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日报》报道,记者通过对2018年各主要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统计发现,去年有东莞、苏州、天津三个城市已经超过了5000家,在二线城市中处于第一梯队。
这个榜单的数据来自于各个城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数据具备很高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就各城市高新企业的数量来看,四大一线城市依旧占据前四的位次,而且,第五位的东莞、第六位的苏州、第七位的天津,与前四城市高新企业的数量差距如此之大,在短期内,前四位城市地位稳固,排名在后的城市很难超越。
令我们稍感惊讶的是,东莞以5798家高新企业的数字进入了前五。之所以稍感惊讶,是因为,以往我们清楚,东莞近年来加大了科技创新的力度,特别是在企业科研资金注入方面,无论是政府主导的投入,还是企业主导的投入,研发投入占比的增加、专利等科技创新成果的收获,都呈现了良好的态势。但,东莞毕竟只是一个地级市,科技创新资源的存量不多,比如,高校数量和科研院所的数量,与许多省会城市相比差距不小。众所周知的是,近年来,无论是高校的科研资金投入,还是科研院所的资金投入,伴随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力的增加都呈大幅增长的局面。如果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少,相对来看,这个城市所能得到科研资金也注定不会高。在这个方面,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省会城市要占据很大优势,而东莞行政层级低、高校少、科研院所少,“吃亏”也不少。在这一背景下,东莞高新企业数量依旧占据第五城的位次,超过了这么多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连近年来上升势头凶猛、科技创新实力声名在外的杭州、武汉、佛山、成都、南京、青岛等都无法与东莞抗衡,不能不说,这是东莞值得骄傲的成就。
更为重要的是,东莞高新企业侧重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设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产业,如果这些高新企业成长有力,那么,无疑会加快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在东莞,高新企业将成为拉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一个更为可喜的背景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逐步实施,大湾区建设必然推动科技创新资源自由流动的加速,东莞高新企业数量还会步入持续增长的时段。我们注意到两个可能性的大增:首先是大湾区城市群内科技创新资源向东莞的流动有望加速。香港、深圳、广州和澳门,科技创新资源丰富的程度远远超过东莞,而东莞拥有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优势,在大湾区城市群进一步实现硬联通和软联通的基础上,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城市,东莞的优势更为明显,科研成果转化将助推高新企业潮水般涌现。其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所设定的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远大前景,也会对大湾区以外区域的科技创新资源生成吸引力。近年来,无论是高科技人才及其团队进驻大湾区,还是高科技企业进入大湾区,数量都出现了井喷。东莞作为大湾区的一员,也将利用种种优势,对区域外的科创资源产生拉力。
新闻推荐
佛山日报讯记者黄妙哲报道:“发现身边的涉黑涉恶违法犯罪,及时举报!”近日,云东海街道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村居宣传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