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中国经济潜力大韧性足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在《环球时报》刊文认为:无论从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还是从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大、韧性足、发展空间广阔。
从需求侧看,中国经济已不是纯粹的出口导向型。一是消费早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今年一季度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5%。二是投资始终是中国的强项。三是从出口看,2018年中国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已从2008年的8%下降到1.3%,对外贸的依赖度降低。三大需求的创新正拉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首先是新消费,体现为中国消费升级,电子商务飞速发展,出境游人数每年接近1.5亿人次,中产阶层人数已超过4亿,其中很大一部分在消费时注重高质量、高品质、绿色消费,消费能力强劲。2万亿元减税降费也将全面刺激消费升级。
其次是新投资,对GDP的拉动几乎“立等可取”。这不仅体现为激发民企活力,也体现在战略性产业快速发展上,体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的红利以及提质增效所释放的巨大潜能。今年一季度,我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教育、制造业技改等“补短板”领域投资分别同比增长43%、14.7%、16.9%,均明显快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6.3%的增长速度。
最后是新出口。近五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已超过6万亿美元。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升级,与日本、韩国和欧洲国家贸易额的提升,以及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快速增长的中非贸易、中俄贸易、中阿贸易、中拉贸易,都在进一步释放潜力。
从供给侧来看,提质增效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已接近60%,研发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两次产业革命发生地的欧盟,我国每分钟有7件专利申请,每日1.65万户企业新登记成立。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茁壮成长,强力拉动中国经济发展。
另外,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这个现实,也表明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巨大增长潜力有待释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率、服务业占比、信息化率还有较大的空间,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带来更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立和破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在《经济日报》刊文认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有“立”有“破”。“立”就是建立健全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破”就是下大力气消除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壁垒。
“立”的主要措施就是政策要求、政策支持、政策鼓励,就是搭建制度框架。以城乡人口要素流动为例,就人口进城这一方向而言,就要加大力度,放宽放开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限制,支持与鼓励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建立成本分担机制,保证进城人口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就人口入乡这一方向而言,就是要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多种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兴业、建业。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充分运用“立”的办法,列出正面工作清单。从中外经验来看,城乡发展涉及公平正义某些方面的要求,必须依靠政府来“立”,单靠市场机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或引导作用,实实在在投入资源,通过“立”搭建起城乡融合政策的四梁八柱。
“破”的办法,就是找到哪些地方是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性“堵”点,集中火力予以攻克。
从要素的本质属性来看,人才、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天然地知道流向哪里。过去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要进城,是因为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政策设置了许多苛刻条件,增加了落户难度。同样,当前城里人因投资、经商、养老愿意下乡入乡,也因为乡村的人才加入有许多障碍,导致下乡不易。城乡融合政策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顺应这种选择,帮助拆除阻碍流动的各种有形墙、隐性墙。
从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受制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城乡要素流动不畅、不充分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阻碍城乡要素流动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领域有“墙垛”,部分地段有“堵点”,部分水面有“礁石”,部分管道有“栓塞”。城乡融合方面的政策重点,就应该是聚焦这些搬墙垛、移堵点、搬礁石、清栓塞,这些工作就是“破”。
本版组稿:佛山日报记者叶小青
新闻推荐
佛山弘视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潘今一: 期待赋能人工智能产业提质升级
人物档案潘今一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系,1989年赴美留学,获得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贝尔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