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实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却又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让百姓在创新社会治理中既有幸福感,又有获得感?
社会治理工作“有组织、有抓手”
南海区桂城街道桂园社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在社区中织密基层组织之网,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创新服务”的治理主线,发挥社区党委和党员的“火车头”作用,让社会治理工作“有组织、有抓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位于禅城、南海交界处的桂园社区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管辖人口1.6万人,其中流动人口5000多人,因老龄化程度高、社区设施老旧、无物业管理小区多,被视为社会治理的“老大难”。
诚然,现代社会的高度市场化、居住分异化以及陌生人社会,令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热情不高,而居民参与度低又直接地导致了自治和服务功能无法彰显,社区问题得不到解决。体现在桂园小区,就是无物业小区环境杂乱、出租屋多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社区设施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等。
要打开群众的“心门”,就要以“解困”为出发点。桂园社区将党建引领作为打开社区治理的一把“金钥匙”,从源头出发,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解决问题。
在社区党委书记孙芬玲带领下,社区党委以强化长者服务为突破口,协调社会各方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了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学院、长者日托中心、长者饭堂等功能场室,为社区长者提供从早到晚的学习阅读、运动保健、休闲娱乐等一站式全链条家居服务。
社区党委做“导演”
居民当“主角”
2016年,以南海区全面推广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为契机,桂园社区党委按网格设立6个党总支,党总支之下按院落、相邻楼栋设立22个党支部,并在楼道推行楼长制。
居民的问题在楼栋内就解决了,自治小组将小区管理得井井有条,群众矛盾少了,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楼长和自治小组是社区党委和居民之间的桥梁和润滑剂、社区治理的"好帮手"。”孙芬玲表示,以楼长制为基础、自治小组为平台的治理机制,实际上是把小区治理的主动权交到群众手中,社区党委做“导演”、居民当“主角”,支持居民实现自我管理。
“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员就在楼道中”,这是桂园社区基层治理新路径的核心要义。通过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引领,强化党委对社区治理的领导,同时又以楼道为基本单元重建治理网络,打造以党员为骨干的治理队伍,激发社区内生动力,老旧小区由此成为居民们乐活乐居的“新”家园。
桂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麦绍强表示,以党员骨干为核心是基层治理的关键,抓住这个关键,就能依靠党组织、党员和骨干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全国城乡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田毅鹏高度肯定桂园社区依靠党组织力量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做法,并认为“体现了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可持续动力的现实意义”。
(文/佛山日报记者阳桦)
新闻推荐
市一医院胰腺外科成功施行高难度手术在胰腺肿瘤微创治疗方面迈上新台阶
市一医院肝胰外科主任陈焕伟率团队为患者施行手术。/医院供图日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胰外科为一名老年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