新闻推荐
兰桂社区举办“党建引领新时代,美丽时尚新女性”活动50多人快闪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兰桂社区的党员、居民,以及岭南天地商家代表50多人,快闪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用最真诚的歌声,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珠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