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看往期公开课内容,请扫二维码。授课老师广州博物馆馆长 李民涌修复前的虎头蔽膝,绒边已损坏大部分。
在之前的“公开课/广州文博解码”中,我们涉及了不同种类的文物藏品,有西周青铜盉、汉代龙凤重纹玉佩、明前“沧海龙吟”古琴、岭南名画《湖山平远图》卷、广彩潘趣碗,今天来说一说战场上保命中的宝贝——
古装剧看得比较多的朋友,对武将身上的甲胄可能会有些兴趣。盔甲如同今日战场上的防弹衣,就是保命续命的法宝。真正的甲胄如今不易见,但在越秀山上的广州博物馆中还保存着一套实物。这件藏品由著名的文物捐赠达人、香港同胞邓又同先生于1956年捐赠,是他祖父邓华熙的旧物,可以说这件文物蕴含有保国之功,兼具家族之情。
这件藏品看起来有点“憨呆可爱”,能让我们直观了解清代“甲装”的模样。它还经过故宫专家们妙手“抢救”,故事可真不少。
藏品档案
年代:清光绪年间
类别:镏金二品甲胄
规格:通高176厘米,上衣长75厘米,下裳长101厘米。重约80斤。
香港同胞邓又同先生于1956年捐赠给广州博物馆收藏。
来历
光绪赐甲胄
邓华熙是今顺德人(清时属广州府),生于1826年,1851年中举。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时任京师驻防处办事员的邓华熙提交了数千字的抗敌方略,受到恭亲王奕?的赏识,被提拔为刑部郎中,转监察御史,之后历任云南大理府知府、江南道监察御史、漕运总督、湖北、江苏布政使、安徽、山西、贵州巡抚,1903年因病开缺还乡,1916年11月24日在广州病逝。这套甲胄,是他被光绪帝册封为“建威将军”时所赐。60岁那年,他就是穿着这身装备参加“大阅”。
甲胄,其实是两件装备的合称:甲指铠甲;胄指头盔。不过邓华熙的这套甲胄,并非一般的“战甲”,而是阅兵时将官穿着的服装。
清代崇尚武功,在“大阅”现场,文官也需要穿甲胄。1633年皇太极始行“大阅”,目的在于倡导骑射之风;顺治时定为三年举行一次,八旗军队按各旗分,披铠戴甲,依次在皇帝面前演示火炮、鸟枪、骑射、云梯、布阵等军事技能;至康熙时地点不再固定于南苑,时间也不再固定,并与每年田猎形式的大规模军事演习结合了起来。
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金昆等人绘制的《大阅图》,当中可以看出,受阅者为满蒙汉共二十四旗官兵,人数多达数万。故宫还藏有不少杭州织造制作于乾隆年间的八旗兵丁甲胄,就是大阅礼服,平时、战时皆不用,存在紫禁城西华门城楼内。
材质
金甲棉里藏
清代的甲胄与前朝甲胄相比有些不同。虽然都是金属铠甲,但清代铠甲将金属材质“由外转内”,表面是布,金属甲片镶在里面,布的表面有很多间隔1~2厘米规则排列的如同铆钉一样的铜扣。
这种棉甲材质较轻软,穿着行动起来比铁甲自如,且有一定防寒性,适合北方地区作战。通常正式上战场时,在这件棉甲里面还要再穿一层锁子甲,增加防御力。
盔帽
清代盔帽无论是铁或皮革所制一般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个像酒盅的盔盖,盔盖中间竖有一根铜或铁管,用来插象征身份的饰物,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馆藏这套甲胄的盔帽并不完整,缺护领、护颈、护耳等。
修复
故宫巧匠来绣衣
由于岭南地区气候潮湿,更兼年代久远,这套甲胄在捐赠时织物质地已严重受损,纤维毫无拉力,各部件的绒边断裂,铜扣多已锈蚀。于是,广州博物馆将其送至清代甲胄维护和修复经验丰富的故宫博物院,在“不改变原状”的基本原则下,让它重焕神采。
具体来说,故宫博物院的科技保护人员要做的主要修复工作是加固旧绒、补全新绒,在绒边上覆盖一层网眼极密、通透性极好的进口纱,进口纱的覆盖方法采用传统的缝合法。这样做既可以恢复甲胄的原来形态,又能让人们看到原质地的同时减少织物部分与外界的摩擦,还便于未来需要时的加固修复。
1.新绒做旧。由于原绒颜色已由黑色褪为褐色,且因糟朽等原因变薄,需要将换装上去的新丝绒加以刮薄、褪色等做旧处理。考虑到广东地区湿度大,很容易造成文物串色,所以不采取染色的方法。
2.前挡、左挡、护腋全部绒边已经糟朽、碳化,首先对脱落的原绒进行丙烯酸乳液加固,再按缺损部分的形状、颜色,选取新绒补配,并以黑色进口真丝纱蒙盖。
3.左右护肩、虎头蔽膝的原绒边已损坏大部分,全部糟朽、炭化,且与金属边相连,或面积较大,受力大,易受弯折影响,所以采取清除残留旧绒,更换新绒的方式。
4.上衣、下甲原绒边存留很少,且已基本糟朽炭化,所剩绒边难以保留,采取整体更换绒边的方式,且采用原制作工艺复原(原绒边制作工艺为:最上面一层绒边,绒边下面一层皮纸,皮纸下面一层棉纱布,纱布下面是青色素纺真丝材质衬里)。
5.铜扣:大量铜扣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浅黑色锈蚀,修复时采用多种方法并行,包括机械方法(除去表面的锈层)、化学试剂方法(溶解红色氧化亚铜成分等)、电化学还原法(调糊敷盖在铜扣表面)、缓释剂保护法(使铜器表面形成保护膜)等。
邓家:
文物捐赠大户
香港同胞邓又同是著名的文物捐赠达人,邓先生与广州博物馆的友谊始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据统计,从1956年~1998年,邓家先后四次向广州博物馆捐赠文物1400多件(套)。
这套甲胄由18个部件组成。
甲分上衣、下裳、护肩、护腋、袖、裆等。衣正中胸前、背后各佩一块金属“护心镜”——顾名思义就是保护心脏的金属挡板——镜四周装饰云龙纹;镜下前襟接缝处,佩一块梯形“前挡”,保护腹部;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配挡,留作佩弓箭囊等之用;两袖用金丝条编织,袖口为月白缎绣金龙。
裳,分左右两幅,腰以布相连,裳面以金叶片、金帽钉、彩绣龙戏珠纹相间排列;两幅围裳正中,覆以虎头蔽膝(保护腿膝),穿时用带系于腰间。
撰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图片/广州博物馆提供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晓云
新闻推荐
顺德接待来访的香港企业家代表团。/珠江商报记者陈炳辉摄文/珠江商报记者王世彪吴日辉吴景邦4月12日,暴雨骤起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