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在熨衣服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敏华、温利
5月19日是第二十九次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的主题:自强脱贫,助残共享。昨日上午,南海区第二十九次全国助残日启动,同时作为助残项目之一——九江爱心洗衣梦工场也正式开业。
九江镇爱心工场是一家专门为智力残疾人士提供康复、就业等服务的综合性机构,旨在让残疾人在就创业过程中自强脱贫、助残共享,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缘起:
爱心交流促成洗衣房的诞生
故事的开端还要从2016年10月说起,当时佛山希尔顿酒店与九江爱心工场开展了“蓝色能量”合作之旅,酒店员工到爱心工场手工坊亲身感受智障患者每天的工作与生活;同时让爱心工场的学员到佛山酒店体验义卖和洗衣房工作,找到融入社会的价值感。
“当时虽然只有两天的共同工作,但这些残障人士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的态度却深深感染了我们,而且他们完全能够胜任洗衣房的工作。”该酒店总经理刘慧诗告诉记者,在2017年3月,酒店再次邀请了22名九江爱心工场学员进行两周的岗位体验学习,岗位体验结束后酒店还聘请了九江爱心工场2名学员作为员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想让更多的残障人士能够掌握一门技能,用以谋生。所以希望帮他们在自己的家门口筹建一家洗衣房,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刘慧诗道出了建爱心洗衣房的初衷。
2017年11月,《九江爱心洗衣梦工场》项目成功落地九江儒林社区九江爱心超市站点,同时项目也获得资助资金31468元,获得南海农商行爱心资助资金50000元,还获得捐赠烘干机一台,另外九江社工局提供了洗衣房的场地、硬件物资、水电表装配以及室内装修和服务费用支持。
现场:学员工作有板有眼
洗衣、干衣、熨烫、收纳,在九江爱心洗衣梦工场,学员们做得有板有眼。李楚荧是爱心洗衣梦工场首批上岗的学员之一,她平时话不多,工作起来更是一丝不苟。熨烫一件衬衣,她首先将衬衣整体平整熨烫一次,然后用小垫板,再反复熨烫袖口和衣领,让衬衣更加挺拔。
“我们会根据学员的性格,安排适合他们的岗位。例如性格外向的学员安排在前台,让他们负责对客人,性格内向的就安排洗衣、熨烫等工序。”博雅社工的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已经挑选了10位学员,由佛山希尔顿酒店洗衣房经理提供了3天共24小时的洗衣技术培训,从衣物分类,到各种基础的洗衣程序,这10学员都已经掌握。目前,10位学员分两班在社工的陪同下上班,5位一班,其中2位负责前台工作,包括收还衣物、收钱等,另外3位负责洗衣工序。
洗衣房是否能维持日常运营呢?据了解,因为此项目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的孵化探索,场地是政府提供免租金。而目前洗衣房已经承接了一家发廊的长期订单,再加上社会订单,预计理想情况下一个月利润约有1万元,平均每位学员有1000元收入。
推广:各方孵化探索模式可复制
朱海蓉是博雅社工、精诚社工总干事,也是该项目的负责人。朱海蓉认为,九江爱心洗衣梦工场的开业,离不开政府、社工、企业的合力。“社工机构在这个项目中发挥了核心资源链接,以及项目运营的作用。”朱海蓉称。
那么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的孵化探索的模式是否在其他镇街或区域实现复制,从而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就创业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价值?朱海蓉认为“完全有可能”。不过,其认为项目实现复制的前提是,能把项目运作、资源互动的模式落地并生根发芽。“这其中几个要素不可或缺,一是部门要有意愿做创新治理尝试、社工机构要有运营能力、同时还要有爱心企业能出钱出力。”朱海蓉称,九江爱心洗衣梦工场是一个探索的尝试。过去企业捐钱捐物,但随着公益步入2.0时代,更多的企业希望看到捐赠能转化成成长和力量,大家对公益的理解也更加有深度和厚度,不要施舍性而是成长性的社会公益,这正是这个项目能吸引广大爱心企业、商协会等加入的原因。
朱海蓉表示,爱心洗衣梦工场开业,其目标是增加残疾人收入补贴,希望在运营成熟后能让残疾人独立运作,实现自我造血,并开设第二家、第三家分店,从而让更多残疾人实现就创业。朱海蓉希望,机构在链接世界500强企业等资源的同时还能链接政府部门的力量,不断推动这一模式在其他领域发展。
新闻推荐
佛高区形成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民营、外资龙头企业集聚,先进制造业规模占全市半壁江山
佛山市美嘉陶瓷设备有限公司陶瓷喷墨打印机调试车间。文/佛山日报记者吕嘉怡通讯员屈赛君图/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