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一天上午8点开始手术,一直到当天下午4-5点。第二台手术从晚上7点钟开始到第二天凌晨5点多,才停机。结果第二天又有一台手术。
———每个体外循环师可能遭遇的工作强度
今年5月12日是第108个国际护士节。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护士穿梭在医院,帮忙分诊、量体温,或者是在病房打针、拿药……而在手术室里还有从事另外一种工作的护士———体外循环师,他们守护着心脏手术中患者的“命门”。在动辄10多个小时的心脏手术中,他们每分钟都守护在体外循环机面前,不吃不喝甚至不能上厕所,直到听到那一声声“嘭嘭嘭”有力的心脏跳动声……
现场直播
患者一半的血泵入机器他分秒监控
“左房抽。”省医南海医院的6号手术室里,正在紧张地进行着二尖瓣修复的心脏手术。手术台上,主刀医生边操作边说着。李天宝守在手术台旁边的体外循环机旁,边重复医嘱边拧动其中的一个旋钮。他面前的四个齿轮状的装置(血泵)其中两个飞快地旋转着,右手边一个速度稍慢,左手边是白色的氧合器,用大大小小十几根管子连接着,红色的血液随着他的操作渐渐地降下去,在管道之间流动。
这个就是能够代替人体心脏工作的体外循环机,被称为心脏外科手术医生的“左膀右臂”。几乎80%的心脏外科手术都要用到这台机器。一台机器的价格在200万-300万元之间。
李天宝就是这台机器的“神操手”。上午10:30,主刀医生又下达了指令,“左房吸”。李天宝几乎就在医嘱下达的同时,手势娴熟地开始操作。心脏监护仪持续发出“嘟嗒嘟嗒”的声音。他拿起身后操作台上的针筒,打开氧合器连接的管子,将针筒里的液体注射进去,这些药是用来维护心脏功能的。患者全身一半的血液都在李天宝掌控的机器里,他要控制机器给血的流量和速度,要关注患者的内环境、血氧饱和度、血钙等等。如果流量控制不得当,就像失控的自来水管一样,突然爆掉。
李天宝是现在佛山为数不多的体外循环师,体外循环算是一个小而窄的专科,因为国内开展心脏外科手术的医院并不多,据统计,全国不超过400人。体外循环师是一个甚至不被同行了解的职业,多数是在工作后,医院根据需要进行培训,领取执照方可上岗。体外循环师有些医院是护士进修,有些医院是麻醉师兼职的。李天宝属于前者,他从心外科的ICU护士转做了体外循环师。
上午10:40,李天宝开始减少血液流量,外科手术已经接近尾声。李天宝现在的工作是,让患者的心脏复跳。患者的心跳开始慢慢恢复,心监仪上心跳到了85,他从管子里取血做化验。“要看看患者的血气、电解质等情况如何,让患者的体温、血压以及内环境都调好,就可以撤机了。”
但是患者心脏功能并不好,李天宝反复了几次之后,终于在上午11:05停机。“温度达到35摄氏度,血压100多,内环境调好了就可以停机。”
“神操手”要体力10个小时不吃不喝
当天的手术并不算复杂,时间也不长。李天宝从手术室走出来,到外面的办公室休息。他只有不到2小时的休息时间,接下来还有一台手术。
遇到大血管手术时,通常要在手术室度过10多个小时,中间几乎不能离开。吃饭和上厕所也需要等到手术结束后。李天宝说,作为体外循环师,对于体力和专注度要求比较高。在十多个小时的手术时间里,体外循环师每一分钟都需要待在机器前,氧合器里至少有1000-2000毫升患者的血,只要有半分钟的差错,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有时候手术排到一起时,可能会连轴转。”
手术结束时心脏复跳是一个关键的阶段,事实上,在李天宝看来,手术前、中、后,每个阶段都很重要。“我们要考虑心脏灌注的方式,让心脏停止跳动,心肌休息。比如要用多粗的管子,把患者体内的血引出来。而中间的阶段要医生相互配合,最后的阶段就是想办法把患者的血送回去,让他的心脏复跳,如果患者心脏收缩不好,就要想办法用药物让心脏跳得好一些。”他曾经遇到过一例患者,手术后已经停机了,但是因为心脏功能不好,无奈重新开机。
李天宝匆匆扒拉了几口饭后,又赶去了下一台手术。
她很威武
上午做完手术下午进了产房
