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珍。
■杨珍为学生上3D打印课程。
■杨珍教学生使用机床。
■杨珍在为学生上课。
“严格遵守规定,多量几遍,避免误差。”在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每次使用3D打印机测试的时候,2017级3D打印专业的学生揭杰怀都会在心里默念这句话。这是一位老师教的,他印象深刻。
这位老师就是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装备制造系副主任杨珍。扎根佛山南海十多年,她向学生传授了很多“工匠心得”。在佛山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她以德为师,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只为培养出更适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只有摸准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才能找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职业教育工作者杨珍看来,每一次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都会引发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而自己从事职业教育必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才能实现职业梦想。
■人物档案
杨珍,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装备制造系副主任,先后荣获“南商教育基金教学能手奖”和“广东省金牌教练”“南粤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夺得两项冠军,其中一人荣获“五一劳动奖章”。指导数控技能竞赛选手共有7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1人被评为“佛山大城工匠”。
筑梦南海
“我要跑得更快点”
“近年来,技能人才缺口巨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提"工匠精神",技能人才迎来利好,属于技能人才的高光时刻已经来到……”4月3日,南海技师学院的课堂上人头攒动,杨珍演讲结束后,不少学生眼中泛光。
这让杨珍回想起自己刚入行的情景。当初,她懵懂地选了机械专业,毕业后去河南从事职业教育,抱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想法,竟越干越感兴趣。
2000年,当时正值国有企业改革实践期,一大批工人下岗分流,这对职业教育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身在职校更能明显感受到,很多下岗工人引导小孩不报考职业教育,学校招生数量急剧下降。”杨珍第一次感觉职业发展受到了限制。
一边是招生数下降,另一边是技术的快速革新,就在这段时间,她看到很多制造业企业的车间已经从普通的机床加工转型升级到数控加工,这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年,杨珍刚30岁,正是最有冲劲的时候,“我想干一番事业,但是平台不适合。”
正迷茫的时候,朋友向她推荐了制造业大市佛山。她在跟朋友交流后才发现,当她还在摸索教学生数控操作时,她在佛山从事职业教育的朋友已经外出交流授课了。“地域发展的差别让我看到了可能性,我要跑得快一点,必须跳槽。”杨珍说。
心动不如行动。2004年,杨珍果断选择到南海技师学院工作。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她刚开始带着学生参加数控专业的比赛时,学院专门请了一个老师做好后勤服务,负责采购的老师告诉她,需要什么训练耗料直接买,只要她真正需要,学校全力支持。
“这让我感动、震撼,以前采购物料可能需要领导层层审批,但是这边对你开展工作是全力支持。”“北雁南飞”的杨珍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人才的重视。
破浪扬帆
势在必行的课改
初来乍到,杨珍对佛山的印象停留在“制造业企业多、民营企业多”的认知中,但因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她便开始观察佛山。
“十几年前,佛山就开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职校技能人才的需求、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跟上企业的需求。”扎根南海后,杨珍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一线教课和与企业交流时,这种紧迫感显得更为强烈。
“有企业跟我说,佛山的职校教出来的学生不行啊,企业的设备升级后,他们连基本的操作都不会。”杨珍说道。
问题出在哪儿?不少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将原因归结于生源质量差,但杨珍却开始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老师讲课的方式有没有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为什么不高?”
直到2013年,她去德国参加培训学习了双元制的职业培训模式后,困扰她的问题有了解决方案。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
“我们很早就尝试校企合作了,但一直是学校热企业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校输出的技能人才不适合企业的需求。”杨珍分析,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很关键。
德国之行给了她灵感。“我看到了他们培训学生的严谨性。”杨珍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排水管的水平测试,我们可能半个小时就搞定了,但是他们一定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去测试,可能需要两个小时。但就是因为多了一个半小时,这个排水管就能用十年,而我们半小时测试的排水管可能四五年就要更换了。”
2013年8月回到学校后,杨珍感觉自己像“打了鸡血”一样,“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我很有热情,非常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杨珍说,“只有把课改落实到位了,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才能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再遇挫折
看不到成果?再坚持几年!
