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沥计划把海北片区打造成广佛间的魅力湾区。图为海北片区的商业综合体。(资料图片)
■广佛路是大沥连接广佛的交通纽带。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在这里,有广州人熟悉而亲切的“中山九路”,延续了省城的兴盛与繁华;在这里,一头紧挨千年商都,一头连着制造大市,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黄金走廊”;在这里,经过数百年的民间交往,人们仿佛早已模糊了广佛两地的边界,“同城”之感从不陌生……这里就是大沥。
2009年3月19日,广佛两地市长的手握在了一起,两地签署《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广通同城化的正式启动。从城市建设到产业发展再到文化交流,十年来,同城化的影响,让大沥这个连接广佛的小镇焕发了新的面貌。
如今,新的十年已经开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又成为了新的机遇。在同城新时代到来之时,历史交给大沥的任务依然是“同城先锋”。带着“国际贸易示范镇”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崭新定位,大沥将持续聚焦“大城配套,小城生活;大城资源,小城成本”的特色,继续与广州进行多方位的积极对接,用更新的高度、更大的力度全面提升合作量级。
城市互融
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区域融合
在广州荔湾上班的陈敏最近搬家了,她和男朋友都很满意这个“新家”:步行数分钟就能到达滘口地铁站、多条广州公交线路穿梭社区之中,租金却比以往公司附近的房子便宜了一半……但这里不是广州城区,而是位于大沥的黄岐片区。
从广州中山八路一路西行,驶过珠江大桥到达芳村滘口,再沿着广佛路走过一个公交站的距离,就到了大沥黄岐。因为紧挨着中山八路,这里又被称为“中山九路”。时至今日,广佛在这里几乎已经融为一体,找不出明确的分界线。广州与大沥,有着26公里的接壤线。广佛同城,关键在“融”,作为广州地理上的“邻居”,大沥的城市发展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广州的变迁而向前。
1993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响锤动工,荔湾老城区开始拆迁,一些广州市民猛然发现,用当时在广州市区买一套房的价钱,到不远处的黄岐可以既买到房也买到汽车。于是,这些“广州客”便开始在黄岐置业,这也促使黄岐爆发第一批商品房售卖热潮。随着这一热潮的推进,原本凌乱的黄岐地区开始渐渐变样,一批批中高档楼盘相继落成,让黄岐渐渐出落成如今这个充满“城市味”的模样。
大沥在同城化的区域融合中,一直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广佛同城十年来,这股“城市味”依然在不断蔓延着。
2015年,广州市荔湾区与佛山市南海区就签订了《共建广佛同城化合作示范区框架协议》,拟在五眼桥-滘口片区启动广佛同城化综合开发治理试验片区,共建“广佛新城”。2017年,大沥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对海北片区城市设计方案进行了国际征集,计划把这里打造成广佛间的魅力湾区、创业者宜居乐岛、滨水商务休闲水岸。
而大沥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出积极承接广州中心城区辐射,以广佛道路贯通为抓手,推进广佛新城、海北新城建设,打造广佛同城“桥头堡”。以片区提升加快区域融合,成为大沥在广佛同城新时代的重要选择。
完善路网紧密衔接两地资源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了跟陈敏一样的选择。连接两地的便捷交通,是最重要的推动因素。
明朝时期,大沥商业发达,为加快对外商品贸易,连通广佛的第一条陆路交通——省佛通衢就已开始建设。其时,沿线茶楼林立、商贾不绝。尽管省佛通衢如今已经不复当年模样,但广佛路、广佛新干线、穗盐路等,也都成为了大沥连接广州的交通纽带。
