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东方·印象·旦之一》作者毕惠华,系中国美协敦煌创作中心创作委员、北京涉外经济学院客座教授,现定居佛山。
文/许媛
端阳,念念这两个字,像站在故乡田间地头,双手合拢放在嘴边,呼唤一个人的小名,迎着农历五月的草木清香,悠长蜿蜒,带着湖湘大地气息的方言,嗔音软语。端阳,是来自田野的召唤,是菖蒲、艾草、薜荔、兰草们集体吟诗的日子。
在我们茨村,端阳这天,人们都不用下田干活,“牛歇谷雨马歇夏,人不歇端阳逗人骂”,大清早把牛派出去吃得饱饱的,然后牵回家,一天不再出门,因为端午属火旺这相,听说这时节百虫横行,气雾邪魅,还是呆在牛栏比较安全,可不能病了这家里的好劳力。
一到端阳节,我怀念母亲亲手包的植物系粽子。小时候,母亲早早到山上采粽叶,粽叶长在山坡溪边,它们叶形肥阔饱满。提前一天浸泡的糯米,白白胖胖,一粒粒珠圆玉润,在瓷盆里待命,粽叶、糯米、绑粽子的草带子准备就绪,母亲坐在木椅子上,拿起一片柔顺的粽叶,那双粗糙的大手陡然像有魔法一般,娴熟温柔,糯米装进去,叶子上下一折,糯米裹紧,安然无虞地关进了绿色小屋,一个小巧玲珑的三角粽就出现了。我喜欢吃烧粽子,粽子放在柴火上烤,糯脆,凝混着粽叶独特的清香,比煮的更有味道。
田间的蚕豆这时节已经熟了,正凹凸有致,可以摘下来煮熟了揣在口袋,飞奔着去找小伙伴炫耀。
在佛山,端阳时节,草木旺盛,花、树突然饱满深绿起来,绿得像要四处流溢一般。而此时节的河流、江海,只要有水的地方,一夜之间流淌着诗词歌赋,连水中鱼虾都虔诚起来,很多以前鲜于出现的植物:秋兰、申椒、香草,它们都有了灵魂。
塘中的荷开始苏醒,开出几朵含苞羞赧的莲花来,我一向觉得端阳的莲是可以安慰人心的,再孤独绝望的人,看见莲,也会擦干泪水,心境安宁拥抱生活。池塘边垂柳随雨飘飞,撩弄着安静的水面。开始下龙舟雨啦,端阳是雨的天堂,端阳节是民间的,是口语的,是深邃的,带点古老的意味,而古老,是多么珍贵的存在啊!这个节日里装了太多的传说,赋予了它迷离的诗意,各地的河涌上都漂着昂首的船只,他们上下求索,祭奠、寻觅、呼唤,也憧憬。
端阳这一日,我也会早早到菜市场买了菖蒲、艾叶,扎好,挂在门前。喝了早茶,我们就跟着“佛山文化”的风向标,开始过我家的浴兰节。
看扒草艇,观锦龙盛会,看游龙表演,目不暇接的活动等着我们。首先去追龙舟,瞧这龙舟聚集的地名:禾仰、叠滘、永聚宝涌、洙泗……一个个名字,隐藏着岭南的独特文化底蕴,从这些名字里似乎都能读到镬耳屋的模样,听到河涌里流水潺潺,名字里都隐藏着江南水乡的风景。我和小宝骑着自行车,沿着河道慢悠悠闲逛,有水道的地方,一般就有龙舟,不必费心寻找,在路上走,沿途有标识,锣鼓声引路,带我们来龙舟聚集之地。
吆喝声此起彼伏,只听锣鼓急越,云旗翻飞,健壮的男儿胳膊挥动桡桨,呐喊声惊呼声,灌满了整个河道,在村庄里流转飞扬。
一条条龙舟如惊鸿掠影,如游龙出浪,折返拔旗,娴熟流畅。
看扒龙舟,我最喜欢的是每条龙舟头的鼓手,鼓手是每条龙舟的灵魂,只见他挺立在舟前,双脚微曲,站如松,稳如钟,他就像乐队的指挥,举桨、号子、呼吸都得听他的节奏,鼓点激昂,声震林樾,心脏跟着怦怦跳,人的脾胃脏腑都被鼓点击中,酣畅淋漓,忍不住跟着声浪,朝河边奋力挤去。
祠堂里,摆起戏台,开始唱粤剧,当然少不了《白蛇传》,演了很多年的剧目,从小时候火塘边的传说到花鼓戏到粤剧,常听常新,我就这样痴痴地看着戏台上的水袖长舞。
祠堂外的广场,南派醒狮在拿着大葵扇的大头佛逗引下,腾挪飞跃。另一边,八仙桌一排排摆开,龙舟饭即将上桌。
欢腾热闹了一天,回家,我学着母亲的样子,端了一杯雄黄酒,洒在居所的四角。
夜幕降临,夕阳渲染远山,“端午浴芳兰”,诗词里有这样的句子,我没有储存兰草,煮了些艾叶,把艾水点在小宝的额头,洒在他的衣衫。
和江河湖海相伴的端阳时节,艾香暗度,岁月温良。
(作者系佛山市作协会员)
新闻推荐
考场外的“最暖拥抱”高考首日,佛山公安出动安保警力两千余人次
石门中学考场外,女儿在赴考路上抱住了正在执勤的民警父亲邝小毅。/南海公安供图佛山日报讯记者周龙凤、王旖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