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青田村。
“乡启公益”行动支票捐赠仪式。
乡建漫漫 青田深处是家园
以“青田范式”为样本,杏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片区
今年全国两会上,乡村振兴成为热议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乡村振兴战略意义更重。
今年是顺德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启航之年,乡村振兴大幕同时拉开。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的“青田范式”曾一度登上央视,成为全国构建农村基层治理新格局和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缩影。昨日,第三个“中国乡村文化活动日”在杏坛镇逢简村举行,以“青田范式”为样本,杏坛精雕细琢建设美丽乡村,让乡村成为“灵魂的家园”。
青田暗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即鲜明的地域特色、保留完整的文化脉络,以及政府、社会组织、企业、高校、村民等多方共建。杏坛致力于发掘乡村之美,为顺德乡村振兴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迪与思索。当下,杏坛以“乡村文明”为核心,正着力探索一条文化与信仰复兴、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行不悖的乡村振兴之路。
多元力量介入
启动系列项目助推乡村发展
随着专门从顺德水道取回的“能量之水”注入启动台,昨日上午,青田二期建设项目、青田学院项目、岭南乡建艺术季、“顺德农商银行杯”乡村绿色创意项目、马冈乡建项目、“乡启公益”六大项目正式启动。多元力量介入乡村建设,将能激发乡村活力、提升乡村魅力。
过去三年,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与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及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研究所乡建团队一起,一直以青田村为研究起点,取得了累累硕果。在佛山市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青田村的修复已初见成效。据介绍,今年初,由市政府投入2000万元资金建设的青田一期专项项目已基本完工,随着青田二期建设项目的启动,各项目将陆续实施,包括乡建展览馆、青藜乡村学堂、乡村图书馆等,进一步展现青田的乡村魅力。
昨日启动的项目有其自身特色。青田学院是广东工业大学落地青田的艺术乡建研究与教学机构,也是学校与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合作的乡村建设学术项目,承担着艺术乡建的教学、科研、创作与交流任务。青田学院今年将开展《铁皮屋》多媒体实践计划、国际艺术家驻村计划等学术和教学工作,探索艺术乡建研究和实践创新教育模式。岭南乡建艺术季将聚焦龙母诞龙舟活动、烧奔塔民俗活动,用当代艺术挖掘水信仰、龙文化,恢复传统礼俗,让年青人理解传统文化内涵、道德风俗。
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从今年开始启动“乡启公益”行动。该行动将培育新生代对乡土文化的认知,涵盖从学前教育到大学阶段的学生群体。目前行动已受到不少机构和热心人士的支持,在昨日的活动上,多个支持机构和热心人士现场捐赠支票,助力项目实施。
今年,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将在全顺德范围开展多方面的乡村保育工作。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会长马锡强表示,基金会将继续以资源集聚、公益行动深耕本土乡村,搭建起广阔而有高度的乡村建设平台,让更多力量介入乡村建设,推动顺德乡村振兴发展。
“青田范式”成样本
村民主动参与共建家园
2017年3月19日,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杏坛镇政府三方签订《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共建框架协议》,并发布“青田范式”。“青田范式”是建立在对青田乡村地方性知识尊重的前提下,以逐步建立丰富多彩的“乡村共同体”社会。两年间,青藜讲座、美塘行动、青田乡建等一系列乡建项目给青田带来了不少变化。
今年春节,村民刘瑞庆的儿子从福建回到家乡过年,感叹老家变美了。村中的荒地、河岸变成了姹紫嫣红的花海、花带,全长9公里的内河涌经过清淤、疏浚后恢复成“玉带环村”,千石长街、九条古巷以及青藜书舍等旧建筑得到了重新修复,浑浊的基塘通过改造后,清澈见底。村居环境的提升是乡村振兴工作给村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
最令人感到温暖的还是对青田传统文化的保育。2018年中秋节,一场火星漫天的青田烧奔塔活动不仅唤醒了村中老一辈的情感记忆,也点燃了年轻一辈参与村居传统文化活动的热情。重新挖掘成人礼的意义与价值,青田烧奔塔活动的传统“味道”得到了还原,热闹非凡的喜庆景象给广大村民留下一个深刻的集体回忆。
