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
南方农村报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严重疾病,治疗相当棘手,死亡率高达50%。近日,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多专家共同参与的一项最新研究,发表在《TheLancet》(《柳叶刀》)首个开源子刊《EBioMedicine》上。该研究发现,抗IL-6抗体有望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为NEC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手术切除50厘米肠管救命
小宝(化名)在出生7天时因气促、腹胀被送到医院,初步诊断为“早产、新生儿肺炎”,予抗感染对症处理,但症状没有缓解,且腹胀加重,持续排果酱样便。转诊至中山六院,急查腹部平片,提示右下腹肠管肠壁间积气、门静脉积气表现,考虑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进展期。
医生予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提示回肠末端距蔡氏韧带约65厘米至横结肠右侧呈广泛淤紫、肠壁间积气改变,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可见少许肠壁间积气,若不及时采取手术,小宝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经过长达两个小时的紧急抢救,手术切除近50厘米的坏死肠管和肠造瘘,终于成功挽救了患儿的生命。
术后10天,小宝康复出院。2个月后再次返回行关瘘手术,手术顺利,复诊发育情况良好。
中山六院儿科主任肖昕教授介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严重疾病,其典型症状有腹胀、呕吐及血便。通常起病时症状不典型,但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达50%。即使能够幸存,患儿也常伴有肠狭窄、胆汁淤积、营养障碍等严重胃肠道并发症,甚至对运动、认知、行为等功能发育造成影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小宝正是因病情发展迅猛,必须紧急手术切除大段病变肠管。而最新研究发现,如果在疾病早期能采取抗体疗法,患儿是有希望治愈的。
抗IL-6抗体治疗减轻肠损伤
如何有效治疗NEC?首先要清楚早产儿为何容易罹患NEC。肖昕教授团队成员马飞博士表示,目前的研究认为可能是肠道发育不成熟、肠道菌群紊乱、缺血缺氧、配方奶喂养等因素,导致患儿肠黏膜损伤,引起大量炎症因子释放,进一步加重肠黏膜损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肠道组织坏死。
基于此,肖昕教授课题组通过对77例NEC病人和80例对照组新生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发现一群特殊的淋巴细胞(CCR9+IL-17+Treg)显著升高,可能是NEC形成的重要原因。
随后,课题组在研究中进一步发现,患儿外周血中显著升高的炎症介质IL-6,是CCR9+IL-17+Treg细胞增殖分化的主要原因。课题组重点研究CCR9+IL-17+Treg细胞在NEC患儿外周血中的变化特征,并着重探讨和阐明了IL-6在CCR9+IL-17+Treg细胞增殖分化中的作用机制,为NEC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参考指标。
肖昕教授表示,研究同时发现抗IL-6受体的抗体可用于治疗NEC。动物实验证实,应用抗IL-6受体的抗体治疗,发现NEC新生鼠的肠道组织损伤明显减轻。这为NEC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据悉,该研究项目得到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等支持。研究结果发表于今年5月在线出版的《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上。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方晴通讯员穗检宣)昨日是世界环境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四地检察机关保护珠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