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展出的“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和“蛟龙”号模型。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锦绣明天在印尼当地进行品牌宣传。
■广东华昌铝厂有限公司、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佛山维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获第二届区政府质量奖组织奖。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核心提示大湾区时代,拥有雄厚制造业基础的南海,如何挺起大湾区先进制造的脊梁?
“制造业是南海立区之本,要立足传统产业基础和优势,在全区掀起一场南海制造的品质革命。”前不久结束的南海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成就了南海之于广东、之于全国的江湖地位,推动南海长期在中国县域经济中位居前列。
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前有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围堵,后有发展中国家低端制造业的追赶,面对双向挤压,如何突破“三明治”的格局?掀起品质革命,是南海的应对之策,也是南海从制造大区迈向制造强区的战略抉择。
推进品质革命,关键在于工匠精神的引领。事实上,从大力推动质量强区到高调举匠崇匠,从宣布品牌企业计划到腾云计划,品质革命的大幕已经在南海开启,势能正在汇聚。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树立质量为先的理念,南海制造业必将迎来一次大升级,从而有力推动南海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切实挺起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的脊梁。
品质革命制造大区向制造强区的战略抉择
“品质革命不是我们想不想要的问题,而是形势所迫,我们仅剩的路就是义无反顾地把品质提升。”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认为,改革开放40年,我们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是成本优势已经不再,制造业面临“成本的诅咒”。如果不能突破这个成本诅咒,将很难面对低成本国家的竞争。
一系列经济现象也反映了这点,国人赴日买智能马桶盖以及海外代购潮的出现,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国制造业供给侧存在的不足。制造业供给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品质需求不相匹配,故而,只有立匠心、树匠人、出精品,才能推动制造迈上高阶。
自2016年起,“工匠精神”已三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品质革命”也写入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
作为全国知名的制造业大区,南海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活跃着10万多家民营企业,拥有6万多家工业企业,近年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突破6000亿元。但南海却称不上制造强区,因为称得上大企业、龙头企业的并不多,高端品牌的知名度还不够。
推进品质革命,是南海从制造大区迈向制造强区的战略抉择,是一个必须要跨越的坎。“珠三角是世界工厂,生产上以规模取胜,质量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定标准、提品质、创品牌”质量强区大会上,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说,推进质量强区工作,必须要牢牢抓住制造业创新这个“牛鼻子”,要推动南海率先迈入质量时代,实现品质南海向品牌南海的新跨越。
南海充分意识到这点,2017年3月,南海区委、区政府召开“定标准、提品质、创品牌”质量强区大会,700多名企业家参与,会上对首次获得南海区政府质量奖、一线班组奖的企业进行颁奖,发布了《南海区十三五质量发展规划》。2017年底,南海出台品牌企业计划,并遴选出70个全国制造业隐形冠军,出台政策助力企业做强做大,从而打造一批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前不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给南海带来历史性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到,要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市长朱伟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制造业是佛山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核心竞争力。纵观世界级大湾区,每个湾区的发展的背后都有以先进制造业作为支撑的重要城市。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以先进制造为支点融入大湾区建设,这是南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使命。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南海,掀起制造转型的新浪潮,势必对南海民营制造业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不断发扬创新精神,又要坚守匠心精神,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地打磨产品。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南海,一直把工匠精神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力量源泉。
新集群崛起品质型企业“雁阵”加速壮大品质革命,根在质量,主体在企业。
近些年来,港珠澳大桥、国家体育馆、极地考察船“雪龙”号、雅加达亚运会运动场馆、央视新大楼……这些国之重器、超级工程的背后,无不闪现着南海制造的身影。坚守匠心,精益求精,南海的传统品牌正焕发新活力。
在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南海的过程中,一批品质型企业犹如雁阵般崛起,成为南海推进品质革命的主力军,引领南海产业的“提档升级”。
中国质量奖是中国质量领域内含金量最高、最权威的奖项。近三年来,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2016年、2018年获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分别成为铝材、陶瓷行业唯一获奖的企业。南海以一区之力,有两家企业获奖,这在全国县区级区域颇为罕见,
“继去年中标港珠澳大桥人工岛项目后,马来西亚的118大楼也是坚美提供的铝材和解决方案,这将成为东南亚最高的大楼,将刷新坚美参建世界摩天大楼的新纪录。”广东坚美铝型材厂(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建辉近日告诉记者,如今,世界较高的十座著名摩天大楼中,有五座大楼的建设背后都有坚美铝材的支撑,“买最优质的、难做的铝型材就找坚美”成为市场的共识。
