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庙博物馆完成褒宠牌坊修缮,吸引游人观赏。
“郡马梁”后人梁炳培今年68岁,他为记者展示族谱复印件,讲述家族变迁史。
牌坊采用“砖雕三跳斗拱”,拱身出锋,装饰着灰塑,造型精美。
修缮中期,工匠们一次只揭一条筒瓦,逐条修复,以保持下方承重的“砖雕三跳斗拱”的稳定。/祖庙博物馆供图
文/图佛山日报记者黄鹤婷
今年1月,祖庙博物馆启动对褒宠牌坊的修缮,修缮工作根据“修旧如旧”原则,针对古建筑的砖雕、灰塑、瓦片进行精细复原,对墙体进行清洁,对石柱底座加装PC板保护罩……8月份,修缮工程顺利完成,这栋古老的明代建筑焕发生机。
随着褒宠牌坊的修缮完成,后续历史研究工作随之深入开展。祖庙博物馆工作人员将石刻铭文进行拓印并解读,钩沉牌坊主人的往事:正德十六年,明皇帝敕赐南海梁焯进阶为“承德郎”(古代官阶),以表彰他的功勋与气节。记者走访祖庙博物馆、佛山市博物馆、梁氏后人了解褒宠牌坊修缮背后的故事。
褒宠牌坊见证佛山名门望族
走进祖庙,穿过双龙壁左转,即刻可见牌坊,坊额正面石刻褒宠二字。
祖庙博物馆之所以对这座牌坊进行细致修缮,是因为其颇有来头。牌坊简介文字显示,褒宠牌坊建于明代,原为佛山仙涌铺大塘前(现佛山市市东下路仙涌街)郡马梁祠牌坊,1972年迁建至此。为四柱三门楼式石牌坊,面宽28.5米,牌坊装饰大量采用砖雕技艺,雕刻内容丰富,有鸟兽花卉、故事人物等,颇具匠心。坊额正面石刻褒宠二字,背面阴刻196字,内容为朝廷对梁焯出色表现的嘉奖,乃郡马梁氏家族为彰显梁焯所获荣誉、追念他的功绩所立。
牌坊主人梁焯所属的梁氏家族是佛山古代名门望族,始祖为梁诏,梁诏第五世孙梁节娶了宋朝皇帝宋理宗之妹为妻。佛山历史文化研究爱好者伍兆滔解释:“御妹夫当然是郡马爷,从此佛山和南海的坊众都称梁氏家族为"郡马梁"。”
褒宠牌坊主人梁焯,是“郡马梁”第十三代传人,公元1483年在佛山冈头(现石角村)出生。梁焯,字日孚,自少颖悟能文,明正德甲戌年(1514年)中进士,授礼部主事。性情刚直,尽忠职守。嘉靖七年(1528年)去世。其在京城为官多年,对朝廷忠心耿耿,对奸臣嫉恶如仇。他赤胆忠心维护朝纲的精神,得到皇帝的赏识。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年),皇帝敕赐梁焯承德郎衔。约在嘉靖初年,远在南海郡佛山堡的梁氏家族创建了“郡马梁大祠堂”(梁焯本人是主要创建者),梁氏宗祠前建筑褒宠牌坊。
沧海桑田,1972年郡马梁祠堂改建为佛山市第十中学,当时文物部门意识到牌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于是不避艰辛,将牌坊迁移到祖庙公园,放在双龙壁的北侧。
“郡马梁”后人梁炳培今年68岁,是广东省梁氏文化经济促进会副会长,由于多年未修族谱,他只能大约确定自己是二十八代或二十九代后人。
梁炳培依然记得当年“郡马梁”祠堂的位置位于今日佛山市第十中学东面,祠堂为三进房屋,亲历祠堂拆除现场的族人说,拆卸大梁时发现金砖,合计30余斤,足显梁氏之富裕。当年褒宠牌坊矗立祠堂原址时得到族人的精心保育,褒宠二字贴金。1972年迁移祖庙时,牌坊的建筑构件被分解和标记,通过板车运至祖庙后再重装。
建筑采用“砖雕三跳斗拱”
褒宠牌坊矗立祖庙博物馆47年,与周围的绿植融为一体,庄严肃穆。
