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俩编制虾笼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在寮步镇塘唇村,早饭后散步回到家,73岁的老人袁群第又拿起竹篾编虾笼了。从为了生计到生活习惯,老人已经编了50年的虾笼。老人说,早些年行情好,一个虾笼卖10元钱,一捆虾笼卖到100元,靠此养大了三个孩子。袁群第说,尽管竹虾笼市场行情不断走低,但希望把这门手工艺活传承下去。
补贴家用
编虾笼养大三个孩子
“竹片一定要削尖,做虾笼盖的时候,才好将竹篾插进去。每片竹篾都要削得光滑,这样才不会划破手。”做虾笼是个细致手工活,袁群第对每个环节都了如指掌,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编虾笼的各个环节。
1969年嫁到塘唇村后,袁群第就开始学习编织虾笼以补贴家用。大女儿梁婉玲6岁起学习编织虾笼,10多岁的时候,能够单独踩着自行车到供销社卖虾笼。她说,以前家里条件不好,父母要养大三个孩子,自己和两个弟弟从小学会编虾笼。靠着编织虾笼补贴家用,袁群第养大了三个孩子。
传承手工艺
编虾笼像弹钢琴
袁群第说,阴雨天开竹篾最好,因为空气湿润,竹子柔韧度比较好。“太干燥易折,也容易伤手。”
编竹虾笼马虎不得,把竹子开成大小均衡的竹篾得费一番功夫。竹篾大小均匀,才能编制美观的虾笼。除了大小,厚薄程度也很关键。太厚不好编,弯曲的时候竹丝会划伤手,太薄了又容易断。
“竹篾质量、标准都是经验之谈,大小厚薄全靠手感。”在编制过程中,袁群第几乎不用看竹篾,双手异常灵活,像是在竹篾上弹钢琴,一边忙活,一边与记者聊着。
她将竹篾紧紧缠绕在小竹圈上,索好篾后,缠绕在小竹圈上的竹篾变成了梗,里面放一个陈年的虾笼模子,然后把竹篾横竖交叉,上两根、下两根缠绕30圈,10多分钟后,一个虾笼雏形便好了。
以前编虾笼,袁群第是为了生计。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虾笼市场行情逐渐走低,销量价格越来越不理想。偶尔才有顺德、南海那边的人订购虾笼。老人说,编织虾笼已成为生活习惯,“虽然用的人越来越少,但能把这门手工艺传承下去,也是一种幸福。”
新闻推荐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新山为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解读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构建包容化营商环境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