“我不能给您最低的价格,我只能给您最高的品质”、“广亚铝材,航天品质”……走进广亚铝业有限公司的办公楼,这些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广亚铝业集团副总经理潘学著告诉记者,公司正与中南大学合作开展航天级铝材产品的研发,应用到太空的铝合金必须达到严苛的质量标准要求,能抵抗恶劣环境条件,包括高温、耐受力等。从建筑铝材,到手机用工业铝材,再到航天级铝材,每一个跨越都意味着更高的品质要求,更高的科技含量,一旦跨越,就意味着赢来一片蓝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雁阵一样,需要有领头雁,南海通过抓龙头、树标杆,积极支持优势企业争创国家、省、市、区四级政府质量奖,培育了坚美铝材、蒙娜丽莎陶瓷、伟业铝厂等一批质量模范企业。2016年,南海首次设立区政府质量奖和一线班组奖,如今已经颁发两届,有近二十家企业获奖。
值得一提的是,南海是全国首个把一线班组评审纳入政府质量奖评价体系的县区级区域。为何纳入一线班组?因为工匠就在一线、在基层,南海希望通过在基层挖掘和树立一批明星班组,让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基层扎根,从这个创举可看出南海的政策趋向,既注重龙头企业标杆,也注重基层一线。
品质型企业“雁阵”已经壮大,截至目前,南海已经有5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206家品牌企业,70家制造业“隐形冠军”。一组权威数据正在表明取得的成效,南海四级(国抽、省抽、市抽、区抽)重点产品抽样合格率由2015年的平均86.7%提升到2017年的平均93.06%。
量变产生质变,只要一个个企业上演“品质革命”,那么南海制造的基因就会发生全新的“质变”,成为真正的品质高地,区域的品牌效应就会传播开来。
品质方法论全员质量管理与智能制造并行
一场品质变革,正在南海企业中如火如荼展开。这场变革,攸关机器设备,攸关产业链,也攸关每个员工。
事实上,制造业的品质革命是项系统工程。从生产企业内部来讲,包括“人机料法环”等多个环节,即人员素质、机器设备、原材料、方法工艺、生产环境、检测方法等各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要高标准、严要求。
机器设备的改进,是提高品质的重要方面。自动化不仅降低了对人工的依赖,也确保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提高了生产效率。根据区经促部门提供的数据,名列国产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前五的其中四个已落户南海,南海全区累计机器人应用超6000台,通过技术改造,品质得到提升。
自动化的运用使产品精度快速提升。在星联精密生产车间的一间玻璃房内,关节机器人可以72小时不间断工作,它生产一副模具模唇的时间,从原来的173分钟缩短为36分钟。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姜晓平介绍,在这座智能工厂里,星联90%以上的生产流程采用数控加工设备自动化生产,制造精度已经提升到5微米以内,技术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正因为质量的提升,星联精密赢得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等全球饮料巨头的巨头,成为亚洲第一的PET瓶模具生产企业。
信息化革命,让质量监控变得更加透明,使得产品缺陷率大大减少。“维尚家具保持产品质量稳定的秘密武器,在于全流程实施大数据的管理,实现了全流程的信息化。”佛山市维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黎干讲述,在对板材进行喷胶处理时,传统的人工喷涂常面临不均匀的问题,会使成品的结合率下降,但是使用机械臂加上大数据的运算,就能很好地解决手工操作不当带来的缺陷问题,降低出错率,保障产品质量。
提升全员质量管理水平,实施标准化流程,也是一些企业提升品质的重要手段。姜晓平认为,品质革命不仅是一场机器革命,也是一场管理革命,一场标准革命,“星联的经验是智能制造+品质管理,因为品质管理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确定生产流程规范后,实现管理流程标准化,不管谁来操作,都不会影响产品品质,这需要每个人都具备工匠精神。”
全员弘扬工匠精神,以此提质增效,成为企业共识。“质量不仅是品质部门的事,志高空调强调每一个员工都是质量官,每个员工都要具备工匠精神。”志高空调品质总监杨军说。
匠心不但要深植于制造业环节,还要扩展至设计、渠道、销售等全产业链。在今年南海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通过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业设计、金融科技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企业转型升级搭建赋能平台,南海要对传统产业启动实施“腾云计划”,带动不少于500家本土企业“上云上平台”,激发企业转型发展新动能。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年智
图片均为资料图
记者观察
“机器换人”换不掉工匠精神
近年来,包括南海在内的珠三角区域,都掀起了一股“机器换人”热潮。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崛起,让产品的精度正呈指数级增长。以星联精密为例,通过数控加工设备自动化生产,制造精度已经提升到5微米以内,一些传统行业被颠覆,传统的工匠有的失业了,一些企业的正品率,达到了99.9%。
这时候,有种声音出现了:有了机器人干活儿,工匠在逐渐减少,我们还需要工匠精神吗?品质革命的推进,是应该强调机器的作用,还是要强调人的作用?
不可讳言,随着科技进步,机械自动化水平必定不断提高,在替代许多岗位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岗位,但只要有一线岗位,工匠精神就值得弘扬。即使在所谓“无人工厂”,人的作用也无法替代,毕竟“无人工厂”也是人在设计、人在监管。从这个角度而言,工匠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因为它是推进品质提升的精神源泉。
无论多么高精尖的产品,都离不开平凡劳动者的精益求精。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质量管理专家饭塚悦功在一次对南海企业的讲课上讲到,日本以质量立国,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秘诀之一,是要求全体员工都参与到质量的改善中。竞争越激烈,产品越高端,就越要求人人追求完美。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这句传统古训,一方面反映了匠人的执着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成本不可或缺。我们的社会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但不应忽略另一点,那就是工匠精神需要市场土壤,“追求价廉”的社会很难产生工匠精神,因为更多的劳动得不到回报,我们的社会在认可工匠精神的同时,也要愿意为工匠精神买单,为工匠的独特技能买单,愿意为原创付费。
对政府而言,推进品质革命,弘扬工匠精神,除了在全社会弘扬举匠崇匠外,还需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让有品质的产品占领市场;加强市场的监管,淘汰品质不佳的产品;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让更多人愿意留在一线制造岗位。
新闻推荐
南海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任命机构改革后区政府部门正职人员16位政府部门“一把手”名单公布
■顾耀辉和新任命的区政府部门正职人员等合影。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珠江时报讯(记者/苏绮玲通讯员/黄毅雄郑凯莹)昨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