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珍
回看佛山,我最关注的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培养大国工匠需要工匠之师,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对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有着重大的意义。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理念,其关键在教师。
在笔者还没有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之前,笔者是一名培养技能人才的老师,不时带学生外出参加技能竞赛等,后来成为了教学管理者,需要进行课程安排。在日常工作中,笔者发现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产业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老师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大潮。
调研发现,佛山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阶段,需要越来越多综合能力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而这对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与新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发展环境,教师队伍有不少需要提升的地方。
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机遇期,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合日常的观察,笔者认为要把提高职教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作为大国工匠的培养者,职业教育教师要集教师与师傅双重身份于一身,既要懂教育,又要有技术,在某一领域有专门的造诣,成为某一行业的大师,同时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要具有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精益求精的完美精神、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不因循守旧的创新精神。
具有高尚职业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超的职业能力、高贵的职业品质的大国工匠,这是言传身教的最好诠释。
其次,笔者建议要建立严格的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制定体现职业教育教师劳动特点的准入标准,建立相应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严把职业教育师资入口关,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奠定基础,并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0.5—1年的教育见习和为期1—2年的企业实践制度。
比如说,德国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准入更为重视入职教师是否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师范培训。德国入职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0%以上,通过专业师范培训的任教者需具备3—5年的实践工作经验;未通过专业师范培训的任教者需至少8年的对应行业工作经验。
正是因为对入职教师系统培训和实践经验有严格的准入要求,保证了职业教育整体教师队伍的高质量。而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教师取得教师资格仅明确要求学历达到本科以上学历,缺乏对职业资格的明确要求。对于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标准构建来说,应突出强调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资格,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拥有相关行业企业的丰富经验或者获取相应资格证书,也就是体现其具备的职业实践能力,这是职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和最终归宿,也是最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标准。
另外,在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的过程中,重新构建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探索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补充机制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对职业教育师资的学历要求也日益提高。培养一批具有硕士学位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师资,成为职业院校的迫切需求。笔者认为应出台政策支持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机构开展本硕连读培养试点工作,确保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培养的学生能通过提高学历进入职业学校。同时,适应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的需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系列中增设职业教育硕士和博士类型,培养高层次“双师型”教师,满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此外,笔者认为要完善校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机制。通过建设产学研结合的教师企业实践培训基地,一方面助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制度设计,如法律规范等,明确企业接纳职业院校教师实践的具体责任与义务,逐步将教师到企业实践形成常态化、规范化,使每位教师都能获得到企业实践与学习的机会,并将到企业实践的情况作为任期考核的基本内容和职务聘任、晋级、评优的必要条件。
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有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进校送课。但人才到校上课,需要占用在企业工作的时间,另外讲课补贴吸引力不足,课程缺乏连贯性,也导致人才送课效果一般。为此有必要建立校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机制。
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将助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也利于培养出受社会、企业欢迎的技能人才。相信未来“工匠之师”队伍将越来越强大。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装备制造系副主任)
新闻推荐
准确把握定位 聚焦首要职责区纪委监委召开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工作座谈会
佛山日报讯记者李祥锐通讯员明纪宣报道:机构改革后,随着高明各部门职能的重新划分,派驻纪检监察工作也有了新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