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半月岛湿地公园新建绿道四周环境优美宜人,为周边市民增添了休闲好去处。南方日报记者戴嘉信摄
古火山遗址、东平炮楼、招氏五世祠……这些佛山附近的名胜景点,不少本地居民都未必曾去过。“游览这些景点,只需要骑上一辆自行车,沿着40多公里长的禅城绿道走上一圈就可以了。”家住禅城卫国路的骑行爱好者区建华告诉记者。
人行道、自行车道等绿道设施,在禅城逐步“串链成网”形成慢行系统。以亚艺公园、文化公园、祖庙等地标为“点”,禅城因地制宜规划布局绿道慢行系统,形成绿道骨干网络,“连点成网”。绿道建设的蓝图在禅城徐徐铺开。
将生态改善作为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一大切口,慢行系统和绿道的建设把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生态文明有机结合在一起,禅城正不断挖掘城市的“绿色潜力”,探索出了一条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南方日报记者梁志毅
绿道成“网”?绿色慢行系统成区域环境提升“标配”
沿着城市绿道骑行,城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城乡居住区等。
在禅城,绿道建设与社区和市民休闲出行息息相关,更是作为衡量城市生态建设、市民生活获得感的关键指标。据统计,佛山大市绿道总长1654公里,其中禅城作为公园、水道等绿色资源最密集的中心城区,近年来更是把慢行系统的建设提到“十大民生实事”的重要位置。
以禅城焦点区域奇槎为例,这个承载着禅城理想城市愿景的区域,简单以水泥瓷砖铺设的慢行系统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作为城市慢行系统的“升级版本”,绿道的建设给禅城赋予了更多岭南水乡的“乡野气息”和“人文关怀”。
一笔一画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情跃然于东平河岸的绿道上;巧手绘就,飞龙舞狮等岭南文化元素点缀河岸。2月28日,“三龙湾国际涂鸦艺术周”之堤涂计划在禅城区半月岛湿地公园举行,涂鸦手来自佛山、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他们围绕奇槎元素、佛山元素、生态元素、科技元素四大方面,合力创作了一幅5000平方米的涂鸦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与城市绿道有机融合,该区域成为了禅城奇槎片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涂鸦艺术代表着当下年轻人对自由、活力、原创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观,用这些元素装点奇槎的河提绿道,结合佛山的陶瓷艺术等文化元素,会擦出新的火花。”堤涂计划组委会成员霍键伟表示。
而在奇槎区域的半月岛湿地公园附近,东平路景观提升工程项目于2018年12月正式完工并向市民开放。项目全长2.38公里,包括门户公园的水系和阳光公园、东平路景观、滨水休闲带,设计面积约为116011平方米。
绿道勾勒出城市的自然风貌,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增添“绿色”点缀。在南庄绿岛湖片区,环湖绿道宽约6米,自行车道宽3米,均铺上了沥青,道路平整舒适。“一边骑车,一边可以欣赏潋滟湖光、红花绿树。”禅城区公用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一个展现岭南水乡风情、促进城乡融合,又充分兼顾市民日常出行需求及旅游观光功能的绿道网,已在禅城初步成形。
绿色发展?从乡野厂房走向理想城市的必经之路
绿道建设是禅城提升城市品质,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从乡野之间的厂房到集聚创新要素的高端宜居之城,禅城作为佛山的“强中心”,在做大做优的路上,把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质量摆在了关键的位置。
2017年10月,佛山成功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并加快向“金佛山,银佛山,生态文明创新建设美佛山”的目标迈进。
这样的愿景,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多年来,佛山启动“三年促变、绿地佛山”行动,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不断拓展城乡绿化空间。仅“创森”期间,佛山就投入了80亿元用于绿化和景观建设,累计新增造林绿化面积7019.35公顷,市域森林覆盖率由34.16%提升到36.3%。
作为一座制造业大市,佛山正挺起“生态脊梁”,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佛山力量,同时力争为全国探索出一条工业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
作为佛山的中心城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执着”,对禅城而言也是势在必行。1983年,佛山东平河畔的佛陶集团“五车间”,从意大利引进年产30万平方米的彩釉砖全自动生产线正式上马,揭开中国现代建陶工业大发展的序幕。但发端于乡野的工业,直接冲击着“山水林田湖”这些禅城生态的基础层。
