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其冲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目标明确指向“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既然要建设国际一流,就必须充分了解当前世界公认的三大国际一流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省委书记李希在全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对标国际最高最好最优,携手港澳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注重学习借鉴国际一流湾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合作的经验和启示。”
一是借鉴规划经验。湾区建设,规划先行。湾区的地理覆盖范围非单个城市行政管辖区域可比,为了避免城市群的无序发展而形成大城市病,国际一流湾区在建设之初就开始进行湾区整体的科学规划。比如,1929年纽约区域规划协会制定了《纽约及其周边地区的区域规划》,该规划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大湾区的全面规划。以超越单一城市规划的视野,将城市和周边区域作为整体考虑,着力解决城市爆炸式增长、物理空间建设落后于城市增长速度的问题。东京湾区则因其政治地位及地理面积较小而由政府主导规划,通过立法、制定计划等方式进行湾区整体规划。1956年,首都建设委员会制定的《首都圈整治法》正式实施。该法将以东京都和以东京市区为中心,半径100公里的周边地区整合成为东京大湾区。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粤港澳大湾区纲领性文件。《规划纲要》借鉴国际一流湾区的规划经验,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自身实际,突出整体性、前瞻性、权威性和引导性,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遵循。
二是借鉴创新经验。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李希同志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能否比肩国际一流湾区,关键要看创新。”国际一流湾区都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旧金山湾区产学研优化组合布局走在世界前列。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名校坐落于旧金山湾区;该湾区内还有劳伦斯国家实验室、航空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等五个国家级实验室,其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高技术领域遥遥领先全球;谷歌、脸书、惠普、英特尔、苹果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新技术大公司更是能够将该湾区的科研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动能。可以说,旧金山湾区内具有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东京湾区也具有世界顶尖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拥有筑波科学城这样的世界一流的综合科学中心,其专利合作协定授权数量也居于世界各大湾区之首。
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任务就是要构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因此,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科技创新走廊,就是要让基础创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无障碍衔接,形成从知识到技术再转化为产业(生产力)的快速运行机制。这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强劲的生命力。
三是借鉴湾区内互联互通经验。要素能够快速便捷流动是国际一流湾区的一个主要特征。国际一流湾区都有密集的便捷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传输基础设施,确保湾区内人、财、物等要素能够顺畅流通。
东京湾区的地铁网络的密度堪称世界之最,在市区内步行8至10分钟均有地铁站可搭乘;湾区内跨城际的高速铁路线繁多,有国家铁路、东京都铁路以及民营铁路等多个主体建设运营的线路,有效地解决了湾区内部跨城际快速便捷交通的需求。城市之间的功能错位发展以及产业布局的分工得以优化,避免了湾区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形成了湾区的整体竞争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在互联互通上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等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大大便利湾区的要素流动。但是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广、人口多,对照一流标准,其硬件及软件基础设施的精细化互联互通还有很大完善的空间。
四是借鉴空间聚集与均衡发展经验。湾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聚集经济,包括资本、创新、产业和人口在空间上的聚集,但是这种聚集不应该是简单朝单一中心城市聚集。国际一流湾区大都具有多中心的网络状空间布局和著名的产业集群。如东京湾区是以东京都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布局。把东京都一极独大改变为多中心网络结构,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均衡发展,一直是东京湾区努力的方向。经过多次的布局整合,东京湾区现在构建起沿滨海布局的“东京+千叶”重化工产业带以及“东京+横滨”电子电器产业带,还有许多特色产业集群。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更多是一种靠市场机制为主自然演化形成的多中心城市群格局。比如旧金山湾区内拥有著名的硅谷产业集群。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布局也是向着多中心结构发展,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是湾区的三个极点,形成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的空间格局。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通过提升在全球竞争中的能级,与湾区内部的节点城市形成多种合作模式,可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作者系市委党校政治教研室教师)
新闻推荐
扫一扫,关注“今日三水”,了解更多资讯。本次徒步全程使用线上打卡系统,提倡绿色徒步。该活动使用徒步数据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