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光向企业员工传授印花技艺。头发花白、脸挂笑容、身穿酷炫的印花T恤,年逾七旬的“印花工匠”黄国光保护着“年轻态”。
在沙溪镇新顺怡印花绣花厂,黄国光被员工亲切地称为“黄老师”。退休后,他放弃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却选择独自扎根中山纺织印花一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全国各地凡是有打来电话询问印花技术方面的知识,我知道的都会无偿告诉对方,从不问对方是哪里的。”4月11日,在新顺怡公司,黄国光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为多少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担任中国印染行业协会服装服饰印花分会秘书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山市纺织工程学会高级顾问等众多职务的黄国光被行业内笑称为技术“黄页”,只要在纺织印花方面遇到难题,就像查“工商黄页”一样,打电话过去,就能得到黄国光的免费咨询。
■“印花工匠”有颗报恩心
黄国光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1961年,年仅16岁的他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 在唐山一个国营果园上班,从事新品种引进和育苗工作。
在果园工作的七年间,黄国光还拿着工资上了三年学,学习果树载培等专业技术。1968年,他调到唐山市轻工业局,在这里干了多年工业技术展览,而工业技术展览馆总设计师是唐山市针织厂的负责人。1973年这位总设计师对黄国光说,唐山市针织厂正好缺一个搞工艺的人,希望他能去。
从此,黄国光与纺织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1974年3月,黄国光进入唐山市针织总厂技术处从事针织服装印花工艺设计、工艺技术研究和印花新产品开发,一直干到退休。退休后又为行业发挥光和热,算起来他在印花行业足足有45年的工作经历。
黄国光回忆,作为“门外汉”的他,为了提高印花技术,一边上班,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跑到天津纺织工程学院、河北省纺织印染学院等高校去旁听。
在40多年的印花生涯中,他主持了夜光印花工艺研究及针织童衫上的应用;可镜视3D立体印花工艺研究及产品开发等多项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具有丰富的涂料印花和特种印花实践经验和产品研发能力。为30多家企业和4所院校授课1000多小时,发表文章200多篇。曾获得中国网印30年十大技能人才、中国网印30年协会工作特殊贡献奖等众多荣誉。
“当时厂里有4000多人,我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能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工程师,我特别感恩企业。”黄国光坦言,他所有学的东西都是企业和国家给的,有人经常问我,这么大年纪为什么还在干,我觉得报恩的心是要有的。
■被行业称为技术“黄页”
1995年退休后,黄国光闲不下来。1996年与朋友合作在唐山市办起了印花厂,并成立了印花研究所。
2001年,受顺德一家网版印刷设备企业的邀请前往广东。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网版印刷设备机械生产企业,黄国光在这家企业主要任务是开拓并建立全国销售网络。
“妻子、女儿们在唐山市都有不错的工作,用她们的话说,我是到广东玩来了,愿意干就干。”黄国光说。
当然也有人表示不理解:这老头只顾着为行业服务,家都不回了。黄国光的解释是:离开行业一线,就没有信息,不了解市场和技术发展动态,中山是国内服装行业发达的地区,在这里能找到用武之地。
自2007年与中山企业接触以来,黄国光就把中山当成了自己的家。据他回忆,当时在大涌镇认识新顺怡公司老总,当时的想法是如果企业有把企业发展好的强烈愿望,他愿意倾注自己的精力把这家企业当成科技“试验田”,不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企业只要在技术上有困难,可以随时找他提供技术服务。
起初,黄国光在中山只是租房住,2010年左右,征得家人同意后,干脆在沙溪镇买了一套房子。“现在是真住了下来,一年365天,至少有100天在中山。”黄国光说,现在尽量减少往外跑,还是要为中山服装行业做更多的事。
黄国光的名片背面印着他沙溪居所的地址。在他的影响下,前几年,中山市筹建了中山市纺织工程学会,作为高级顾问的他,接下来想花更多精力,真正把学会办好。他希望能在中山树立一个样本企业,在全国印花行业具有引领作用。
谈起科技工作者如何与企业家打成一片,如何实现科技与经济完美结合?黄国光认为:一是科技人员要想为企业服务,不能老待在办公室、实验室,要多往企业、行业跑、跑多了才能了解企业需求,才能有目的来帮助企业;二是帮企业先不要讲代价,讲代价做不成,先为别人后为己,把事情做好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文/本报记者 谭华健
图/本报记者 夏升权
新闻推荐
陈村镇召开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工作部署会议5个方面和20个项目解读陈村特色方案文/珠江商报记者胡露3月28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