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2019年南海大城工匠命名大会上,南海大城工匠工作室联盟成立。/佛山日报记者王伟楠摄
许振超现场分享“大国工匠”的心路历程。/主办方供图
新晋大城工匠张君和与会人员一起为传承工匠精神点赞。/主办方供图
核心
提示
以最高礼遇致敬大城工匠,将工匠精神转化为创新源动力。26日举行的大城工匠命名大会,被视为南海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新起点:南海发布包括“育匠三年行动计划”的《南海区技能人才三年提升工程(2019-2021年)实施方案》,成立南海大城工匠工作室联盟,启动“珠三角工匠精神大讲堂”及微课堂巡讲系列活动,再次升级制造业工匠培育体系。
作为“珠三角工匠精神大讲堂”的首讲嘉宾,全国改革先锋、践行工匠精神的优秀代表许振超现场见证工匠命名,并通过主题演讲分享“大国工匠”的心路历程。许振超永争一流的工匠精神和敢于担当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召激励着南海大城工匠们。
许振超:
高质量发展是南海劳动者共同的使命
许振超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固机高级经理,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兼职),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许振超作为践行工匠精神的优秀代表,获得改革先锋称号。
“我从1968年开始做工人,首先学会的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要明白自己是谁,吃的是什么饭。”许振超表示,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员工都是在为国家作贡献。具体于南海而言,高质量发展就是南海几十万劳动者共同的使命。
他认为,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尊重劳动,这种尊重体现在工作上,就是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在码头上,许振超做过装卸工、电工、吊车司机、桥吊司机,不停的学习和实践,是他成长的法宝。
上世纪80年代,公司唯一一台桥吊出现故障,请欧洲工程师来维修。“他修了12天,结账拿走43000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是什么概念?他干一天,抵得过我干一年。”许振超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工人,受过铁人精神的熏陶。当时他就发誓,一定要争一口气,把技术学会。后来,他带着几名大学生一起学习研究,利用备用设备推理电路图,整整四年时间,用最原始的方法吸收消化了世界最先进的桥吊修复技术。还是原来那个故障,他可以用一个半小时完成维修。
干一行、会一行、懂一行、精一行,是工匠成长的必经之路。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长青的源泉。
他用另外一个例子来解读了这种精益求精。国际集装箱装卸是一个看似简单的工作,但实际上司机需要从三四十米的高空视角俯视,吊机以每分钟60至100米的速度下降,在一分钟内把集装箱吊起来,难度是非常大的。此前,吊装没有标准,司机工作主要凭经验,只要把集装箱放到船上就是合格。“实际上就像醉汉一样,事故、机损也会比较多。”1992年许振超做队长,他制定了一套标准,让工人苦练技术。怎么练呢?他们找来一个小啤酒瓶,要求司机在一分钟内将电条插进酒瓶,模拟集装箱吊装。本来很多人认为完不成,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苦练,大家都可以做到精准操作。2003年,他们所在的码头成为世界上装箱最快的集装箱码头,并且带动了全国装箱效率的普遍提升。
从一个工匠到一群工匠,再到整个行业的提升,这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南海弘扬工匠精神,正是希望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
许振超对南海大力举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走了很多地方,第一次看到以区委区政府的名义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工匠命名活动,这是真正对劳动者的礼遇和尊重。”他说,一个国家的工匠队伍能否得到培育,工匠精神能否得到弘扬,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管理者,取决于人们的认可度。
启动技能人才提升工程培育工匠生力军
2017年,南海从评价标准、精神内核、政策支撑等多方位探索制造业工匠培育体系。两年来,工匠巡展、工匠课堂等活动风生水起,28个大城工匠工作室相继成立,工匠导向战略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在26日举行的2019年南海大城工匠命名大会上,南海抛出《南海区技能人才三年提升工程(2019-2021年)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启动育匠三年行动计划。
“南海的育匠计划不是阶段性的,而是持续性的。”南海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局长黄丽意表示,从2017年至今一系列育匠政策的逐步完善可见,南海正在逐渐探索出一条从弘扬精神到制度建设的工匠体系,为加快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大支撑。
建制度:三年实现技能人才26.5万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以服务南海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加快培养一支数量充足、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到2021年,实现南海技能人才总量26.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8万人,占总量的比例达30%以上。
