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佛山某中学一学生在宿舍喝了一大口酸奶后感到头晕反胃,后被诊断为急性中毒。原因竟是该同学的舍友冯同学因泄愤将洗衣液倒入该同学的饮料当中。对此我们该反思什么?本期,佛山日报记者邀请南海外国语学校德育处副主任张玉石,跟家长谈谈该如何科学引导孩子的报复心理。
嘉宾简介张玉石
南海外国语学校德育处副主任,南海区首席班主任,佛山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讲师团导师,第五届广东省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初中组冠军。《班主任之友》《班主任》杂志封面人物。
教育大家谈
通过这个事件,首先我们要反思的是家庭教育。该事例中冯同学家长在采访时说:“我认为孩子的这个事情没有严重到要报警”“他们都是孩子、未成年人,没有社会上的不良习惯”。冯同学家长袒护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从中也可以感觉到他没有正视这个问题。“还没严重到要报警”?难不成到酿成复旦投毒案那样的悲剧才值得报警吗?“他们都是孩子”?因为是十二三岁的孩子,所以和别人有矛盾就可以过激报复?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孩小而纵之。报复心理是在社会交往中以一种攻击方式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不愉快的人发泄怨恨、不满的情绪体验。孩子今天有如此之强的报复心,家长如果细心观察或许早有苗头:比如,小时候爸妈批评他,他会小声嘀咕“我长大买房子不给你住”诸如此类的话;比如,小朋友不小心碰到他,他会狠狠打回去;比如,他不高兴的时候,不会和人倾诉,而是选择生闷气。如果这些行为及早引起重视并正确引导,那么孩子可能不会有这么重的报复心理。
一般来说,报复心强的孩子多数是在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起来的,父母很可能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犯错后会严厉惩罚,但没有耐心解释惩罚原因,导致孩子在心底积压报复情绪。也可能是孩子在家里是小公主、小皇帝,父母一味纵容,孩子受不了半点委屈,想怎样就怎样,对人对事缺乏同理心和界限感。此外,如果父母是斤斤计较的人,那么孩子也大多会小肚鸡肠。
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抽时间多陪陪孩子,这样孩子有不开心的事也有人可以倾诉,有了发泄口,也就不容易做出极端的报复行为。
其次,在学校教育中,老师该如何引导呢?老师首先要对此类事件高度重视,教育学生“以德报怨”和“坦荡做人”。告诉学生:如果你对一个人的行为很不满,你可以选择告诉老师或者家长,也可以当面表达你的不满情绪,甚至可以打回去,至少这是光明磊落的,但是往别人杯子里偷偷倒东西等报复行为是一种卑劣的手段。当然,最重要的是学会宽容,原谅别人对你的伤害,以德报怨是至高境界。
一个人被伤害以后,被伤害者对伤害者怀有不满情绪,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这种心理继续发展就会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从而演变成不健康的人格,严重的还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尤其是有报复心理的孩子,会很容易误解别人的意思,对别人常怀有戒备防范心理。任其发展的话,孩子心胸会越来越狭窄,与人相处较难。
老师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用语言和行动和他人交往,明白“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当受到挫折或不愉快时,不妨进行一下心理换位,将自己置身于对方境遇中,想想自己会怎么办。同时,老师也可以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排解负面情绪,比如写日记、去没人的地方大喊、和朋友家人倾诉等。
实际上,在学校里,公开报复行为不多见,但一个班里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有报复心理的孩子,老师应细心观察,及早发现,正确引导,避免“投洗衣液”这类事件的发生。
新闻推荐
三乡市集改造效果图。里水宣传办供图古村落足球场改造效果图。里水宣传办供图在里水镇北部片区的小布村村委会的道路旁,三...