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投入超两亿,办成千件暖心事。自2014年率先在全省推行“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以来,三水真抓实干、用心用情、干出实效,用“真心”和“真金”为群众解决了一件又一件的“烦心事”,让群众心里“热乎乎”。
于细微处树立工作匠心,于细微处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水“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的成效,源于对两种思考维度的深刻理解、融合运用与有机调和。
200米的排水沟一直没有硬底化,导致经常性淤塞,附近农田耕地无法正常排水;村庄主干道没有安装路灯,村民晚上出行黑灯瞎火;公园里的文化体育设施年久失修,休闲运动功能缺失,还存在安全隐患……这些是小事还是大事?
在老百姓看来,这些都是跟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一天不解决,就会天天见、天天烦,形成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双重困扰。但是,对于城市肌体的整体运作来说,以上问题可能“无足轻重”。而且,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计算,它的投入产出比远远比不上大投资、大项目。
老子的《道德经》有云: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的大意是,“大”事总由“小”事而生,“多”总由“少”积累而成,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于群众来说,那些“小事”看起来很琐碎却很重要。问题一旦得到解决,群众从中获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非常强烈的;相反,如果“这般小事”也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日久天长、积少成多,群众对政府部门的认同感和信任度可能会出现“高台跳水”现象。
立足于这种现实理解和思考,三水“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既着眼于“微”,也着力于“立办”。“微”,说明改革聚焦于群众身边小事、实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立办”,体现了意识层面的高度重视,以及执行层面的化繁为简和高效化。三水“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实质上是以共情力、换位思维和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找到共赢的契合点。
立办“微实事”,撬动“大民生”。三水“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佛山日报记者梁欣莹)
新闻推荐
“妈妈,妈妈!”一位刚刚被抢救过来的女孩说出的第一句话。旁边是一位一边紧握女孩的手,一边盯着监测仪器,已满身大汗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