大沥“黄金走廊”的美誉,便是得益于连接广州与佛山城区的优越交通位置。因此,在同城新时代,交通路网的完善与对接,将进一步夯实大沥的优势。接下来,大沥还要加快实施广佛路、广佛新干线和穗盐路的道路改造升级,同时重点推进新干线下穿一环隧道、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大坦沙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更加紧密衔接广州交通路网。以交通路网为切入点,大沥将可与广州进行更为全面对接,从而吸纳和汇聚更多优质资源。
除了路网建设外,在环境治理上,大沥与广州也有牵手。如今,大沥正通过全面落实“河长制”,强化广佛跨界河涌治理,做好活水调水、清淤保洁、生态修复工程。去年8月,大沥镇与广州石围塘街道就联合启动了“广佛同城·金雁护河”跨界河涌民间小河长巡逻队志愿服务,引导各个年龄层的市民积极投身广佛跨界河涌治理保护。
与此同时,大沥还将通过“花满沥城”等举措,以及高标准实施广佛交界区域、禅桂接壤区域的出入口综合提升工程,从灯光、标识、绿化、立面等方面进行改造和美化。大沥将对标广州、桂城,进一步提升城市“颜值”。
产业对接
承接溢出资源增强产业力量
纵观大沥的产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大沥总会充分利用自身的价值“洼地”优势,积极主动承接广州人才、资金、商贸等方面的溢出资源。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沥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呈现厂房林立的景观,五金、家具、内衣等行业逐渐崛起。新技术的开发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高速的发展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饥渴”状态。于是,到距离不远且高校林立的广州寻找“星期六工程师”,成为了当年大沥第一批民营企业家的“绝招”。那时,每到周末,大沥的企业家们便开着小轿车到广州院校门口,接送刚刚放下教鞭的大学教授到工厂“炒更”。在来自广州的“智力支持”下,大沥的产业发展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作为“广佛同城”的桥头堡、“沥桂一体”的先行区,大沥依托广州、佛山两市中心城区强大的市场消费力,孕育出强大的产业力量。广佛同城十年,不少企业看中南海临近广州的“小城成本,大城配套”的优势,主动接受广佛都市圈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
大沥也在主动承接产业溢出资源,提升自己的产业发展水平。为了方便全国各地的客商到凤池采购,2013年夏天,随着第十五届中国(广州)国际建筑装饰博览会开幕,首届大沥(凤池)铝门窗建材博览会开展。为了实现“引流”,凤池展会主办方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展会期间安排大巴往返广州展馆和凤池两地,广州展会的客商可以乘坐大巴直达凤池展会,凤池展会上也有不少销售人员“挤”上车去广州展会派发宣传单,进行洽谈。如今,在这种资源互补的助推下,凤池已经发展起一年三展的规模,为大沥展贸打造了一张新名片。
依托洼地效应提升产业层次
“朋友说,在广佛路上走一趟,一生中需要用到的东西几乎都能买到。今天过来瞧瞧,果然名不虚传。”应朋友之邀,四川人田芳最近趁着年假来到大沥住几天,当朋友开车带着她“游”了一遍广佛路后,她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上世纪70年代末,省佛通衢古驿道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新建成的广佛公路成为了广佛交往的新纽带。那时,来自四川、重庆乃至海南的汽车前往广州都要经过这条道路,这为两旁的商铺带来了旺盛的人气。越来越多人看到商机,很快,16.5公里的广佛路沿线就生长出38个专业市场,每年创造近7000亿元交易额。大沥因此成为珠三角马路经济的夺目样板。
事实上,广佛路有的不仅仅是专业市场。广佛路距离广州市区最短只有十几分钟的车程,再加上比广州相对便宜的价格,如今许多去广州参加展览会的客商也选择到大沥住宿,近年来甚至还有不少国际五星级酒店也选择进驻于此。
