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房厨房帮助“星青年”就业。本报记者 孙俊军 摄“请问您是宋老师吗?这是您的下午茶,请签收。”3月27日下午,经过一个多月“花房”试营业,花房厨房的“下午茶”业务当天正式上线。19岁的小军戴上安全帽,骑上自行车,拿好配送地址,打开手机导航,依次走过几个街口,不一会儿来到客户宋老师家里。看到小军有板有眼地操作,旁人猜不到这是一个轻度的自闭症青年。
小军母亲刘园(化名)为孩子康复、融合奔走操劳将近20年,并为同类孩子创办实习基地——花房厨房。她希望以自己的努力,打破“孩子不长大,我不敢老。”的星孩家长魔咒,让这群孩子更有尊严地生存。
本报记者 徐钧钻 李玮玮
■花房厨房,让4个“星青年”家庭找到希望
石岐区白水井东街的一间老房是刘园的旧居,这里承载着小军和哥哥小霖嬉闹的童年,也承载着母亲刘园曾经辛酸的汗水。月前,经过简单的装潢,非儿戏花房厨房作为中山首个由自闭症家长探索的就业实习基地正式挂牌试营业,环境清新舒服。
“"花房厨房"是学广州的。”刘园坦言,自己有私厨、花艺的技能,但这个实习基地不算自己的创意。原来,小军2017年曾在广州的花房厨房里实习,在导师的帮助下学习冲奶茶、送外卖、打扫卫生等工序。经过两个月实习,小军的语言表达能力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于是,刘园就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家长商量筹谋花房厨房,刘园自资装修旧居,配置硬件,聘请广州导师定期跟踪指导。今年1月,非儿戏花房厨房实习基地招募了4个星孩学员,这也让4个家庭找到了新希望。
■经培育,“星青年”就业能力超乎想象
处理花材、换乘公交、手机导航、打扫卫生、清洗炊具、烘培鸡翅、冲泡奶茶,时下最流行的手机游戏都玩得得心应手……近日,记者如约来到非儿戏花房厨房探营,看到小军等学员有条有理地完成这些工作片段,打破了长期对自闭症青年的“刻板印象”。
来自东区的小杰是外表清秀的“小鲜肉”,其整个童年一直跟随着在佛山开工厂的父亲上下班。来到花房厨房后,小杰的能力被大大激发,他一个人坐着公交送外卖、回家,还经常收到客人的点赞。
刘园欣慰地说,4个学员当中,改变最大是小辉。小辉父亲一直不肯承认小辉患有自闭症,所以早期抢救性康复训练不够系统。患有轻度自闭症却行为偏差多很多。“他刚来的时候,会对着陌生人直接打喷嚏,当众抠鼻孔。”花房厨房对实习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评估,还制定许多规矩让星孩们遵守,让他们离校后依然保持良好的行为能力,培养工作意识。
进入厨房要戴口罩、围裙,送外卖时要使用礼貌用语,洗碗后还要懂得晾晒。导师要求学员每次送花或外卖后,不允许将外卖环保袋落在客人家里,否则要接受扣钱、扫楼道等惩罚措施。“这些规则是为了让星孩在就业过程中,修正行为偏差、培养工作意识,保持一个规律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刘园说。
花房目前有10个固定的个人及企业客户,下午茶业务仍在开拓中。每次配送回来后,“5-20元/次”的配送费不仅仅是小军、小辉、小杰这群自闭症孩子劳动奖励,更是他们获得了“我能就业”的自信与荣耀。
新闻延伸
自闭症青年就业难在哪?
小木(化名)今年18岁,在中山一家职业高中就读。小木的妈妈美玲告诉记者,小木是轻度自闭症,周末会早起给全家做早餐,接送妹妹上下学等,很多人见过她的儿子,都不认为他是自闭症患者。但小木即将面临就业,却让美玲担心起来。
“他是很怕陌生人,非常紧张,同时考试焦虑症,社交能力障碍。”7岁在广州中大三院确诊为轻度自闭症,美玲始终不得不承认孩子与常人的不同。
事实上,这不是美玲一个人所面对的问题。自闭症孩子的情绪控制问题一直是用人方无法完全剔除的“风险”。记者调查发现,在许多镇区工疗站,接受过一段时间辅助性就业的自闭症青年要想真正地“走向市场”,迈向工薪,并不是那么简单。
许多自闭症青年家长希望用人单位给予更好的信任与包容。同时建议政府通过购买社工服务、“影子老师”等手段,通过一段时间“过渡”支持,让自闭症青年和用人单位产生信任关系,为他们建立起系统的就业支持系统。
“星青年”的家长为什么不敢老?
去年12月,市青少年宫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星青年”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活动,让“星青年”走进超市自行挑选棉衣、围巾和手套等保暖物品,在家长和义工的引导下自主购买物品。该活动是“星青年”职业体验及就业支援计划系列活动之一,共有30个“星青年”参加,热闹而有序。
据悉,“星青年”职业体验及就业支援计划自2017年4月启动后,先后举办了咖啡体验、拉面馆、寿司、简单的工场生产线操作等职业体验课程超过10场。许多星青年和家长看到孩子有板有眼的操作,收获了自信。然而,市青宫社工中心总干事胡丹丹发现,一些中重度的自闭症青年再缺乏系统的评估、职前训练、跟踪辅导,很难单靠一场体验营来实现就业。
从2018年起,星青年”职业体验及就业支援计划将体验营内容聚焦在更突出“生存”问题,陆陆续续开展了类似买菜做饭、乘坐公交、简单社交礼仪、逛中山书展等近10场体验活动,不少星青年的家长在体验活动后在家加强课后训练,不少家长反馈,孩子已经学会了基本的生存技能。
“家长为什么不敢老?就业问题背后的核心还是生存问题。”胡丹丹认为,中山一群大龄自闭症青年中,大部分早期已错过抢救性康复的黄金期。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就业问题。“社会除了要对中度、轻度的自闭症尽快建立健全支持系统,政府还要尽早谋划建设一个面向包括自闭症患者在内的所有残疾人托养中心,消除自闭症家长特别是重度自闭症家长老后的后顾之忧。”
新闻推荐
“丁振军,我们替你回小学看看” 丁振军的同学自发在东升兆隆小学举办追思会
4月6日,东升镇兆隆小学丁振军的老师、同学举行仪式悼念丁振军。本报记者缪晓剑摄本报讯(记者陈慧)昨日下午,20多名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