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功能型平台撑起科创“半边天”
大型国企、外企聚集,高校和科研院所林立的上海,其科研实力足以令人歆羡,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也足够旺盛。而一批以研发与转化为核心的功能型平台的建设,也让其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四梁八柱”,撑起上海科创中心“半边天”。
作为汇聚高端创新资源的创新区,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上海临港智能制造研究院、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功能型平台、集成电路产业功能型平台六大功能型平台已先期启动。
2018年2月,上海市正式实施《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之后,首批16个功能型平台建设进入了快车道。相比于国内其他科创中心,上海科创中心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对功能型平台试点“机构式资助”方式,进一步扩大经费自主使用权,探索财政资金投入“退坡”机制。
所谓“机构式资助”,就是将财政资金直接拨给机构,让功能型平台管理层拥有较大的经费使用权,提高设备购买和技术研发的效率。所谓政资金投入“退坡”机制,是指在平台运营初期,由财政全力支持,但待平台逐渐成熟后,自身的“造血功能”强化了,就开始逐渐降低财政资金占比,并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为上海的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基础。
二是与相关产业领域内顶尖的海内外高校联手共建平台,直触世界科技和产业前沿。目前,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建立联系,聚焦机器人可靠性和智能化,为机器人生产企业和集成企业提供可靠性测评和提升整体解决方案以及智能化测评和核心共性技术,打造国际知名的创新成果转化高地。
如今,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不断发展。据统计,2018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5460亿元。特别是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几大重点领域,已经硕果累累,有希望在今后成长为三个世界级的新兴产业集群。
深圳
平台型企业构筑创新生态
深圳的创新实践中,创客是灵魂,企业是主体。在腾讯、华为、大疆等一批巨头企业示范带动辐射效应下,进一步加剧了深圳的资本集聚和人才集聚,强化了创业创新的火爆。这些龙头企业已经成长为行业内乃至跨行业的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创客形成生态共荣关系。
学界曾将深圳的创新体系,总结为“塔形体系”:即以制度环境优化、创新要素集聚为支撑(塔基),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塔身),以高科技产业为方向(塔尖),而深圳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就是完善塔基、培育塔身、激励塔尖。
在政策鼓励和市场驱动下,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搭建起创新载体、平台,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聚合能力,联动了政府、运营方等资源,为创客和小微企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吸引更多人参与创新创造。
比如,腾讯创业服务平台形成了创服、创孵、创投、创培、创星、创联为主的六大众创生态战略;基因领域龙头企业华大基因挖掘创新资源,打造行业生态系统平台,发起成立的“蓝色彩虹”孵化器,计划每年投资20家生命科学初创公司,等等。
由此,一个由平台型企业主导,联动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生态新模式正在深圳形成——大企业开放产业链资源,支持创业小企业;而小企业则攻克大企业创新点,完善生态链,并帮助创业项目充分连接大企业各业务平台资源及各大企业资源。
正是依托这些平台型企业搭建的创新载体培育、孵化,深圳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促进了新业态、新产业、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商事主体的“井喷式”增长。这种优势和局面,也进一步强化了“马太效应”,让深圳对其他地区形成较强竞争优势。
(佛山日报记者邓磊)
新闻推荐
佛山日报讯记者黄碧云通讯员戴颖琪报道:昨日,市妇联、市儿童福利会携手佛山市潮州商会、市女企业家协会紫荆分会等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