鉴于岭南风雨烈日对古建筑的影响,今年1月,祖庙博物馆启动对褒宠牌坊的修缮,8月暑热时,这项工作顺利完成。10月秋阳温煦,祖庙博物馆馆藏研究部副主任李旭滨带领记者寻访修缮印记。
李旭滨告诉记者,这座古老的明代石牌坊的建筑石料是灰沉积岩,民间俗称“鸭屎石”。岭南地区多见这种石料,西樵山尤为盛产。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其中佛山南海区西樵山采石场遗址榜上有名,明代至清代中期,西樵山采石场源源不断向珠三角各地提供建材石资源,因其石材易于雕琢打磨,多应用于古代民居庭院、祠堂和庙宇建筑。
记者仔细观察褒宠牌坊发现,历经风雨之后,建筑石料表面因风化呈现斑驳密集的孔洞。为了避免建筑受损,此次修缮工作针对石柱底座加装PC板保护罩,通过隔水透气的保护措施避免更严重的风雨侵蚀。对此,李旭滨解释:“"鸭屎石"石质较疏松多孔,容易被风化。清代中期之后,这种石料渐渐被质地更坚硬的花岗岩所代替,与此同时的西樵山采石场渐渐没落。"褒宠"牌坊诞生于明代,可以说是西樵山石材在本地古建筑上运用的佐证。”
假如说“石”的运用勾勒了建筑的主线条,那么“砖”的运用堆积了建筑的繁复细节。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周彝馨是岭南古建筑研究专家,曾出版专著《石湾窑文化研究》《佛山传统建筑研究》《佛山祠庙建筑》等。在观察了褒宠牌坊之后,周彝馨判断这座明代古建筑采用“砖雕三跳斗拱”,即以砖雕模仿木作斗拱,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顶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既成为屋顶和屋身的过渡,又起到装饰作用。斗拱为方斗,拱身出锋,造型精美。
“此次修缮的难度就是保证"砖雕三跳斗拱"的稳定。”李旭滨说,由于斗拱之上的筒瓦屋顶出现构件损坏,需要全部揭瓦重盖,经过评估之后,工匠们一次只揭一条筒瓦,逐条修复,以保持下方承重的“砖雕三跳斗拱”的稳定。
仔细观察这些砖雕,经历风雨之后,砖石中依然清晰可辨各式人物、花卉、动物,有“龙凤呈祥”、“鱼跃龙门”、“二龙戏珠”和“宝鸭穿莲”等,寓意吉祥。周彝馨说,这个砖雕是圆雕,即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技艺要求较高。
非遗传人操刀灰塑修缮
除了石的线条、砖的细节,岭南古建筑还需要灰塑,点染建筑最绚烂的色彩。
仰视褒宠牌坊,经过修缮之后的牌坊顶部装饰着灰塑,造型精巧,色彩鲜艳:鳌鱼衔珠,寓意独占鳌头;一丛牡丹石榴,寓意富贵多子;狮子雄立,寓意尊贵。
此次灰塑雕塑的修复工作由邵成村操刀,他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研究员,曾多次参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佛山兆祥黄公祠等珠三角古建筑的灰塑进行修复。“再过三个月,我从业将满四十年。”为了详解灰塑修缮工作,他10月23日特地折返佛山祖庙,向记者娓娓道来。
灰塑,古称灰批,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材料以石灰为主,作品依附于建筑墙壁上沿和屋脊上或其他建筑工艺上,渊源甚早,以明清两代最为盛行。