两年过去了,从怀疑到认同,从旁观到参与,青田村民的身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刚开始的时候,村民还不理解“青田范式”的理念,担心家乡美丽宁静的环境会遭到破坏,青田乡建团队就通过开展公益讲座、乡村音乐会等方式,加强与村民的交流,让村民逐渐理解和认同“青田范式”的乡建理念。
到后来,为了保护青田原有村落面貌,有的村民在建设自建房时,已经愿意配合甚至主动征求青田乡建团队的建议;在“青田家园行动”中,越来越多村民自发参与保护家乡的美丽环境;在“美塘行动”中,村民主动让出3个鱼塘作为“试验田”,探索桑基鱼塘生态循环产业发展……青田村民用行动诠释了“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这一句话。
为了更好地凝聚人心,共建青田家园,青田成立了党支部和党群先锋队,成为了杏坛首个拥有党支部的村民小组。通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青田以支部为核心,以党群共建为主线,积极号召村中党员、志愿者带头参与到青田乡建中来,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组织上为青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乡村振兴中,村民才是“主角”。围绕“青田范式”而开展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项目都是在尊重广大村民的前提下,引导乡村价值的回归和人心的回归,最终实现建设美丽乡村、文明乡村的理想。意欲打造全国乡村文明复兴样本的“青田范式”正备受关注。据悉,3月23日,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直属机构——中共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将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青田范式”成为其中展示的一个典型乡建案例。
探索乡村发展路径
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典范
青田现今已然成为杏坛、顺德乡村振兴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顺德区委副书记、区长彭聪恩表示,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让人们群众拥有美好的生活环境和健康、幸福的生活,青田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表明政府的努力方向是正确、合乎群众期盼的。他希望青田乡建能够探索出一个可以复制推广的好模式,打造顺德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
“青田范式”文化振兴路径在杏坛得以实践,在于做好了传统文化礼俗的回归。杏坛镇党委书记柯宇威说,在政府、社会机构、企业、高校、村民多方共同努力下,青田乡建发挥了作用,增强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年轻一辈更加了解乡村文化,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而青田乡建模式也为杏坛其他村居提供了借鉴,杏坛有信心、有决心做好乡村振兴工作。
就在昨日,杏坛向外发布了岭南乡建文创基地项目。利用传统的水乡文化优势,杏坛将开辟一条“村级工业园改造+乡村振兴+水乡旅游+文创设计”的村改新路子。该项目属于杏坛村级工业园改造六大片区项目之一,其启动区为逢简村旧工业区,面积约80亩。杏坛将通过活化利用现有村级工业厂房,并以乡村资源为根基、以传统文化为本体、以生活方式为依归,建立文创产业基地,带动周边资源构建文化创意产业链,带动逢简及周边村级工业区全面提质转型。首期将引入包括乡艺陈列馆、创新展示中心、青年设计师之家、文创研究院、国际交流平台、大师工作坊、当代艺术公社等项目,促进工业产业转型,为乡村振兴提速。
除此,杏坛将继续安排每年1500万元的村居竞争性资金,建设一批民生项目,全面推进马东、马宁、西登“山水永春”顺德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片区首批项目建设,推动马东、马宁、西登协同进步。推动青田项目建设,不断丰富“青田范式”内涵,打造乡村振兴精品点。同时,也将推进以龙潭、南朗、罗水为主的美丽田园示范区项目,建设桑基鱼塘生态博物馆等;以水乡文化为阵地,不断扩大水乡民俗文化节、龙母诞、永春文化节等文化品牌影响,打造连续不断的“看点”;完善逢简景区配套设施,开发马东、右滩特色乡村旅游线路,鼓励发展独具特色的民宿,带动周边村居繁荣。
杏坛以“乡村文明”为核,立足岭南水乡特色,根据村居各自特点和禀赋,联动多方力量,绘制美丽乡村的美好蓝图。杏坛期盼通过做大做强水乡生态文化品牌,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魅力水乡,致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中的优质生活典范。
统筹/珠江商报记者叶芝婷
文/珠江商报记者叶芝婷 陈家好 何蕴瑶
图/珠江商报记者陈炳辉
新闻推荐
司机宣誓“拒绝酒后驾驶”顺德打造警企联动、警民共建的酒驾治理预防新模式,从源头减少酒驾醉驾的发生珠江商报讯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