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洱(左)与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在北滘市民活动中心多功能报告厅探讨“现代人的思想与生活”。
5月26日,第17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获奖作家,在顺德各地进行了主题演讲,面对公众开放。上午,李洱与谢有顺在北滘市民活动中心多功能报告厅探讨“现代人的思想与生活”,陈继明与刘炜茗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畅谈“小说语言也有景深”,黄德海与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主编刘铮在碧桂园集团凤凰书吧切磋“《蒹葭》与《诗经》的几种读法”,当日下午,罗新与新经典文化主编杨晓燕将在大良文化中心分享“萨珊波斯长城的所见所闻”,班宇与作家麦小麦在北滘丰明中心一楼大堂带来关于“小说越过冬季”的对谈。
在顺德北滘,一名小学生问作家李洱,小学生写作文除了靠“积累”,还有没有别的什么窍门?这一下子把李洱“难”住了。李洱说,他的儿子今年正好小升初,儿子的作文他都不敢轻置一词,但儿子的老师却在前五年一直鼓励学生们的作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直到6年级才教他们“应试作文”。李洱看到的儿子班上同学的作文,几乎都是天马行空,想象力爆棚。李洱虽然也表现出了对这位老师作文教法是否恰当的疑虑,但他给这位小同学的建议显然跟他儿子的老师有所投契,那就是“写你有感觉的事情,写你最想写的事情”。
这是5月26日在顺德北滘举行的第17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18年度杰出作家李洱与读者见面会上的一幕。
大师教路
平凡小事如何写出新意
当天,在北滘文化中心音乐厅,前一天刚刚在这里领取年度杰出作家大奖的作家李洱,在中山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谢有顺的主持下,还结合李洱的获奖大作《应物兄》,以“现代人的思想与生活”为主题进行了对话,并与读者进行了互动交流。数百名顺德文学爱好者和青少年学生参加了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在回答提问环节,一名中学生读者提问如何将看似平凡的小事情写出新意,李洱给这位自称作文很烂的同学的建议是:一、先争取把事情写顺畅了,有头有尾;二、要跟着自己的真实情绪写,语言和情绪要合拍;三、再进一步,就是学习通过反差来表示自己的感受,比如能够以悲写喜、以喜写悲等。谢有顺教授补充了一点,一定还要寻找与众不同的细节。
佳作分享
如何理解思想与生活的分离
李洱在开场讲到《应物兄》时,坦承自己在这部历时13年完成的长篇小说中,是在直面现代人在精神上的一种无能,即思想与生活的分离。他讲到,其实早在孔子的年代,这种问题就已经存在了。《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体现了孔子对知行合一的思考。而书中应物兄的困境,“其实也是我自己面临的问题,”李洱说,“如果读者从书中读到了我的认真,我就知足了。”
谢有顺高度评价了《应物兄》所塑造的文学形象,他指出李洱这部作品被人赞誉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但在他看来其意义并不在于其内容的博杂,而是更在于一种思考的贯通,李洱以一种复杂的方式展现了儒学在当下时代的命运。
经典共读
如何解读史铁生的文学灵魂
李洱和谢有顺还就文学欣赏、文学对现代人的精神意义等层面进行了探讨。李洱特别提到了已故作家史铁生的作品,他盛赞史铁生可谓汉语文学的一个奇迹,因为史铁生是第一个从以纪事为主的中国文学传统中突围而出,深刻书写了灵魂中的故事,写出了头脑中的风暴。而史铁生,正是2003年第一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杰出作家的得主。
讲到文学的作用,李洱特别讲到,三十多年前的朦胧诗,连当时的一些专业文学工作者都不能接受,认为看不懂,而到了现在,连小学生对那种“朦胧”的表达方式早已不再陌生,甚至还运用自如,这都体现出大众审美与思维的进步,人们的感受和思维更精微了,而这种进步的背后,诗人和作家功不可没。
新闻推荐
文/唐珩当前,家具产业人工成本增加、市场竞争激烈,如何实现可持续经营和发展成为摆在不少家具企业面前的难题。成立于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