在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上,禅城走到了分岔口,绿色发展势在必行。通过制造业推动经济大步向前的同时,禅城也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职责,积极探索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高速发展的经济,也给城市交通带来极大的考验。数据显示,佛山早在2016年汽车保有量就已超过200万辆,成为全国第18个进入200万辆车的城市。汽车提升了居民出行的便利,却未必对出行效率有所提高。汽车增多也导致了系列城市问题出现,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让产业发展“绿化”,让城市节奏慢下来,让人居环境好起来,是建设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发展对禅城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基地研究员方创琳认为,城市要持续、健康地发展,不能只一味靠“快”。城市最重要的还是人,慢行交通一直都是都市居民出行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绿道则是对慢行系统特色化建设进行打造,从而形成城市特色慢行系统。
以禅城陶瓷产业大镇南庄镇为例,针对生态建设和产业升级需要,南庄镇打造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技术装备循环产业基地,并整合荒废的湿地资源建设生态优美的绿岛湖片区。
风光旖旎,湖水静谧,湖边绿树苍翠,绿道蜿蜒,平日骑行者们三五成群,成为绿岛湖一抹别样的景致。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提高了当地市民的幸福感,也同时助推着经济发展:一大批高端人才带着项目落户南庄,如佛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建筑装饰设计创新基地、三航工业技术研究院、佛山博士创新梦工场等。
推进绿色升级、完善生态建设,禅城正向一座吸引人才的“理想城市”转变。
面向未来?把城市建设成果转化为市民获得感
“今年要把"促转化"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集中精力把改革成果和城市建设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成果和民生成果。”在今年1月29日召开的禅城区委四届五次全会上,禅城区委书记刘东豪指出,新的一年,禅城要让市民群众生活在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
近几年,禅城在现代治理改革和城市立体交通、综合环境品质打造上逐年发力、苦练内功,带来了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和优质项目、高端人才落户,也为民生服务提供了精准有效的抓手。
在绿道系统和城市交通慢行系统不断提升的背后,禅城正进一步把城市建设的成果,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为市民的获得感。过去一年来,禅城坚持内外兼修、建管并重,城市功能品质实现新提升。绿道建设的提质增量,体现出禅城早已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经济工程,更是民生工程。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介绍,一个城市通过区域级绿道构建市域生态山水格局骨架,通过城区级绿道主要串联功能组团间的自然景观和功能空间,再通过社区级绿道串联公共服务设施,为市民提供连续舒适的绿色出行空间。
“禅城安全、便捷、舒适的慢行交通系统可以使得居民绿色出行逐渐成为主导,让大家真正实现慢下脚步,静下心来,品味城市。”马向明说。
目前,禅城正在加快规划建设逾百公里滨河沿线自行车道,启动《禅城区全域河湖滨河沿线公共自行车骑行贯通性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下称《设计》),该方案将恢复禅城区河滨空间可达性与活力,提高市民绿色出行参与度,也将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据初步方案,滨河沿线公共自行车系统将建成超100公里的自行车道和沿线的服务设施,其中,沿外江河道和内河涌(含湖泊)分别建设60公里和40公里的自行车道。
禅城区城乡规划部门有关负责人透露,《设计》通过禅城区滨河沿线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拟满足市民日益高涨的休闲出行、运动健身的需要,同时沿自行车道将建设、策划多种活动兴趣点和服务设施,满足不同人群需要。
“基于连贯的自行车道建设,将同步启动滨河公园绿地和景观环境建设和改造提升,形成环禅城区的绿色廊道,起到整合城市分散的绿色场所、提升城乡生态环境的作用。”该负责人表示。
生活节奏慢下来,经济发展才能加速度。2019年禅城要大力提升窗口形象功能,打造高品质国际化现代化大城市的“会客厅”,而“出门见绿”的优质生态环境,将逐步取代过去厂房林立的城市形象。
