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中心,机器人班的学生在学习操作KUKA机械臂。资料图片
“我想知道,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让他们能够最终成长为一名工匠?”5月22日,珠三角工匠精神大讲堂走进企业首场活动在南海中南机械有限公司举行,中南机械副总经理、“佛山大城工匠”胡建武作了主题分享。带着30名学生前来听课的盐步职业技术学校机电讲师黄启鹏,抢到了互动环节的最后一个提问机会,向胡建武发问。
仅从教书育人的角度看,黄启鹏的问题,更像是在向胡建武请教如何做一名好老师;而把这个问题放置到职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实际需求的关系中,一个新的思考题浮出水面:为产业一线直接输送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如何能够让自身专业资源与市场需求高效对接?
停招42个专业
一份报告透露新趋势
佛山市教育局发布的《2018年度佛山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佛山五区共有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26所,总共开办70个专业,其中新增专业布点数为12个,停招专业布点数42个。
与2017年相比,调整后的专业看起来更向第二产业集中。2018年,佛山市中职院校的加工制造类新增3个专业,而诸如农村电气技术等专业布点则进行了撤并。此番调整之后,佛山26所中职院校专业点数排名前三的专业大类依次为加工制造类、财经商贸类、信息技术类。
职业教育,一端瞄准产业,一端瞄准学生。把三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就可以了解佛山中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协调程度。
2017年—2018年,佛山市中职专业布点数对应三大产业比重为0.82:55.56:43.62,学生人数对应比重为0.54:50.70:48.75;而2017年佛山市三大产业结构为1.5:58.4:40.1。由此可见,佛山市中职院校开办的专业主要面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专业布点数和专业办学规模与产业发展基本吻合。
然而,一个新的趋势则藏在专业与产业占比的细微差距之中。从三大产业占比来看,中职院校专业与产业的差距,在2017年是-0.83%、-3.52%以及4.25%,而在2018年则是-0.68%、-2.84%以及3.52%,第一第二产业的占比均为负数。佛山26所中职院校的专业虽然大部分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专业结构调整重心正从第二产业逐渐转移至第三产业。
中职院校在具体专业结构上的变化,也印证着这一趋势。2018年,佛山26所中职院校新增机器人应用与维护5个专业布点,与此相关的撤并专业布点包括磨具制造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数控应用技术、电器运行与控制等。相比撤并的专业布点,新增的专业布点呈现出生产型与服务性并重的特点。除了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外,佛山在2018年还新增了楼宇自动设备安装与维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等专业布点。
事实上,中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上的变化,与佛山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同频的。
构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是佛山“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目前,佛山的工业化水平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过渡期。研究表明,一个城市在进入后工业化社会阶段后,其经济将由制造业经济转向服务业经济,服务经济全面发展并日趋成熟,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逐步向服务化社会迈进。
纵观佛山近10年来的产业结构比例,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也正呈现出稳步上升趋势,2018年,佛山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5∶56.5∶42,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6%,占第三产业比重为59.8%。在德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例是7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占比又达到了70%。
由此可见,紧贴着佛山产业发展的脉搏、直接为产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的佛山职校,也将在服务型专业布点的优化调整方面迎来更多变化。
新经济的命题:
佛山需要什么“新专业”?
5月上旬在顺德举行的“2019年机器人行业论坛暨中高端人才交流会”,知名珠宝企业周生生也来了。周生生从改革开放早期,就把一个重要的生产基地放在了顺德。而在当天的交流会上,周生生珠宝(佛山)有限公司发布了机器视觉工程师、人工智能经理、高级自动化工程师等多个职位的揽才信息。
做珠宝的周生生要找人工智能经理,这一需求看似意料之外,其实又在情理之中:新经济时代,企业借用“互联网+”等技术工具向智能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这也给佛山的职校们抛出了新命题:新经济时代,佛山需要什么“新专业”?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合理,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契合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并能够适时地根据产业变化情况加以调整。这也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仅要能够符合劳动力市场的现时要求,还要“超前一步”,能够面向未来做好技能人才储备。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佛山职校专业设置“超前一步”的发力点在哪里?
