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中队在营区进行体能训练。
■营区内整齐摆放着专业森林消防装备。
■队员们演练前相互检查装备。
■西樵中队队员演练铺设消防水带。
■队员们从消防车取下消防水带和水枪。
■哨声响起,队员们紧急下楼集结。
■集结后,队员们跑步前往消防车辆。
■风力灭火机组队员配备灭火机演练。
在南海西樵,有一支年轻且神秘的队伍,他们成立至今尚不足半年,队员们的平均年龄仅为26.75岁,退伍军人占比超60%;他们身穿橙色灭火救援服,每日穿梭于西樵山、西岸茶山密林深处,守候着那片林海与青山,他们时刻准备着,用实际行动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他们,来自于佛山市南海区专业森林消防大队西樵中队。
森林消防对不少人而言或许曾经有些陌生,但在这个清明节却是刻骨铭心的。殷鉴未远,哀思救火英雄的泪痕犹在,对于拥有3.3万亩林地的西樵镇而言,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是,森林防火工作怎么做,如何守护绿水青山,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燃”?下面请跟随记者探访南海区专业森林消防大队西樵中队(以下简称西樵中队),解读他们给出的答案。
保证火灾当日扑灭率达100%
4月5日至4月7日是清明节假期,也是清明拜祭高峰期,节日期间天气晴朗干燥,上山扫墓的人流集中,面对严峻的森林防灭火形势,西樵镇加强对森林火源的管控,辖区林区燃放烟花爆竹、焚烧香烛纸钱现象大幅下降,文明祭祀蔚然成风。南海区民政局预计,接下来的两个周末仍是拜祭高峰,西樵中队仍在筑牢森林“防火墙”的路上。
清明期间,西樵镇内重要进山路口均设立了森林防火检查点,并安排工作人员驻守,对来往人员和车辆进行检查。而所有进山路口和重点地段都设立了防火警示牌,张贴和悬挂了森林防火令通告及森林防火警示宣传横幅,防火氛围十分浓厚。西樵中队副队长潘海涛介绍,虽然队龄仅有数月,但队员们的“作战”态度却丝毫不含糊。
西樵中队配备队员30人,其中28人为灭火战斗员,负责西樵镇、丹灶镇、九江镇的森林防火任务,保障责任片区的森林资源防火安全。“防打结合,防火是中心,打火是核心。”潘海涛介绍,中队要求15分钟内集结,30分钟内到达火灾地点,保证森林火灾当日扑灭率达100%,“我们的标准不是追求合格,而是精益求精。”
警笛拉响后,队员迅速跑下楼,穿戴好衣物,携带装备登车……这样的应急拉动演练对他们而言是“家常便饭”,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训练,目的是提升队伍应急救援能力,确保招之即来,战之必胜。“贴近实战,高于实战。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些口号已成为西樵中队每一位队员的人生信条。
潘海涛介绍,队伍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日常训练以体能训练(负重越野)和器材操作训练为主。此外,每年防火期前还会组织实战演练和专业培训,考核队员的器材操作,学习专业的森林防火知识,全面强化队伍的实战能力。
搭建森林防火预警系统
“以前,没有专业的扑火队伍,更没有扑火机具,扑火依靠发动群众,搞人海战术。”潘海涛在大连服役时,也曾手持树条、拖把、铁锹等工具上山扑火。经历过依靠人海战术扑火的他,更懂得“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的重要性。
在西樵中队成立之初,西樵镇组织队员到深圳市开展为期12天的森林消防技能岗前培训。从常规灭火机具的操作使用、森林火灾的扑救技术到森林消防水泵的操作训练,再到无人机在森林火灾中的应用技术、火场伤病事故处理知识。培训结束后,队伍改道南海青少年军校,开展为期两月的体能与技能强化训练。
如今,各类车辆、机械及油锯、风力灭火机等作业设备,灭火战斗员可以说是手到擒来。潘海涛透露,下一步将培训队员操控消防无人机的技能,将GPS技术、数字图像传输技术等高新技术综合应用于森林资源管理中,解决目前森林防火瞭望和地面巡护无法顾及的偏远林火的早期发现等问题,协助地面指挥工作部署安排。
