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
探寻
“青田范式”重新挖掘乡村价值
这并不是“青田范式”第一次走出佛山、走向全国。
2018年8月25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播出《回归家园》专题,这期时长43分钟的节目展示了艺术家与顺德乡村文明的碰撞和融合,“青田范式”从历史、政治、经济、信仰、礼俗等九个方面入手描述的中国乡村复兴的文明路径首次进入全国观众的视野。
青田,顺德杏坛龙潭村下属的一个村民小组,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仅有163户村民、人口722人。村庄周边桑基鱼塘错落有致,一湾绿水如玉带般将其环绕,村庄以一片荷塘为中心,荷塘四周,青石板路边挺立着数株百年古树,青藜书舍、传经家塾等古建筑散落其间,时不时地有村民穿梭而过,也有人坐在门廊上闲聊家常。
23日的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上,在青蓝色背景墙、暖色灯光的映衬下,这些极寻常、极具烟火气的生活场景被浓缩成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建筑布局、自然风貌、乡村民俗、建村历史以及艺术乡建的过程穿插交互,岭南乡村青田的故事脉络得以清晰呈现。其中,青田九条作为“青田范式”的核心内容,被制作成一个个独立的展板,有序地排列在“青田范式”展区的核心位置。
“乡村价值最重要的不是建筑价值,也不是文物价值、遗产价值,而是乡村的礼俗文明。”渠岩及其团队从中国乡村关系中存在的九大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家的关系、人与农作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富裕的关系、人与灵魂的关系、人与圣贤的关系以及人与神的关系入手,结合青田村的乡村历史文化内涵、生态资源环境以及村庄发展规划,为青田复兴提出“青田范式”九条,对应细化为九大现实问题:村落布局(自然风水)、礼俗社会(乡规民约)、老宅修复(血脉信仰)、桑基鱼塘(生态永续)、物产工坊(民艺工艺)、经济互动(丰衣足食)、刘家祠堂(宗族凝聚)、青黎书院(耕读传家)和关帝庙堂(忠义礼信),描绘出青田乡村振兴的蓝图。
作为中国艺术乡村建设的实践者,渠岩和他的团队曾在山西许村深耕十年,并探索出“多主体联动”的在地合作模式,让太行山下一个快递都送不到的小村庄蜕变成了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艺术之村”。许村的成功,让渠岩看到了乡村复兴的可能性,而他也以许村为出发点,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次征程,这次他没有一路向北,而是选择了南下。
2015年12月6日,渠岩由时任顺德区农业局局长何允唐、现任顺德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叶彩洁陪同,第一次来到青田。这个看似普通的岭南小村让他一见钟情,当即决定在此开展他的艺术乡村建设工作。
2016年3月19日,顺德榕树头基金会、杏坛镇与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三方共同签约乡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并决定实施青田乡村复兴计划。一年后,渠岩根据自己多年的乡村建设经验,在青田提出中国乡村建设新理论并发布《青田范式:中国乡村复兴的文明路径》。
“乡村之所以称之为乡村,就是因为它的独特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系统化的特色,有自己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脉络。”在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看来,“青田范式”正是充分尊重乡村的独特性,并将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脉络都进行了梳理,从中寻找到了乡村真正的价值。
统筹/佛山日报记者陈莎
文/图佛山日报记者郭东霓
3月23日,下午2点半,北京中华世纪坛专题展厅内,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准时拉开了序幕。
顺德区杏坛镇党委书记柯宇威整了整衣襟,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眼光扫向周围,与他同场入座的还有国务院参事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黄修柱,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方明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等单位的学者。
他有些紧张,但更多的还是兴奋。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所长渠岩带来了“从许村到青田”项目。作为全国三个典型乡建案例之一,来自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龙潭村的“青田范式”与云南景迈、甘肃石节子的项目模式一道,作为中国不同地域村庄的乡村振兴代表性样本接受与会者专业和挑剔的品评。
转变
传统与创新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23日,正当渠岩耐心地向前来参观的专家学者、媒体以及市民介绍青田过去3年的艺术乡建工作时,他从顺德榕树头基金会秘书长杨子源处收到一条消息,青田的一户村民想要重新修整旧屋,希望渠岩团队可以提供一些专业意见。
3年多以前,青田和珠三角的很多村子一样,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者陆续流向城市工作,乡村逐渐空心化,一栋栋老宅被荒废了,村里鲜见外来者,更少有年轻人的身影。回村重修房子的情况少之又少,即便要修,也是全部拆除重建,在原有的泥砖墙、青砖墙和橘红色瓦顶之间插入现代化的水泥楼房。
变化始自2016年9月,在榕树头村居保育慈善基金会投资推动下,青田首批民居改造计划1、2、3号院启动,并由渠岩携手环境与空间设计师郭建华共同设计完成,对于这3栋千疮百孔的老宅,他们没有对其进行“毁灭式”拆除,而是在尽可能保留民居原貌的前提下,对房屋进行修复。
生锈铁门被换成了有纹理的木制大门;窗户被换成了黑框断桥铝窗,并搭配上了大理石外围;室内中式的家居搭配上暖色吊灯;岭南风瓦片屋顶与满洲窗合二为一……外部看来仍然是一栋传统的岭南建筑,内部却已被赋予了现代生活功能,客厅、厨房、睡房、茶室、会议室和会客室等一应俱全。
