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2月,佛山首家大型商厦兴华商场开业,数千名市民等待进场。■1982年12月,佛山集资兴建广湛过境公路及上沙大桥(佛山大桥),省人民政府同意通车后可向过往车辆收费,以偿还建设基金,属全国首次。1982年,佛山民间秋色赛会巡游,飞报马用真马开路。1985年,设在兴华商场内的佛山市首个超级市场。
■1985年6月,城门头广场中央为圆形花圃,金城大酒店在建设中,此时汾江路尚未开通。
50多年来,他用镜头把城市的“历史”留住,用无数的菲林与数码文档记录佛山的变迁。在记录和见证佛山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抒发着对这座城市的无限眷恋……他就是佛山第一代摄影师杨耀桐。
虽已到古稀之年,杨耀桐依旧喜欢背着相机记录城市变化,一本由他拍摄的记录佛山40多年城市变迁的航拍图集《变迁——航拍佛山40年》即将出版,80组城市面貌的新旧对比图,讲述着佛山的巨变。
肩上总少不了相机
《澜石大桥通车》《庆祝国庆20周年游行》《兴华开业》《亚洲文化部长论坛》……这些都是杨耀桐的摄影作品,一张张老照片承载着这座城市发展的痕迹。
提起杨耀桐的名字,在佛山摄影界几乎无人不识。他是佛山第一代摄影师,自上世纪60年代末与摄影第一次亲密接触,至今摄影生涯已走过50多个年头。说到与摄影结缘,还要追溯到其少年时。自小对美术感兴趣的杨耀桐读初中时已是学校少先队的宣传大队长,由于当时家庭条件困难,年少的他不得不结束学业,到佛山大戏院当美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一干就是十多年,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舞台。
上世纪60年代,当时佛山的文化部门还没有专业的摄影工作者,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十多年的杨耀桐被调配到市文化馆担任摄影的职务,自此,摄影艺术的大门为他徐徐打开。从文化馆的摄影干部到广告公司摄影部主任、佛山市图片社社长,再到市委宣传部干部、市档案馆返聘专家等职位……一路走来,
杨耀桐的肩上总少不了相机,哪怕是退休后,仍担任着城市记录者的角色。
“摄影对于我来说是一辈子的职业,也是一种兴趣,这些用镜头定格的每个瞬间都是城市发展的最好见证。”杨耀桐说。
用老照片定格城市发展
几十年与相机为伴,杨耀桐拍下很多不可再现的历史场景。
作为专攻政务摄影的摄影师,杨耀桐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摄影师身处重大场合一定
要有底气、不能慌张,每次接到任务都要做好器材与思想的前期准备,工作时要认真投入。此外,摄影师的心理素质和技术一定要过硬,懂得应变,有些场面一旦错过了就没有补拍的可能了。”
除了常规工作上的政务摄影,杨耀桐也喜欢把目光聚焦到百姓民生与文化特色上,1982年的秋色赛会、兴华商场开业,1992年南海叠滘端午夜宴……都一一被他用镜头定格。
1985年的春天,在广州花园
酒店,一位农村老太太带着两个小孙子走进了杨耀桐的视野,瞬间的新闻触觉激发的灵感,他等了整整20多分钟,就在老太太乘坐自动扶梯时,用镜头记录了这个瞬间。这张作品还获得了1986年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最佳瞬间奖”。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些高级宾馆不是谁想进就进的,后来逐渐对群众开放,逛宾馆也成为当时的新鲜事物。”杨耀桐说,这张照片别具时代意义。
航拍佛山见证城市巨变
杨耀桐虽已到古稀之年,但他依旧对摄影充满了热诚,不断用镜头记录这座城市发展的故事。在市档案馆的支持下,由杨耀桐拍摄的《变迁——航拍佛山40年》画册即将出版。
据了解,画册中梳理出80组城市面貌的新旧对比图,涵盖了五区的城市、乡村等地,既有城市风貌,也有自然风光。这些照片是杨耀桐通过40年时间积累下来的,以高空视觉,俯瞰城市的变化。
“1975年一个偶然的机遇,
我有幸从空中俯瞰佛山,当时在蓝天上为佛山拍下第一张照片。”杨耀桐回忆,当时航拍的飞机是用来洒农药的军用飞机,飞机十分颠簸,拍摄过程十分艰辛,但他克服了困难,为佛山留下了一批难能可贵的图像。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航拍技术也有了新的变化。为让画册内容更加丰富,近年,杨耀桐利用无人机补拍了许多新照片。
在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1985年6月,禅城城门头广场附近仍是一片低矮的楼房,汾江路尚未开通,远处是一片农田;2018年5月,城门头广场周边高楼林立,已成为市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路桥越来越多,楼房越来越高,大地越来越绿……”看着自己拍摄的照片,杨耀桐对佛山这40年巨变有着独到的总结,佛山越来越漂亮了。
在杨耀桐的作品里,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城市的发展速度,感叹岁月流逝的同时更惊觉城市的沧桑巨变。
文/佛山文化周刊记者洪晓诗图/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佛山公安举行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主题宣传日活动普及防范知识打击经济犯罪
珠江时报讯(记者/郭美欢通讯员/彭锐强魏巍)昨日,市公安局、禅城公安分局联合佛科院举行“与民同心,为您守护”打击和防范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