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李世鹏
佛山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全粤村情》(佛山分卷)即将陆续出版。
自然村落保存的历史人文印记,是岭南文化基本的组成元素。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少自然村落中保存的历史人文印记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进行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
2016年,佛山市全面启动了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通过文字记述、图照留存的方式,真实反映各个自然村落的历史沿革、基本现状、人文特色等。至2018年8月完成了《全粤村情》(佛山分卷)的编纂和终审工作,并将于今年陆续出版。
近年来,佛山全面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这次普查收集整理的海量资料,将为助力佛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基础地情信息支撑。
◎村村有资料库3366个自然村“摸清家底”
翻开《全粤村情》(佛山分卷),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全书共12册,这是通过对3366个自然村的普查而形成的近600万字的文稿。
记者看到,《全粤村情》(佛山分卷)真实反映了佛山乡村中保留的古民居、古建筑、古遗址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方位展示了佛山五区各个村落的历史、风土人情、人文特色,可读性强,史料价值高。
与此同时,基本查清了以自然村为单位的2015年底的人口数据、人口构成、劳动力流出、外来人口、港澳同胞、华侨华人等情况。此外,还首次以自然村为单位,对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摸查,
较全面地梳理了各自然村生产经营发展脉络,摸清了连片自然村的经济形态。
《全粤村情》(佛山分卷)编辑王丽娃介绍,这次普查是一项大规模的专项地情调查。“以自然村为对象,普查内容包括村落名称、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姓氏源流、人口状况、民族、民系、方言、民居、宗祠、风俗习惯、家谱族谱、族规家训、宗教信仰等情况。”
据了解,2015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做好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开展普查试点工作。2016年3月,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全面启动。同年4月,佛山印发了《佛山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实施办法》,一次针对全市乡村历史文化调研的征程启航。为解决基层普查人手欠缺的问题,还广泛发动大学生、教师和志愿者参与。
广东省情专家库成员、南海历史文化协会会长张莹认为,该项普查具有文化抢救性的意义。此外,当中涉及的老龄化、非农化、城镇化资料,不仅为经济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素材,也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基础的信息。
“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是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这也是自新中国成立后,佛山首次全面的乡情调查。”佛山市档案馆馆长、市地方志办主任孙少娜表示,普查不仅让佛山的历史记忆得以保存,同时进一步丰富了佛山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佛山建设高品质文化导向型城市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
◎成果丰硕为专项保护提供基础坐标
此次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为全省统一部署,更大目的在于挖掘与保护自然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留住村貌、记住乡愁、延续历史文脉提供依据。
普查纳入了古驿道遗迹的调查。古驿道是指1913年前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道,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梳理古驿道的走向,对研究本土文化史、商贸史、乡村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官方志书记载,佛山境内古代共有3个驿站,分别为官窑驿、胥江驿、西南驿。而在佛山设立的驿铺,最多时达39个,最少时也有31个。普查发现,在南海区境内,至今还保留有部分的古驿道石板路,其中一段位于西樵镇柏山村,约100米长,另有数段位于南海大沥、里水,分别为古驿道的南路、西路。
王丽娃透露,通过普查,基本摸清了佛山境内古驿道的走向和遗存情况,以及沿线自然村落基本情况。市地方志办绘制了全市古驿道走向图,并将资料提供给有关部门,形成了《佛山市古驿道文化路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初稿。
张莹认为,当下佛山拟打造11条古驿道文化线路,普查成果为此提供了地理信息的支撑,有利于古驿道的进一步保护开发。
通过普查,还摸清了佛山自然村的经济形态。
“南海区西部形成了桑基鱼塘生产形态、纺织产业形态,顺德区形成了蚕丝业、家居产业形态等。”王丽娃表示,这些对基层经
济的深入剖析,对研究乡村经济形态,振兴乡村经济,因地制宜选准壮大村级经济的路子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此次普查中发现的历史遗迹、古籍、档案资料,可谓成果丰富,其中很多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如顺德林头行政村北村,至今保存有自宋代便开始撰修的《郑氏族谱》,顺德区上僚村也保存有始修于宋代的《周氏宗族谱》。三水区南山镇下湖村保存有一份明代成化年间的“祖宗遗训”。高明区荷城街道古耶村的古庵中,保存有一份清代的《圣旨护戒牒》。
◎开发利用让现有资源“活起来”
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用资料和数据刻画了村落的万种风情,佛山的乡村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与广东省其他城市相比,佛山的乡村有两个特点。”张莹通过走访发现,佛山乡村的文化设施比较完善,经济快速发展。“佛山乡村的人文资源深厚,每个村都有传统的习俗,很多村在古时都有书院、书社,现在村里几乎都配有文体楼、图书馆及体育设施;在经济发展方面,五区各有不同,禅城、南海、顺德会相对突出,但三水、高明有很多特色农产业。”
此次普查,摸清了佛山市自然村落的基本情况,工作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下一步要发挥好普查成果的作用,促进普查成果的转化,为挖掘历史人文资源、保护自然村落、开展农村建设等提供助益。
有专家认为,海量的普查信
息可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参考依据。“通过普查,发现佛山各区的自然村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综合连片自然村的特点,选取试点,量身定制振兴方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东亮参与了《全粤村情》(佛山分卷)的终审工作,他表示,乡村建设要坚持特色为先,避免“千村一面”,普查数据的整合与利用成为关键。
佛山市各级地方志部门也陆续将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对普查资源的开发利用上。
市地方志办先后形成《关于以村规民约助力基层治理的几点建议》《关于深度开发利用佛山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的几点建议》两篇资政报告。报告建议量身定制乡村振兴方案,打造古村一村一品,培育优良乡风文明,凝聚海外华人华侨等新乡贤力量,开展村史村志编修,服务佛山乡村振兴战略。
目前,市地方志办策划了“走进乡村,品味乡情”——佛山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展,编印普查成果画册,并同步设计网上展厅,线上、线下同步宣传推广;同时编辑出版了《佛山史志》(自然村落普查专刊),联合媒体开展佛山乡村微视频征集活动,引起广大市民对乡村的进一步关注。
市地方志办表示,目前正积极开发普查成果。2018~2020年,全市计划开发利用项目21个,包括古村落活化、古驿道保护、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等,现已完成8个,其他项目正在按计划有序开展。采写/佛山文化周刊记者洪晓诗通讯员/麦凤庄
新闻推荐
佛山日报讯记者王旖荻通讯员黎力报道:“我被4个人用铁棍殴打,抢走了钱包!”27日晚上,南海公安接报一宗恶性抢劫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