邵成村说,古代灰塑以锻打的铁丝为骨,虽然这是当时最好的材料,但是经历百年时光之后难免会产生锈蚀,随着锈体的缓慢生长,对灰塑内部产生挤压,生成裂痕,此时,日晒雨淋会加速它的损坏。
2018年的一场台风,将褒宠牌坊上一只灰塑狮子的腿部吹落在地,修缮工作刻不容缓。
在对褒宠牌坊灰塑进行全面“体检”之后,邵成村决定以铜和不锈钢这种现代材料为骨替代锻打铁丝进行修缮,避免锈蚀产生。
灰塑非遗传人不单是艺术家,还是爬墙侠。施工时,邵成村爬上工程脚手架,集中注意力进行工作。构图、打钉、扎骨架、批稻草灰、批纸筋灰、批色灰、上彩,工序虽繁但不能省。
经历百年风雨之后,褒宠牌坊上的鳌鱼、狮子、牡丹、石榴都失去色彩,但是邵成村胸有成竹,依据传统样式与色彩进行复原:狮子本应是红色的,那是尊贵的代表,也是中国人的俗世追求。鳌鱼是龙王第九子,蓝色与绿色是这种兽仙的主色调,自古老百姓喜爱它如鱼得水、独占鳌头的寓意。
“我们不应只从艺术角度欣赏灰塑,还需要从工艺角度读懂先人的智慧。”邵成村说,灰塑是传统岭南建筑中是主体结构的一部分,一方面压实瓦面,起到抗风镇瓦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吸收和释放水分,调节温湿,保护着褒宠牌坊。
南海梁焯的传奇人生
随着褒宠牌坊的修缮完成,后续历史研究工作随之深入开展。祖庙博物馆工作人员将石刻铭文进行拓印并解读,钩沉牌坊主人的往事。
记者查阅为数不多的当代研究资料中发现,佛山市博物馆研究员程宜于2008年发表在佛科院学报上的论文《褒宠牌坊背后的生命叹息》内容翔实。
程宜告诉记者,当年成文时已“守着”牌坊十余年,每天上班看见这座牌坊,产生好奇,便历时一年开始收集梁焯的资料进行研究。
“研究时的主要困难是史料不足。当时主要依靠《梁氏家谱》《明史》,但不足以支撑,于是查找了大量同时代与梁焯可能有交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资料,在这个关系网络中,梁焯形象逐渐清晰。”
梁焯一生经历了四任皇帝,成化年间,他年纪尚小。嘉靖年间,他基本过着归隐生活。梁焯的重要仕途经历集中在弘治、正德年间。正德年间的统治者武宗朱厚照终生沉溺于游玩、骑射,政务荒废。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明代士人,梁焯有着强烈的为国尽忠效力的使命和责任感:正德十三年,梁焯主事提督四夷馆。供职于四夷馆的多为纨绔子弟,与“夷人”暗中勾结,出卖国家利益以饱私囊,梁焯整顿内部纪律,大倡廉政;正德十四年(1519年)三月,刚西巡归来的皇帝朱厚照又准备南巡,这意味着皇帝又要长时间不理朝政,梁焯在朝堂上嚎哭死谏……
程宜说,梁焯是一位忠直无畏、内心坦荡、敢于担当的明朝官员,也是一位追求思想境界的理学家。虽然仕途坎坷,在职时间不长,却以他士人的品格赢得了朝廷官员和理学师友们的友谊,也赢得了家乡父老的尊敬和爱戴。几百年过去了,人们仍然通过凭吊褒宠牌坊来追忆纪念他。梁焯的从政经历,特别是他在理学上的见解,文献资料中的记载都比较简略,希望随着历史资料的不断发掘和研究,人们能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佛山著名的历史人物。
新闻推荐
城事观察羊城晚报讯记者张闻报道:11月7日,“2019年记者节媒体座谈会暨遇见南海融媒报道分享会”在南海区千灯湖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