西樵山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分布有桉树、榕树、松树、观音竹等,树木种类较多,而不同树种的水分油脂比例不同,需要“对症下药”,例如油脂量高的松树具有轰燃特性,动辄掀起几米甚至十几米高的火墙,树冠的火光能烧红天际。如遇此情况,队员首要把握安全距离,可选用高压水枪远距离灭火。
“消防车水炮最大射程可达100米,且西樵山上湖泊分布较为分散,水源较多,取水较易。”潘海涛认为,科技为人类减轻了负担,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队员的生命安全。下一步,西樵中队计划在西樵山上搭建森林防火预警系统,实现实时无缝隙监控、实时提醒,确保把山火消灭在萌芽状态。
花絮
每日巡山“不走寻常路”
今年30岁的彭锦然是西樵中队的一名灭火战斗员,来自西樵民乐社区的他此前在某陶瓷机械厂从事采购工作。而立之年,他的职业规划却发生了重大转折:从采购员变为“消防员”,并立志以森林消防作为其终生职业而奋斗。
早上9点,他准时换好衣服与队友麦国杰搭伴,从中队步行出发,开始当日的巡山工作。虽然是土生土长的西樵人,但彭锦然却很少登西樵山。“巡山不仅是为了排除火灾隐患,更多的是让队员熟悉山上的各种小道。”
为此,巡山队员们基本上“不走寻常路”,专挑人迹罕至的羊肠小道。“有些路段有长满青苔的大石头,稍有不慎就会滑倒;有些路则满是泥泞,一脚踩下去,要用力才能拔出来。”麦国杰介绍,由于巡逻路线长,山路难走,这一趟下来,就要三四个小时。但对于今年才23岁的他而言,一路上都是惊喜。
去年9月退伍的麦国杰,同年11月便加入了西樵中队,称得上无缝衔接,对训练生活适应良好,还十分善于在枯燥的训练中发现美。“以前只知道从登山大道上山,现在我随时能走出十多条小道,对每条道各个分叉口的目的地了如指掌。”麦国杰介绍,巡山路上发现的泉眼、山洞、野花都让他十分兴奋,还不时拍照与亲朋分享,获得不少称赞。
事实上,西樵中队30名队员,他们都十分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家里的父母亲人也十分支持。为了山里的那一片葱绿,他们在大山深处巡逻,留下了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脚印……
观点
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在我国,一旦在火灾发生以后,消防员责任在身希望尽快扑灭,可能有一些危险地段、危险条件,不太适宜扑火,但是可能为了尽快将损失控制在有限范围内,消防员也积极去扑打。“当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时,人是渺小。我们要敬畏自然,但也不能改变我们的职责,有火就要救。”但与此同时,潘海涛也立下誓言:带出去多少人,就必须带回来多少人。
既要忠于职守,又要保障人身安全,潘海涛建议,接下来需进一步完善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尽量在灭火过程中使用高科技装备,设立森林防火警示宣传栏,消除森林火灾隐患。
“良好的装备可以防止高温和浓烟对队员造成伤害,而在打火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一个安全区域作为依托。”潘海涛建议,南海其他镇街可以复制西樵独岗模式,在山上铺设消防水管,设立蓄水罐,存放水带等消防设备,开设防火隔离带等,以便消防队员实现轻装上火线,节省体力,确保消防人员安全。
文/珠江时报记者梁雅诗通讯员张嘉宜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
新闻推荐
珠江时报讯(记者/戴欢婷通讯员/李力)今年清明节后继续开展骨灰植树活动。昨日,记者从南海区民政局获悉,南海“青松园”骨灰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