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香云纱文化发扬光大,60年里梁珠共经历了三次创业。/珠江商报记者朱德文摄
坚守非遗传统技艺60年
国家级非遗项目香云纱染整技艺传承人梁珠为香云纱发扬光大倾注了大半辈子的心血,小儿子接班让他欣慰不已
人物档案:
姓名:梁珠
职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云纱染整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年龄:84岁
3月29日早上8点,年逾八旬的梁珠一如往常,拄着拐杖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和晒莨场,看看工人的工作情况,看看新晒的布料如何。从14岁的懵懂少年,到白发苍苍的知天命之年,这个习惯梁珠已经保持了多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云纱染整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梁珠对香云纱的热诚一如初相见,所以他一直退而不休,依然保持着上班的状态,“所谓力不到不为财,自己不上心办不好事,作为企业负责人一定要对企业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舍不得一门手艺
就这么消失
梁珠14岁那年,伦教风行香云纱,他进入当地一家工厂当起了学徒。勤奋好学的他很快就对封莨水、晒莨、过河泥等香云纱染整的每一道工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当时,没有人知道,一个小小学徒日后将成为这一古老技艺传承的关键人物。
1979年,经历了当兵和转业的梁珠回到了伦教新民村,因为受到化纤产品的冲击,和人们衣着方式的改变,香云纱在顺德几近绝迹,染整技艺更是濒临失传。年少时看过香云纱兴盛的梁珠决定重振这一产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集体经济项目新民晒莨厂成立了,恢复了香云纱生产。
辉煌只延续了十年,在集体经济转制的浪潮中,香云纱再一次衰落。“1988年到1992年之间是最艰难的。”梁珠回忆,转制过程中,新民晒莨厂没了货源,“那四年,我们到全国各地找货源,成本很高,但是能够赚到吃饭的钱,我们就还是坚持下来。”
到了1992年,梁珠咬咬牙,把濒临倒闭的新民晒莨厂买下来,成立了自己的成艺晒莨厂。在变幻的市场中,香云纱在1998年后又大火了一段时间,后来再次因产量过剩而大落,很多晒莨厂开了又关,只有梁珠,在大起大落中始终坚守。
“这是一门有价值的手艺,我舍不得它就这么消失了,慢慢熬,总会出头。”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梁珠的坚持,2008年,香云纱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注香云纱技艺几十年的梁珠,也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云纱染整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古稀之年仍在创业
总结梁珠与香云纱的故事,60年里他共经历了三次创业:第一次他44岁,办起集体所有的新民晒莨厂;第二次他57岁,成立自己的成艺晒莨厂;第三次他已到了古稀之年,2012年,他拉来投资,成立了广东新天成香云纱生态文化开发有限公司,打造集研发、生产、展示、观光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这一次他是带着梦想的,“我要让香云纱染整技艺传承下去,让它的文化发扬光大”。
在产业园内建香云纱博物馆就是出于这个目的,该博物馆将对种桑养蚕、织布、印染、设计、制作成衣等香云纱整个制作链条进行展示,馆内还会收集有关香云纱的历史资料、制作工具等,计划以旅游为载体,整合岭南文化特色,以此展示伦教香云纱的发展历程。
传承不代表一成不变,近几年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市场,梁珠对香云纱产品进行一轮改进,原来只有黑色款的布料,被研制出了红色和绿色款,服饰面料也添加了印花、绣花等时尚元素,让香云纱这一古老布料散发出新的魅力。
反复做工作
儿子终于肯接班
创新固然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但香云纱染整技艺后继乏人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香云纱制作要经过长期日晒,劳动强度大,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即使是梁珠的两个儿子,也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未继承父亲的事业。
“这几年我给孩子做了不少思想工作,跟他们说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劝他们继承家传的技艺。”梁珠的这一番苦心最终没有被辜负,如今他的小儿子已经决定秉承父愿,创办了自己的香云纱企业,肩负起了传承香云纱染整技艺的重担。
记者手记:
一股拧劲成就的辉煌
梁珠创业奋斗的年代,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年代,也是极易沾染浮躁心态的年代。在香云纱浮浮沉沉的那些年里,不是没有溢价更高的行业出现,但是梁珠就是认准了香云纱,一门心思扎进去就是一个甲子的时光。
采访过程中,记者反复问其一个问题,“为什么遭遇过那么多艰难时光,依然在这个行业坚持?”梁珠的回答也始终围绕两个要点:香云纱染整技艺是一门有价值的技艺;做生意肯定会有起伏,只要找准方法,没理由做不下去。
简单的答案背后,是生意人的韧劲,是手艺人的拧劲。也许正是这一股拧劲,让几乎压箱底的“古董”香云纱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中闪耀出了光芒,成了被顺德人捧在手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闻推荐
佛山日报讯记者朱朝贵报道:昨日,记者从顺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官网查询统计,顺德区今年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