“我们提出"魂兮归来",要寻找乡村灵魂,而灵魂的寄托就是这些旧建筑物。”渠岩认为,只有通过改善家的环境、舒适度,把村居建设成村民热爱的家园,才能重新建构乡村生活的尊严。
中学退休教师刘宝庆自参加工作以来就离开了青田,住到了杏坛镇上。去年,他又回来了,借鉴“青田范式”的理念,他自掏腰包8万多元,把自家废弃了很久的老屋修整一新。热爱书法的他将这里打造为书画室,“希望在发挥自己余热的同时,也可以为青田的文化氛围增添一笔,如果可以的话,希望能在村里开设公益书法课程。”
缺少年轻人的身影一直是困扰乡村发展的难题。难道乡村只适合年长者居住,对年轻人不再有价值吗?2018年9月24日,13名年满18岁的杏坛青少年试图告诉我们,乡村也是青少年成长的源头活水。
这一天,由渠岩任总策划、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飞任顾问指导,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龙潭村委会、青田慈善基金会共同促成了岭南乡村文化艺术季暨2018顺德水乡民俗文化活动节——青田中秋烧奔塔(成人礼)民俗活动,旨在复兴青田村传统习俗“烧奔塔”和“成人礼”,在尊重传统与创新求变之间寻找平衡,还原和丰富青田的乡村文化内涵,同时也为青少年搭建起体验乡村生活的平台。
杏坛中学学生陈倬莹说,这是她毕生难忘的经历。当熊熊烈火从高耸的番塔塔口喷出的那一刻,唤回的不仅是乡村传统,更是乡村青少年对家乡和社会的责任感。
青田浸润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变化,不仅让村里人喜闻乐见,更让村外人慕名而来。去年国庆假期,在朋友的指引下,顺德人梁家棋与家人来到青田:“生活在顺德这么多年,以前真的不知道有这个地方,很喜欢这种原生态乡村的感觉,没有商业气息,很惬意。”
“青田范式”的推行正在收获越来越多的资源支持。2018年,佛山市政府财政拨款2000万元,用于青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建筑物修复。目前,青田一期建设项目基本完工,其中包括千石长街的修复与改造工程、青藜书舍、传经家塾的修复与加固工程以及9000米河道的通淤工程等。3月19日,青田二期建设项目也正式启动,将完成青藜书舍、传经家塾的内部装修,根据初步规划,青藜书舍将被打造为乡学大讲堂,传经家塾将承担乡村图书馆的功能,村内废弃的蚕房也将被改建为乡建展览馆。
启示
多主体联动汇聚振兴驱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列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青田范式”对同处佛山的其他岭南乡村的振兴之路有何参考价值?
事实上,渠岩当初选择青田就是看重它的普通,“因为普通才具有普遍性,从青田总结出来的"青田范式"才具有可推广性与示范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建民认为,把废弃民居改造为具备现代功能的休闲场所,为生活在青田的村民服务,或者把青田的民间知识整理出来,并以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方法,对于岭南地区的乡村振兴是有示范性意义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是此次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的策展人。她的恩师——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1948年出版的《乡土中国》里从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方面对中国以乡村为单位的基层社会面貌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展示。7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乡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临的是一场全新的复兴。
方李莉认为,现在的中国要走从“乡土中国”到“生态中国”之路,所谓“生态中国”之路,就是高科技加传统文化,即在“互联网+新能源+工业4.0”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乡土文化的复兴。这条路需要多主体的参与,既有政府、社会资本,还有艺术家、学者,最终要的还是当地村民的参与。
渠敬东认为,“青田范式”的经验印证了乡村振兴不能是一个纯粹的自上而下的改造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尊重、互动与合作。
乡村振兴决不能只是自上而下的动员,而应该是自下而上的响应,是学者们的共识。青田样本的成功密码正在于不同身份的主体各就各位,凭借各自的资源优势推动了“青田范式”的形成与发展:
2017年5月20日青田村民自发组织的“青田坊慈善基金会”成立,由新乡贤和有爱心的村民捐款,以敬老、扶贫、助学为宗旨。同年12月5日,榕树头基金会发起“青田家园行动”,青田乡建工作者成为志愿者,每周四下午为青田义务劳动一小时;
2018年5月18日~24日,18位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围绕“中国南方乡村的变迁与重建”主题在顺德进行乡村考察,同时为青田展开学术讨论;
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佛山市财政支持2000万元用于青田公共建设和乡村保育,杏坛镇政府负责项目统筹和实施,包括污水处理、河涌清淤、文物修复、石板路修复等。
2018年12月10日,“广东工业大学青田学院”在青田揭牌成立,并作为广东工业大学落地青田的艺术乡建研究与教学机构。
青田“多主体联动”的乡村振兴模式已经初步成型,如何将其行之有效地推行下去,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村民的主体作用,让“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每一个村民的心中,成为“青田范式”持续发力的决定性因素。
这趟北京之行,让柯宇威思考得更多:“青田作为杏坛镇的乡村振兴示范性项目,在引入多元力量参与的同时,村民意识的回归和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才是根本动力。”青田用3年制造了惊喜,还将用更多个3年回应这一提问。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曾毅通讯员庹鹏、陈秋沌)顺德市民刘女士本想做兼职补贴家用,不料陷入网络骗局。昨日,顺德区公安局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