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出状元,人人怀绝技——这是当下南海制造业最真实的写照。2019年南海大城工匠命名活动既是一次工匠的选拔,也是一次家底的盘点,本次命名的30位大城工匠从近300名自荐或者他荐的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可谓百里挑一。而他们也代表了南海制造工艺的先进水平,以实力为品牌南海代言。
文/佛山日报记者吴蓉制图/王淼冰
从行业分布看,30位大城工匠所在行业的覆盖面比较广,可归类为传统优势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新兴制造业,每个行业正好10家。
30位大城工匠基本覆盖7镇街,其中桂城有12位入选,占比40%;狮山有9位,占比30%;九江、西樵、大沥、里水各有2位入选,而丹灶有1位入选;工匠入选数量在各镇街的分布总体上体现了南海区东中西部产业发展格局。其中,因长期的产业积淀,桂城、狮山两个产业大镇入选人数相对较多。而在“两高四新”产业正在迅速崛起的丹灶、里水、西樵等镇,在创新研发等方面也已呈现蓄势待发之势,因此次命名标准对工匠时间积淀有明确要求,目前略显差距,但假以时日,南海各镇街的工匠将出现“百花齐放、群芳争艳”的良好局面。
从性别角度看,30位南海大城工匠中,男性占28席,女性2席。
本次南海大城工匠命名不唯学历,公平公正,按照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评选产生的大城工匠真材实料。
南海大城工匠的学历呈正态分布趋势,主要以本科为主,有15位是本科学历,另有1位本科在读,共占比约53.3%;硕士和博士大城工匠分别有5位、2位,共占比约23.3%;大专学历的有3位,占比10%;高中、中专及以下有4位,占比约13.3%。
1960年(含)之后出生的60后和1970年(含)出生的70后是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分别有8位和13位,总占比达到70%,体现培养一个大城工匠需要经历长期的沉淀和积累。尤其还有1位是40后、2位是50后,体现出南海工匠的坚守精神。
与此同时,80后制造业从业者有6位,他们分布在制造业各行各业,成为南海高质量发展的新生力量。
本次命名的大城工匠整体呈现高素质的状态。其中,高级职称有8位,占比为26.7%,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的合计10人,占比合计为33.3%;技师4位,占比合计为13.3%;无职称的大城工匠有8位,占比为26.7%。
总的来看,30位大城工匠中既有高级管理人员,也有中级、基层一线员工;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也有无职称,各有分布,不拘一格,这跟上面大城工匠的学历统计相呼应,说明要成为大城工匠,不一定要有高学历高职称,也不一定是高级管理者,但一定要有真实才干、追求极致、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
南海大城工匠来自传统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新兴制造业三个制造业重点领域。共有21人获得市级以上奖项,其中有19位拥有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而从所获奖励的最高级别来看,5位获得国家级奖项,6位获得国家级行业内奖项;4位获得省级奖项,2位获得省级行业内奖项;4位获得市级奖项。在国家级奖项中,有2位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分量十足。
本届南海大城工匠主要在四大领域有突出贡献。其中,在助推行业技术革新表现突出的多达12位,占比达40%;其次是攻克行业技术壁垒方面,有7位通过多种手段攻坚克难;有6位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并跻身国际先进水平。正是他们的努力让以制造业立区的南海强者恒强。
另外则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传承方面,有5位工匠表现突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手工制造业传承人。
新闻推荐
一名来自巴基斯坦的男子到丹灶谈生意后不慎迷路,欲搭公交车到广州,又不知如何乘坐,遂不停询问周围群众,奈何语言不通无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