课程改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2013年9月,她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想法,并和其他老师集中加班一个星期,撰写课程改革初步方案,没想到,写到一半居然卡住了,老师们便提议边做边改。
“大家很热情,但我始终感觉课改的味道不像,我们只学到了德国教学模式的"皮",没有学到"骨"。”杨珍说,而且当时只有她去德国学习了,其他老师并没有实地去接触这类知识,所以在听完分享后,很多老师只能靠着有限的理解去分析,推动工作很难。
两年过去了,佛山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企业越来越呼唤更多复合型技能人才,但杨珍牵头的课程改革似乎起色不大,老师们的热情好像也不如以前高涨。“很多人想回归传统教学模式。”杨珍说,可她不愿意,“别人放弃的时候,我想再坚持几年。”
为了让课改思想达成一致,在负责教学教研工作期间,杨珍不断安排老师外出学习,“老师也想改,也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的需求,能够为佛山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出力,但是教学效果也需要时间沉淀。”
去年,她联系上了珠海技师学院,这家学校与珠海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有长期校企合作,是采用德国培养技能人才的模式,教学效果有成效,于是决定安排系部老师走进他们的课堂观摩学习教学方法。“以前老师们觉得课改要求定得高,现在看到别人能做起来,自己也树立了信心。”
就这样,杨珍不断调整状态,坚持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终于在近年有了一些起色。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上去了,技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不少学生陆续在各种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以前觉得大城工匠很高大上,但是现在我们的老师就是工匠,是学习的榜样,我们也有动力成为工匠。”2017级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苏日兰说。
“别人坚持了十年才有成效,我们才几年?所以,走不下去的时候,一定要再坚持几年,就能看到成效了。”杨珍说。
回归初心
从蒸米饭中领悟匠心
去年,杨珍获得佛山市“大城工匠”荣誉称号,并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人大代表,她承担着更多为职业教育发声的职责。
她认为,佛山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其高速发展和成效得益于大国工匠精神。立足佛山工匠精神建设实践,进一步探讨佛山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其培育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不断完善的课程改革中,杨珍把工匠精神代入其中,并多次强调,在技能实操上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这是她理解的“工匠1.0”。
她经常给学生讲故事:中国买了德国的一个设备,在实际操作时发现震动,中方觉得产品不合格,德方派了技术指导查看,发现中方用的扳手不是与设备匹配的扳手,而且中方工人用扳手拧螺丝钉的方法也不对,应该扳手与螺丝钉呈90度夹角,拧四分之三圈。事后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来执行,设备合格了。
“就是那四分之一圈,都会造成误差。”杨珍说,“给学生讲这个故事,就是告诉他们,在技能实操中,一定要遵守操作规范,不能太随意,这是工匠的基本素养,也是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工匠。”
启发她对工匠精神深入思考的是一次蒸饭的经历。“我买了一个日本电饭锅,以前蒸出来的米饭时硬时软,便觉得这日本锅没想象中那么好。”杨珍说,后来她试着照说明书拿量杯来控制水和米的比例,结果蒸出来的饭居然很不错。
“就像蒸饭一样,在技能实操这块,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来做,比如有的时候要求学生测试两次,就一定要测试两次,不能少也不能多,少了不精准,多了耗时,如果每件事的每个步骤都严格按照规范来做,整件事就合格了。”杨珍说,这只是工匠精神的初级阶段,但目前的职业教育学生在这方面都还有所欠缺。
为此,去年她聚焦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希望进一步倡导工匠精神,提高技术工种的社会地位,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今年全国两会,她将焦点放在了“工匠之师”的培养上,她提议要尽快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体系和准入制度,并把近几届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或全国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培养成高层次的“双师型”教师。
文/珠江时报记者程虹实习生吴美璇图由受访者提供
对话
适度超前培养产业发展所需技能人才
问:您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阶段?
杨珍:遵守规章制度是工匠具备的基本素养。但要真正传承工匠精神,就必须在此基础上融合自己的想法,不断改进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之后在摸索的过程不断创新思维,也就是要经历守、融、创三个阶段,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工匠。
问:为何会特别关注“工匠之师”的培养?
杨珍:教师是立教之本,培养多样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新要求。但是从日常的交流中看到了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很多不适应性,“双师型”教师比较短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
问:对推进职业教育有什么好的建议?
杨珍:希望健全佛山职业教育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方面的统筹。最好能组建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引导职业院校以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和企业需要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度超前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
新闻推荐
治愈系的旅游式相亲姻缘福地好评如潮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东莞观音山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素有“南天圣地,百粤秘境”和“天然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