“忙”“压力大”是佛山市一医院体外循环师黄柳环对于这个工作的感受。最忙的时候,她曾经连续工作24小时,再加12小时。“头一天上午8点开始手术,一直到当天下午4-5点。后来又碰上一个急诊患者,主动脉夹层的病人,从晚上7点钟开始手术到第二天凌晨5点多,才停机。结果第二天又有一台手术。”黄柳环说,为了集中精神,“就用咖啡吊命”,最多的时候,她连续喝了5-6杯咖啡。体外循环师要求手术中几乎寸步不能离开,“遇到长时间手术的时候,坐累了就站着,站累了再坐下。”
黄柳环也曾经是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护士,2015年,因为科室需要,加上自己的兴趣所在,她进修了一年,拿到了体外循环师的执照。“体外循环师要和麻醉师、医生三方都要配合好,所以既需要基础的护理知识,又需要懂得麻醉、外科手术的操作。”黄柳环说,如今市一医院心脏外科的年手术量达到了300台,但是只有两个体外循环师。“心脏外科手术都是择期安排,但是如果手术日期已经安排好了,突然遇到了急诊患者,又需要大血管手术时,就会忙得团团转。”她在怀孕期间,因为工作需要,一直坚守到生产的当天。“当天上午还做了一台手术,下午我就去生孩子了。”黄柳环笑着说。黄柳环还记得一次单独上手术的时候,她形容自己紧张到爆。“那是一台心脏移植手术,心脏复跳后还不是很稳定,当时我自己的心跳感觉比患者的还乱。”
体外循环师最怕“爆血管”
“手术进行中最担心的就是突发状况,比如爆血管、机器故障或者需要的耗材没有等。”黄柳环说,最惊险的是“爆血管”,在当年培训的时候曾经听老师讲过一个例子。手术过程中,通往心脏的管道被压住了,血液打不进去,压力之下就爆血管了。“血喷出来,后面的墙上可以看到一个人形血印。”不过,到目前为止,黄柳环所参与的手术都很顺利。“除了手术前准备充分,以及一遍遍的检查加强风险预警外,平时也会对体外循环机进行定期维护。”
生完二孩后,黄柳环说希望自己没有那么忙,但是既然自己选择了学体外循环,就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
技能满满
医生+体外循环师
体外生命支持学科可期待
像张明翰这样,重症医学科医生兼职做体外循环师的并不多。他也是市一医院心脏外科的体外循环师。“重症监护也很需要体外循环的知识,尤其是在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机器(ECMO)时。”他说,这也是他决定学习体外循环的原因之一。
就在今年的2月21日,一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让他记忆犹新。患者是一位年轻的双胞胎妈妈,大概31岁。当时刚过完年,正好是流感高发期,病人就是因为感冒引发了心肌炎。患者从心内科转到了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因为病毒性心肌炎,已经出现了多脏器衰竭。“如果不上ECMO可能患者很难渡过难关。”张明翰解释说,体外膜肺氧合机器(ECMO)是相当于密闭性的体外循环机,通过这种机器人工心肺,帮助心脏休息,渡过难关。“当时和家属沟通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因为ECMO的费用比较贵,一开包就是5万-6万,加上后期的机器运转等,不是每个家庭都可以接受。”但是对于患者来说,已经到了生命受到疾病威胁的关键时刻。“好在病人家属同意了。患者上了96小时ECMO后康复了。”这件事一直让张明翰深受触动。“一般情况下,ECMO上机是ICU医生和体外循环师一起,上机调整是体外循环师负责,上了之后如何管理病人,是需要ICU医生管理,体外循环师每天在固定时间去检查机器运作情况。”而作为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他同时可以兼做体外循环师。
未来在他看来可能会将ICU和体外循环糅合在一起,有可能出现体外生命支持学科。
采写:南都记者田海燕
新闻推荐
2018年中考。(资料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成通摄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冯嘉敏)昨日,佛山市招生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