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奇路东延线经西龙互通立交与佛山一环无缝对接,奇槎片区成为发展热土。/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祖庙路一带高楼林立。今年禅城要在服务型消费升级中挖潜,做强“祖庙—东华里”商圈。/佛山日报摄影俱乐部影友李伟尧摄
今年3月动工建设的华南高能激光产业园项目,代表着禅城倾力打造的拳头产业发展方向。(资料图片)。/佛山日报记者符诗贺摄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禅城谋划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禅城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谋发展,更加密切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的联系,借力港澳在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形成禅城全面开放新格局。昨日,围绕如何紧抓粤港澳大湾区机遇、在新一轮区域竞合中迎来新发展等话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展开热议。
打造三龙湾“尖兵”探索“粤港澳+禅城”新路径
过去几年,通过“两转型一再造”,禅城打开城市发展新空间,禅西片区、奇槎片区崛起;通过“腾笼换鸟”,主动承接广深一线城市溢出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报告提出,全力把奇槎片区打造成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的“尖兵”,确保纳入“一环创新圈”的项目以最快速度落地达效,为佛山深度对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提供禅城支撑。
“让奇槎成为禅城融入大湾区的展示平台。”区政协委员杨钦表示,奇槎片区已成为禅城东部门户,未来建议进一步引入重大产业项目,扩充奇槎片区范围,为禅城乃至佛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提供重要支撑。
报告提出,要找准融入大湾区建设的着力点,多方探索“粤港澳+禅城”新路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全面上档升级。
“吸引粤港澳人才来禅创业就业。”区政协委员、区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黄捷玲介绍,今年区委统战部计划打造禅港澳青年交流基地,搭建禅港澳青年融合交流的专属平台,开拓“点对点”交流渠道,切实发挥搭桥牵线作用。
建设营商环境高地打造项目审批“高速公路”
过去几年,禅城大胆应用信息手段推动城市的精细化管理,通过上线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全面提升城市效率,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为聚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提供良好营商软环境。
“没想到今年就能实现足不出户办事。”对于禅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区人大代表李新胜深有感触,从一门式改革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禅城打破政府传统服务模式,化被动为主动,让数据跑腿代替群众跑腿,大大提升了办事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更多行动即将展开。报告提出,要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在优化商事登记、政务服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方面打开突破口,把禅城建设为管理效率更高、服务水平更强、运营成本更低的营商环境高地。
在项目审批方面,报告提出,以政府投资项目为突破口,推动“多规合一”“多图联审”“并联审批”“容缺(信任)审批”,打造项目审批“高速公路”。
李新胜建议,禅城要高水平建设大数据平台,提高信息化水平,积累和沉淀更多的数据,提供更强、更完善的数据池,让其更好服务行政审批,惠及更多群众,吸引双创人才落户禅城、扎根禅城。
构筑“双30”交通圈承接广深港澳资源外溢
报告提出,要以“双30”核心交通圈链接大通道,置身大都市、大湾区核心区域,同时,要抓住东西两大重要节点提升市政道路及相关配套,因利乘便承接广深港澳的产业资源外溢。
区人大代表、副区长何战说,季华路升级改造打开了禅西片区的发展格局,每天往返于南庄与祖庙时,他发现距离其实并不远,希望未来交通网络更密,让交通更加便捷。
迈进新时代,曾因交通不便而相对落后的禅城东西两翼——奇槎片区和禅西片区,受益于禅城交通网络建设热潮,打破了区域阻隔,创造新区位优势,成为发展热土。
“面向大湾区,完善外通内联交通网络。”会议列席人员、区交通运输局局长沈育民表示,未来将利用一环快速化、禅西大道南延线及北延线、广佛新干线的建设,打通通向粤港澳大湾区快速通道,同时通过季华北延线、季华二桥、南庄大道东延线等道路的建设,打通内部断头路,促进内联。
(文/佛山日报记者李护彬、周文琪、王晓丹、林晓平、郑佳乐、周师伢)
新闻推荐
警方向彭金振、钟远胜送上“见义勇为”“城市侠客”书法作品。扫一扫二维码,观看视频。佛山日报讯记者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