这份方案将此前南海区人社局发布的14份技能人才政策进行了汇总、提升和创新,具体包括统筹细化人才政策、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擦亮技能竞赛名片等十个方面,全面涵盖了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实施方案首次提出培养与南海区产业相适应的急需型技能人才,并将其与夯实南海大城工匠工作室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推进。
黄丽意表示,接下来,人社局将联合区委组织部、教育局等部门和技工学院、高职和中职学校、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行业协会加紧落实方案,大力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探索符合产业专项能力工种的开发,打造乡村振兴技能人才队伍,推动规模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推动企业建立和推行首席技师制度。
“给予他们相应的待遇和荣誉,有助于稳岗提质,也让他们更加有归属感。”刚刚被评为2019年南海大城工匠的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副主任兼生产技术中心总经理谢志军对南海区技能人才三年提升工程充满期待,他说蒙娜丽莎实行学徒制多年,并计划今年推行首席技师制度,将陶瓷制造每个工艺环节水平较高的员工推为首席技师。
搭平台:到2021年大城工匠工作室达60家
作为南海育匠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一步,南海在大城工匠命名大会成立南海大城工匠工作室联盟。首批联盟成员为2018年底成功创建的28个大城工匠工作室。
大城工匠工作室联盟意在搭建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常态化交流平台,定期组织联盟成员开展交流、考核等活动,对其中优秀者给予持续的政策扶持,打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和大城工匠工作室级别晋升通道。目标是到2021年底实现大城工匠工作室数量达到60家。
南海区人社局专技科科长李昶文表示,接下来将通过开展南海大城工匠大讲坛及微课堂系列巡讲、南海大城工匠学习培训和南海大城工匠工作室考核工作等一系列交流、培训、评比、考核活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措施,让南海大城工匠及其工匠团队成为重振虎威、再造高质量发展新南海的中坚力量和南海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力军。
南海大城工匠工作室联盟成立引起企业关注。广东创新发铜业总经理关炽尧就表示,有计划通过新晋工匠林朗成立大城工匠工作室,目前已在筹备相关的场地、经费、研发力量,“唯有培育更多工匠,企业才能获得强大的竞争力。”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粤桂黔高铁经济合作带的全面开放,南海还积极借助外部资源培养本地亟须的技能人才。针对区内技能人才缺口,南海区人社局将积极与泛珠三角地区技工院校沟通联系,为产教合作发掘新的合作对象,持续拓展泛珠三角产教合作圈。
实施方案提出,2019年~2021年,对为区内用人单位输送技能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技工学校给予奖励,平均每年不少于3家;每年举办校企洽谈会不少于1场;每年举办技能人才招聘活动不少于10场;奖励区内外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为该区输送技能人才,每年平均不少于1家。
同时,南海还将深耕吉林-南海人才合作圈、粤桂黔人才交流合作圈,加大与粤桂黔、粤西地区等地的异地人才输送合作力度。
统筹/佛山日报记者毛蕾、崔艺文
采写/佛山日报记者毛蕾、崔艺文、黄文婷、吴蓉、丘媚
见习记者黎俏婷
反响
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强烈
许振超的一番演讲,在南海匠人中间激起了滚滚波涛。凡为工匠,都要经历勤学苦练,都要站在企业、城市、国家的立场思考自身的成长。
“听了他的故事,我非常受感染,也让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强烈。”2019年南海大城工匠、南海供电局创新负责人关家华表示。许振超的事迹,深刻诠释了一名工匠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关家华说,他将向楷模学习,按照大城工匠的要求,把工作做得更加精细化;同时,发挥带头作用,感染身边的同事,共同服务好社会、企业和千家万户。
专程赶来为获大城工匠命名的同事鼓劲的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整车制造部冲压车间的技工刘永亮同样备受鼓舞。身边有大城工匠,台上有“大国工匠”,工匠精神触动着他的内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很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学习,刻苦钻研。”他说,自己将学习许振超不畏艰苦、精益求精的精神,控制好每一道工序,做好每一件产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2019年南海大城工匠、佛山市六子珠宝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郭建军的双胞胎女儿张小艳、张小敏也在现场,见证父亲获命名的庄严时刻,聆听“大国工匠”的分享。“做一行爱一行,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许振超的这句话让从事玉雕行业的姐妹俩记忆深刻,“苦练技术、传承品质才是当下最重要的”,张小敏说。
新闻推荐
佛山日报讯记者崔艺文通讯员黎翠颜报道:昨日,南海“知识产权保护与公证”论坛在粤港澳科技展示交流中心举行,与会人员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