高楼大厦不是现代化城市的代名词,生态文明建设更是未来理想城市的关键维度。过去一年,禅城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成绩斐然,位列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第9名、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第11名。
在今年3月12日植树节当天,佛山市直机关单位干部与禅城区领导干部、在校师生等齐聚南庄绿岛湖共同开展植树活动,种下凤凰木、红花紫荆200多株,为2300平方米的闲置土地披上了绿衣。
这样的增绿行动,禅城已经连续开展多年。通过城市绿化的努力,探索创建大湾区森林城市,禅城提升了城市“颜值”,同时增强了城市竞争力。
■声音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
围绕绿道设计,合理布局公共资源
城市绿道的本质是一种联系,它是人与土地之间的联系,也是公园、自然场地、历史遗址与其他开放空间之间的联系,还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生活质量之间的联系。
21世纪是人类由褐色工业走向绿色文明的新世纪,绿道网建设在许多国家愈来愈受到高度重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禅城对城市绿道的建设无论是对于促进城市各区域之间的经济一体化、提高宜居宜业水平,还是对于扩大投资、促进消费,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城市绿道的建设实际上也是城市如何“慢下来”的生态之道。通过建设绿道,城市能够实现生态保护方式的创新,把保护与宜居建设及发展方式的转变相结合。其次,能够创新发展方式,让区域基础设施的供给拓展到与生态相关的网络建设。另外就是把绿色元素引入到城市空间的建设中,这一关键元素让城市空间更加开放,跟市民的联系更加紧密。
好的绿道建设规划应该是怎样的呢?首先它能够让市民的出行节奏“慢下来”。城市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接驳要便捷、顺畅,从而使慢行系统和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共同构成市民的完整出行。
另外,市民乐于使用的绿道系统,还有赖于公园、体育场馆、图书馆、学校、医疗等公共资源的合理布局,如果某一种必需的公共资源布局较远,而其间的公共交通也不通达,很多人就不得不选择机动车出行去对接那种公共资源。
绿道和慢行系统的建设,还必须为使用者提供宽敞且专享的路权。不因街道的宽或窄,而对步行道、骑行道、公交车道忽略舍弃,相反要优先保证这三类通行足够的道路容量。在路权的分配上,给予了慢行交通的专属享用或优先享用的权利。
对于步行道,在所有街道范围内都要分配专用通道,绝不与其他交通工具混行。步道系统中,根据盲人出行的实际区间需求铺设盲道,保障盲道的绝对通畅。
在保障设施易用度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创新绿道形式,赋予绿道新的内涵。如禅城一些绿道配套用最具佛山特色的陶艺作为标识系统的文化符号,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绿网道路紧密融合,成为展示佛山岭南文化的窗口。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王宁:
加大绿道供给让城市更舒适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由于旧的规划格局形成城市绿地类型多以“斑块”的形式存在于城市之中,呈现破碎化的格局。而通过城市绿道建设,能够加强城市生态网络建设,形成体系,更好地发挥城市生态功能。
绿道建设有利于生态环保。它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特别能大幅降低当前非常棘手的PM2.5污染浓度。如果说城市中有更多的人利用“绿道”,减少汽车的出行,就可以把PM2.5降到很低的程度。
绿道建设将文化自然遗产、生态保护区、公园绿地等串起来、联起来、围起来。同时使这些景点的服务功能大大扩大,使这些平常藏在深山、躲在乡下的资源可以被市民利用起来。
绿道建设还有助于一个城市吸引人才。在产业转移的压力下,要吸引高端人才,提升城市招商质量,单纯的工业区在配套、环境上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必然需要对城市原有的功能区域进行重新划分再造。
禅城作为中心城区,要发展高端产业,一定要为企业、市民提供更多的舒适物,如公园、地铁、服务机构等,因此必须把原有不满足发展要求的厂房、建筑改造好,有“破”有“立”。
在经济地理学领域,有一个学术概念叫做“舒适物”。也就是在城市当中,那些使人感到舒心愉悦的客观事物、状态或环境,如优美的景色、良好的小区环境配套、公园、慢行系统等,都叫做“舒适物”。
绿道建设作为一项城市环境综合提升的工程,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城市消除反舒适物,同时在产业、景观、交通等各方面综合提升城市品质,增加舒适物供给的过程。
人才来到一个城市,不仅仅是看中城市单一的几个方面,像引才政策、就业住房补贴这些,他们体验的是整个城市的“总体舒适物系统”。
禅城加速绿道建设,有利于保障城市舒适物的供给,也切实履行了政府部门在生态建设上的职责。许多舒适物的供给,只有政府部门才适合实施。
市中心是寸土寸金的地方,既可以发展经济,也不能抛弃舒适物的供给。如江景、湖景、公园这些向所有公众开放的舒适物,越是在市中心,市民对它的需求就越大。此时,只有政府部门的推行,加大舒适物供给,才能够有所保障。
■他山之石
从小县城到最美绿道之乡
增城绿道如何呈现城市最美肌理?
