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花山水库面积虽不大,但水面仍算开阔。
去往塔花山水库一段狭窄难走的山路。
走近可以看到,水库的水非常清,水下的石头清晰可见。
塔花山水库堤坝上的遥测终端机。
文/图佛山日报记者何志勇
1972年1月2日,现今位于杨和镇的塔花山水库正式动工。两年后,一座造福当地村民,集防洪和灌溉功能于一身的水库成功建成。40多年后的今天,塔花山水库隐居深山,毗邻茶山的它,纳雨水、映青山,成为藏在深山的珍贵“翡翠”。
地处深山崎岖难寻
在当下几款常用的地图软件中,都查找不到“塔花山水库”的具体位置。几经联系,记者找到了杨和镇水利所所长林伟强。前日,记者在他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塔花山水库的路途。
记者驾车从杨和镇水利所出发,到达珠三角环线高速杨和收费站与在建的荷杨大道交界,被告知前方路况较差后,改乘水利所车辆前往水库。在越过荷杨大道施工工地,经村道穿过牛扣村等村庄后,车辆在独洲村一个没有任何指示标识的路口拐弯,然后径直往山上开去。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前往塔花山水库的路,就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上山的“路”,就是杂草中被车辆压过形成的轱辘印,两旁树木的枝叶如同阻挡人上山的手臂,不时敲打着车窗。尽管车轮奋力克服山路带来的颠簸,但车里的人还是不时被高低不平的路况晃到离开座位。部分路段车辆甚至出现倾斜前进的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紧抓车内的扶手。窗外偶尔出现的电线杆是车辆还未离开现代社会的唯一证明。
一段崎岖难走的山路过后,车辆突然驶入了一段硬底化路段,随后又是一段沙石路,然后地势逐渐平稳,塔花山水库便出现在眼前。在带着记者走近水库前,林伟强熟练地拿起地上一根长长的树枝往空中划了两下,“空中有很多看不见的蜘蛛网会缠到人身上。”林伟强说,缠人的蜘蛛网,草丛里出没的蛇在这里都不少见。
山间“翡翠”人迹罕至
明代有诗云:分得瑶池一镜开,翠光澄彻净无埃。初次见到塔花山水库,给人的观感便是如此。
塔花山水库属小二型水库,面积小,容量少。站在水库边望去,可以把整个水库尽收眼底。从水库枢纽平面布置图上看,塔花山水库形似英文字母“Y”,而站在水库边看,水库形状则难言规则,因为水库四周环山,山体与水库相接的部分,有不少宽数米的缓冲地带,地势平缓,长满杂草和散落不少修路遗留的碎石。而堤坝排水口与下游河道相连接,水库蓄水放水后就经过河道流往下游。
林伟强说,塔花山水库对面的山头便是茶山,水库集雨只有2.1平方公里,依靠积水从周围的山体流至水库。水库周边山体道路难行,因此除了在仅有的进出通道两旁种有桉树外,其余均为生态林,所以汇聚在水库的水质量上佳,平时来水库的人非常少,周边环境也得以保证。
清澈的水倒映四周的山,把水映成了绿色,塔花山水库宛如一块镶嵌在山间的翡翠。当天的探访过程中,天空突然下起小雨,雨点打落在原本平静如镜的水面上,震荡的水面更显水库的幽深和清澈,记者靠近岸边,就能清楚看到水面之下的枯枝败叶。从坝高15.4米,以及堤坝露在外面的高度判断,水库水深至少有7米。
有趣的是,林伟强说,塔花山水库尽管水质好,但水库中没有鱼,不像其他水库产肥美的水库鱼。具体原因至今未知,这也是水库人迹稀少的原因之一。
巡查到位监测细致
1972年,为了给下游几个自然村的农业生产灌溉蓄水,并起到防洪的作用,塔花山水库开始了历时两年的修建。由于水库修建的位置非常偏远,当时的人直接就地取材,把如今水库旁的山体炸开,取石头建造堤坝,因此,塔花山水库的类型属于砌石重力坝。如今在水库旁,当年被炸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劳动人民的智慧可见一斑。“应该是直到本世纪初,塔花山水库才有了刚刚我们走过的那条崎岖不平的通往外界的路,之前出入都是靠走路和爬山。”林伟强说
塔花山水库正常蓄水位为83.4米,设计洪水位为83.78米,校核洪水位为84.06米。随着时间推移,塔花山水库如今主要功能是灌溉,尤其是在春耕时为下游乡村提供生产用水,其灌溉面积为500亩。尽管如此,塔花山水库仍然正常装备着各类雨量、水位监测设备,坝体上能清楚看到水位标尺以及遥测终端机。在水库的正槽式溢洪道上,还能看到溢洪后的积水。
在带着记者绕塔花山水库行走的过程中,林伟强不时掏出手机,关注实时的水文动态。汛期已到,水库细微的变化都牵动着水利工作者的心。林伟强说,到塔花山水库的路难走,但他们固定每周至少到现场巡逻一次,通过系统监测关注水库动态。另外,由水库附近村民专责担任的管理员,每日都要到水库实地巡查并上传图片。
说话间,林伟强拨打了塔花山水库当地管理员的电话,“放水放得差不多了,可以关闸了……”塔花山水库虽小,但林伟强深知水利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新闻推荐
佛山消防发放价值1500万元消防器材 逾1500家单位获奖励
佛山日报讯记者王旖荻通讯员佛消宣报道:昨日上午,佛山市消防支队在特勤大队举办全市安全生产消防示范企业奖励器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