还是要从佛山的产业规律上找答案。“佛山制造业的结构及在市域经济中的作用与中国制造业类似,可以说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表示,佛山的制造业非常发达,“如果能够把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做好,不仅能带动制造业的发展,也能优化产业结构。”
事实上,突破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难点,正是整个佛山城市能级提升过程中必须闯过的难关。而这一转型的痛点,恰好也能成为中职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的发力点。目前,诸如楼宇自动设备安装与维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既带有生产型性质又带有服务型性质的专业,正成为职业院校的香饽饽,也刚好印证了这一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受产业领域就业结构的影响较大,任何一个行业内劳动力供需的波动,必然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从佛山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旺,从旺到紧俏”的发展过程来看,佛山职校专业设置“超前一步”的步伐,其实可以迈得更大一点。
2015年9月,80名新生成为佛职院新设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的第一届学生。彼时的佛山制造业,已经经历了一波波“机器换人”的发展阵痛,许多工业机器人陆续走上工作岗位,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对熟悉机器人操作、维护、系统编程人才的需求。
佛职院之后,华材职业技术学校也成为全省首个开设中职教育“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学校,并设立了“3+2”的五年贯学模式——华材职校的学生在读完三年的中职课程后,可以跟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的两年大专班衔接上,学习工业机器人的研发、管理等更高层次知识。
接下来的几年里,佛山许多职校都陆续开设了类似专业。仅在顺德,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到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北滘职业学校、勒流职业学校,近年来纷纷开设了机器人相关的专业和培训班。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还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WZL研究所联合组建研究中心,推动了本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随着工业机器人逐渐落地应用,使用场景也从汽车、电子、食品包装等传统领域扩大到新能源电池、环保设备、高端装备、生活用品、仓储物流、线路巡检等新兴领域,机器人行业的人才需求,也逐渐从中高端人才向技能型人才过渡,一线应用型人才成为这个行业最紧俏的人才。而相比起这一旺盛需求,现有本土职业院校输送相应人才的数量还是远远不够。
嵌入产业链
职教专业群还有“进阶玩法”
5月13日召开的广佛同城化党政联席会议透露,两市将共同打造四大万亿产业集群,分别是先进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产业集群也促使职校在专业设置上做出更多变化,把专业嵌进产业链、打造专业集群,成为职业院校顺应时代变化的必然选择。
5月19日,2019年广东省职业教育活动周在顺德举行。在广东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展位中,一件件造型精巧、色彩缤纷的车模、小象等3D打印产品引人关注。“不要小看它只是3D打印机自动打出的作品,这背后却涉及多学科,我们需要学习建模、数控、设计、装配等一系列专业知识。”这些作品的创作者、17岁的模具制造专业学生伍磊说。
据该校副校长赵汝其介绍,过去,数控与机电是两个专业,各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相对狭窄、单一。现在,学校顺应产业升级趋势,通过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将相关课程内容打通,两个专业的学生可以综合学习到机电控制、数控加工、光电控制等基础知识。
像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这样,把人才培养的方向相同、人才培养基础相近的专业,组建成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共同的专业群,已经成为佛山众多职校的共同选择。比如顺德均安职业技术学校也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了以服装设计、汽修、平面设计以及电子技术四大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
跳出单一学校的地理限制,专业集群还有新的“进阶形式”:职教专业群对应的是产业集群中的某个产业链,一个学校的专业群往往很难完整地覆盖产业集群的整个产业链,因此更需要由几所院校共同对接、使专业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同一个产业集群,从而增强人才培养的互补。
对于佛山来说,完成这一“进阶玩法”的关键一招,在于职教集团化。2017年,顺德决定采取集团化办学的方式,结合全区产业布局,将全区13所中职学校按照其办学特色及区域位置,组建成4个职业教育集团。到了2018年,通过专业淘汰、撤并等,招生的中职专业对接顺德区“十三五”重点建设领域占比97.30%。
事实上,一个产业集群必然会衍生出多条产业链条,从产业链条所派生出来的需求去倒推每个学校专业集群的主攻方向,进而确定职教专业资源的流动方向,优势互补、互通有无,形成一张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色牌,也许是成功进阶的另一条路径。
以广东多个地市大力发展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为例。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产品链条长,大致可以整合为三条产业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运作产业链、轨道交通运输服务产业链、土建工程产业链。而在广东的邻省湖南,三大铁道高职院校已经针对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各有侧重的专业群: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对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湖南铁路科技职业学院重点对接轨道运营管理与服务产业,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对接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产业,三所院校围绕轨道交通产业的总要求培养人才却又有着不同的细化分工,实现了人才培养的互补。
■手记
企业才是校企合作的主场
在回答盐步职业技术学校机电讲师黄启鹏的问题时,中南机械副总经理、“佛山大城工匠”胡建武反复提到四个字:校企合作。胡建武认为,常态化的校企合作交流,不能局限于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老师也应该到企业一线来交流,提升技能水平。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胡建武还带领南海技师学院的16人学生团队赴京执行新的石油项目。
工业4.0智能制造要求下,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工厂、数字化车间、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成为常态。这也意味着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不能局限于某一环节,而需具备从设计、开发、执行到优化的全局意识和上下游整合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内已难以完成,以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或现代学徒制将大有可为。
佛山在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中已经证明,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问题以及职业教育的出口问题,也满足了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在全市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佛山充分发挥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让企业充分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多年摸索,目前佛山已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形式,比如订单班培养、引企入校、企业导师进校园、教师企业实践培训、校企在企业或产业园区共建公共实训中心开展现代学徒培养等,这些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
南方日报记者罗琼
新闻推荐
编者按:村级工业园改造是顺德党委政府“头号工程”,一年多来,全区上下同心同力攻坚,旗开得胜,这其中涌现出一大批敢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