在产业发展上,大沥作为广佛同城的前沿阵地,大兴产业看起来似乎是那么的理所当然。而越来越多企业家对大沥的选择,也折射了这一现实:广佛慧谷、广佛智城、广佛国际机电五金城……一个又一个以“广佛”为名的产业载体,这些年来在大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作为一座以制造业为支柱性产业的城市,佛山市的工业产值多年来都位列全国前列。广州是“千年商都”,而“商”也一直是大沥的根与魂。大沥期望通过在产业方面的提升,加快广佛的进一步融合。2017年8月,在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大沥镇举办了“创新大沥向世界进发”全球招商推介会暨重点项目路演活动,大沥商贸指数正式上线,全球采购中心“黄金十条”正式发布。
今年,大沥被区委区政府赋予了打造“国际贸易示范镇”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重任。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的时代背景下,大沥将充分发挥广佛之心的洼地效应,积极对接香港、深圳、广州等地的现代创新资源和展贸平台,努力推动大沥的产业体量和质量向更高层次迈进。
生活共享
借助光影文化延续广佛情缘
3月28日上午,准备登上广州塔游览的四川游客罗梓瑜,刚通过一楼的检票口便看到了一排排精致的展板,忍不住细细观看起来。“这些摄影作品都很有创意,有些还让人有所启发。”当得知这些作品都出自国内唯一主打创意摄影概念的全国性摄影活动时,罗梓瑜忍不住把展览现场拍照发到朋友圈。
这个摄影活动便是已举办多届的“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源于“中国照相机之父”邹伯奇的故乡——大沥。为何此次会选择在广州首展?展览主办方给出了这样的答案:这缘于广佛两地延续多年的深厚情谊。
文化同源,是广佛同城最具群众基础的一大优势。广州和佛山的民间文化交往早有记载,而这又以大沥地区最为繁盛。早在500多年前,大沥的盐步地区便与广州荔湾以龙舟互相“结契”,这一传统到现在仍然在每年端午节期间上演。1956年6月13日端午节,“盐步老龙”龙舟队应邀到广州文化公园上演“旱地龙舟”,这可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关广佛同城民间交往最早的文献资料了。
除了龙舟以外,每年的新春狮会、北村生菜醒狮盛会等民俗盛事举行期间,广州也有不少醒狮前来拜年,不断增进两地情感交流。而本届“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首展在广州地标建筑——广州塔举行,便是广佛同城十周年的其中一个文化交流活动。面向大湾区的广佛新布局,未来,大沥将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越的地理优势,推动广佛两地继续深化创新和文化同城。
积极打造同城生活“样板间”
因为地理上与广州“无缝对接”,下辖万科四季花城、中海金沙湾、沙面新城、白天鹅花园等十多个楼盘的大沥江北社区,成为了不少“新广佛人”的定居首选。以中海金沙湾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小区内六至七成住户拥有广州户籍或在广州工作。
自广佛同城提出以来,江北社区通过直联等渠道,了解居民的所想所需,并尽力链接更多资源优化人们的“同城生活”。例如争取途经大型小区的公交线路与广州地铁站接驳,让居民更便捷地穿梭于广佛两地。与2003年成立时相比,如今江北社区内的商业配套、交通网络、市政设施等有了不小的提升。
日间在广州上班、晚上回南海居住生活的“广佛候鸟”,在这里已是一个常见的群体。这不仅让大沥辖区的楼盘多了更多“广州业主”,也让本地居民直接受惠——房屋的出租率常年高居不下。根据大沥今年的工作计划,将打造5个镇级乡村振兴示范点,其中便计划把东秀社区打造成广佛同城示范社区。
依托这些广佛交界处社区的提升,大沥期望未来可逐步打造出更多广佛同城生活的“样板间”。此外,为解决多元的人口服务需求,大沥镇还每年投入数以千万的资金购买社工服务等,不断扩大社区与人群的受惠覆盖面。不难发现,广佛人优质同城生活的“大沥蓝本”,轮廓已经渐渐凸显。
文/珠江时报记者李翠贞通讯员关艳娟
新闻推荐
佛山日报讯记者毛蕾通讯员焦洋报道:庄严的海关大楼里有什么?神圣的关徽有何意义?身穿海关制服的叔叔阿姨们是如何守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