增城花了10年的时间,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县城蝶变成如今中国绿道之源乃至中国最美绿道之乡。2008年起,增城共投入4亿多元,最终建成了总长约533公里的绿道。
从南至北,环山绕水的绿道把沿途一个个风景园区串联起来,鹤之洲、小楼人家、白水寨、湖心岛等景点呈现着这座城最美的肌理。
据介绍,增城绿道在广东省规划建设最早,绿道以“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为宗旨,以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为原则、结合路边、山边、水边的“三边”环境整治,进行保护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的“四原保护”,实现家园、校园、工业园、果园、田园“五园”变公园,将绿道与沿线的村庄、景区、景点串联起来。
在多段增城绿道中,莲塘路线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使莲塘村由一个很普通的生态村,变为了一个富而美的生态旅游示范村。每逢周末,不仅本地居民会一家大小前来放松休闲,就连广州、深圳、东莞的游客都会特意前来享受生态观光绿道游。
最初的莲塘村还是黄色石砖地面,如今都变成了红色橡胶道。可以一直从村外骑到村里。村里有不少用自家房子改造成的万家旅舍,一排排整齐划一,每逢周末节假日,经常住满人。
绿道的建设让增城的生态环境转化成为经济成果。数据显示,广州增城区绿道网建成后,每月约有3万名游客前往周边农家乐消费,绿道沿线的集体经济比非沿线村增长快53.6%。
绿道的吸引力为增城旅游产业的发展作出不少贡献。在2018年上半年,增城全区旅游人次达到1385.27万,同比增长9.02%;旅游收入61.47亿元,同比增长18.65%。
增城绿道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从一种全新的角度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改善了城市生态和城市景观,推动了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数读
禅城这样释放“绿色潜力”
作为佛山中心城区、老城区,禅城打破客观空间局限,全方位、最大化挖掘城市绿色潜力,推动森林城市品质升级,把森林绿地融入到城市的每一个单元,让市民触摸美丽的风景、沐浴纯净的水源、畅享新鲜的空气。
当前,禅城区正全面推进城市生态绿心群建设工程、“三旧”改造增绿工程、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工程等六大重点生态工程,推进城市森林和绿地提质增量,构建与湾区经济相适应的生态新格局。
截至2018年10月底,城市生态绿心群建设工程(公园建设)项目累计新增绿化面积27.35公顷;
城市生态绿心群建设工程(村居公园)项目累计新增绿化面积20.68公顷;
交通干线生态廊道建设工程项目累计新增绿化面积2.39公顷;
滨水河道生态廊道建设工程项目累计新增绿化面积7.49公顷;
“三旧”改造增绿工程项目累计新增绿化面积26.82公顷;
城市空间立体绿化工程项目累计新增绿化面积0.3961公顷;
2018年,禅城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启动公园、道路、滨水绿化等项目共59个,预计新增绿地面积约114公顷;
目前,禅城区绿化覆盖率已经达到39.7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36平方米。
新闻推荐
“每次回到禅城,都让我有回家的感觉”祖庙街道共享社区启动一年多以来,社区人情味渐浓,新老市民对城市更有归属感
■庆宁社区共享达人陈标根教学员学打太极功夫扇。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摄“刚刚搬进新楼盘,大家相互都不认识,练了几次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